原牛1627年灭绝

原牛曾遍布欧亚大陆,但由于人类捕杀,破坏环境等因素到2000年时,仅在欧洲中部有分布。原牛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样。原牛体态魁梧,体长280~300厘米,尾长130~140厘米,肩高1.8 m,体重800~1000千克,双角尖耸,在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的“黑森林”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超群,无论面对人兽,它们都不示弱,无法被驯化,就是幼牛也很难驯服。

原牛有3个亚种,其中只有欧亚亚种存活到了近代:

(B. p. primigenius),在更新世时曾经广布于欧亚大陆的草原与针叶林中,我国北方也有存活。在大约1万年前与很多其他的冰河时期的大型动物一同减少。驯养在大约8000年前开始,加速了灭绝的速度。在2000年前罗马帝国抓捕了大量的原牛到马戏团,与狮子、老虎以及甚至奴隶来搏斗。到了13世纪,原牛仅在东欧有少量种群,而原牛的捕猎成为当地贵族的特权与娱乐。1627年一头母原牛在波兰自然死亡,标志着整个物种的灭绝。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1)


高加索野牛1925年灭绝

高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是栖息在东欧高加索山脉的欧洲野牛亚种。它们在高加索山脉是里海虎、亚洲狮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猎物。现在人们只能在美洲大陆看见成群的野牛,但是过去在欧洲也有它们的存在。欧洲野牛分两种,一种是高加索野牛,现在已经全部灭绝了,一种是波兰野牛,现在只有人工饲养繁殖的,野生的也已经灭绝了。

高加索野牛与欧洲野牛一样,体型巨大,包括尾巴在内全长有3.6 m,高2 m,体重超过1 t。它生活在高加索的

山上,十分擅长攀登陡峭的山崖。它的后腿又长又强健,身体细长,长着美丽的犄角的头高高昂起,它的毛比别的野牛要短,与长毛的美洲野牛相比,它的毛色更明亮一些。高加索野牛以俄罗斯森林中的草,羊齿叶,树皮,野果等为食。同北美洲野牛一样成群一起迁移,不同的是,高加索野牛常常是10头左右,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在森林里。它夏天产仔,但是一两年才能够产一只小野牛,在濒临灭绝的时候,出生率低就成了它的致命弱点。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2)


波图格萨北山羊1892年灭绝

波图格萨北山羊(Capra pyrenaica lusitanica),又名葡萄牙羱羊,是已灭绝的西班牙羱羊的亚种,栖息葡萄牙山区、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及坎塔布里亚西部。它们的大小及毛色与西班牙羱羊相近,倾向褐色而非黑斑。它们的角与其他伊比利半岛的亚种明显不同,约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长度及两倍阔度,底部两角较为接近。

直至1800年,波图格萨北山羊的数量丰富,但其后因猎杀而急速下降。它们于5月时份会走到较低海拔的地方,这正是猎人捕杀它们的时机。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胃粪石是有效的解毒剂。毛皮可以制作为披肩,角则可以用来装饰及制作成号角。1870年前,它们很稀有。最后纪录的群落是于1886年发现。一头雌羊于1889年被捕获,但却只生存了三天。翌年发现两头因雪崩而死了的雌羊。最后已知的波图格萨北山羊是于1890年在西班牙死亡,不过于1892年有指在葡萄牙见到一头雌羊。现时另一个亚种Capra pyrenaica victoriae被引入它们以往的分布地。在伦敦曾存放着一个标本,但却于1978年的大火中烧毁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3)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4)


