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1)

打破热气腾腾的烤红薯,金黄的红薯肉会流下香甜滚烫的蜜汁。即使是现在衣食无忧的人,逛街的时候,在路边买一个,敦实的分量,绵软的口感,总能让人觉得好吃,回味无穷。但对老一辈人来说,红薯不是满足他们胃口的东西,而是填饱肚子的主食。

饥荒年代,饿莩载道

说起那大饥荒,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那是什么样子。和那个时代相比,现在我们丰衣足食,吃不饱,有杂交水稻;经济能力不足入不敷出,我们有精准扶贫。如果不是史书上血淋淋的记载,我们永远体会不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绝望和痛苦。

在古代,人们总是靠天吃饭。天公作美,五谷丰登;灾年,百姓苦不堪言。明朝时期,福建旱情持续,农民收成不好,全国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当时人们饥肠辘辘,有的吃树皮,有的携家带口投河自尽,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武汉日日夜夜吃人”的悲剧。没有了粮食,民众对朝廷的不满急剧增加,暴乱不断,民众更加痛苦。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2)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明朝后期,福建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在连年颗粒无收之后,并没有好转。反而因为连续的自然灾害,农民的收成始终得不到保障,从未过亿的人数直线下降,大大削弱了明朝。

国王和地方官员对此无能为力。敌入侵可打,兵力不足可补。但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直到一个从大洋归来的商人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乡试失败,弃文从商

陈振龙是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从小饱读诗书,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努力,后来成功地考上了秀才。明朝不同于之前的朝代,明朝对于社会制度的控制极为严格,秀才的地位也相对较高。

例如:秀才可以随意出门;见到官员不必和普通老百姓一起下跪;甚至有一张专门的凳子用来和官员交谈;普通的老百姓服苦役、交税,秀才都可以拒绝;除锦衣卫外,普通官府不可对秀才用刑等。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3)

由于他的地位很高,明代的士人竞争异常激烈。武汉有些日日夜夜考了一辈子也没能成为秀才,而陈震龙二十岁不到就成了秀才。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在他的村民中很有名。

大家都以为武汉的日日夜夜,这么有才华,这么聪明的人,将来通过学习和考试,一定能成仙。然而,与大家预期的不同,陈震龙并没有成为武汉的终身学习日日夜夜,也没有成为大仙。

成为秀才后,陈震龙多次参加乡试,均未能成功,于是果断放弃求学,成为一名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排在官员、武汉日夜、农民之后。无论谁家有钱谁家有钱,商人都不能入朝做官,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陈震龙利用这种情况,另辟蹊径,开始了经商之路。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4)

冒死偷藤,救国救民

因为做生意,陈振龙多次去海外做