梅氏马鹿1906年灭绝

梅氏马鹿曾生活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它是马鹿中体型最大者,身长可达2.8 m,尾长0.2 m,肩高2.7 m,体重400~500 kg。成年雄鹿有一对美丽的角,可做为有效的自卫武器,角上有6个分叉,角长可达1.8 m,而母鹿没有角。在过去梅氏马鹿最多时曾有1 000多万头,到了19世纪后,有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猎杀梅氏马鹿。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梅氏马鹿不但肉可食,皮可用。雄鹿那对美丽的大角更可作为高档装饰品。在人类猎杀之下,梅氏马鹿迅速减少,特别是到19世纪后期,人类的无情猎杀更是疯狂。就这样,1 000万头的梅氏马鹿历经百年的沧桑之后,只剩下不足几百头了,它们了为躲避枪杀逃到了密林深处,但它们还是在1906年被猎人发现了,此时的猎人并没有因它们已是最后的一群而放它们一条生路。到了1942年,这最后一个家族只剩下几十只。幸运的是这时美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并专为这仅剩的几十只梅氏马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也宣布了梅氏马鹿的野生灭绝。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5)

道森驯鹿(加拿大)1908年野外灭绝

道森驯鹿是鹿科、驯鹿属的动物。分布于北美洲加拿大西海岸80公里外的一个群岛——夏洛特皇后群岛,与阿拉斯加向南延伸出来的条状地带相接壤。

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点像麋鹿的角,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种类的雌鹿如无角亦不具獠牙状上犬齿。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浅,幼鹿有白色斑点。尾巴极短。栖息于高地苔原、成熟针叶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为食,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

这种驯鹿身材较小,皮毛略呈灰色。它们的生活区域较小,仅仅在夏洛特皇后群岛的格雷厄母岛发现过它们的踪迹。在岛屿上,人们曾经看到二头雄驯鹿和雌驯鹿,在1908年被杀害。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6)


格陵兰驯鹿1950年灭绝

格陵兰驯鹿是格陵兰岛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端的鹿科动物。它主要生活在格陵兰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这里受北大西洋和西格陵兰暖流的影响,有着驯鹿非常适应的海洋性寒带极地苔原气候。

进入19世纪后,岛上居民不断增加,他们猎杀的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1814年格陵兰岛上成了丹麦的殖民地后,更是彻底地打破了岛上各种野生动物宁静的生活,丹麦人不但带来了各种日常用品,还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猎枪。他们到来后就开始用先进的武器大量猎杀各种野生动物。格陵兰驯鹿和北极熊是他们猎杀的主要对象,因为鹿和熊不但肉可食,皮和鹿茸,熊胆更始用途广泛,把这些东西运回欧洲市场会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丹麦人不但自己捕杀大量的野生动物,他们还用日用品和先进的猎枪向爱斯基摩人换取动物的皮毛。这促使爱斯基摩人放弃了原来的狩猎方式,也开始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

随着人类的不断猎杀,到了19世纪后期,格陵兰驯鹿和北极熊已危在旦夕。也许北极熊是幸运的,因为在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对它们及时进行了保护,使其至今仍有一定数量存在。可是格陵兰驯鹿却由于人类没能对它们及时加以人类能够在格陵兰岛上发现驯鹿的最后一年,之后,格陵兰驯鹿就永远销声匿迹了。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7)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8)


蓝马羚1799年灭绝

蓝马羚是一种已灭绝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与马羚及黑马羚是近亲,但略为细小。它们生活在南非东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时期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可能是择食性的,较为喜欢吃优质的草。 于17世纪,欧洲殖民大量杀死稀少的蓝马羚,目的是要将它们的栖息地改变为农地。它们约于1800年灭绝,现时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们架起的标本,分别是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们的骨头及角。所架起的标本并没有呈蓝色,估计它们的蓝色是来自黑色及黄色毛皮的混合。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9)


白氏斑马1910年灭绝

白氏斑马是一种非洲斑马(zebra),分布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前半身有黑白条纹,像马,后半身像斑马。现已灭绝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10)


熊氏鹿1932年灭绝

熊氏鹿是曾经分布于泰国森林里的一种鹿,因想获取鹿皮而被大量捕杀,现已灭绝。是产于泰国的一种鹿,熊氏鹿的主要栖息地是森林。之前,人们祭拜熊氏鹿,保佑大家平安,之后受到威胁,人们大量取得鹿皮,导致熊氏鹿在最后的1932年灭绝,最后一只目击的熊氏鹿是被人猎杀灭绝于1932年。

被人类灭绝的巨型食草类动物(近代由于人类灭绝的10大食草动物)(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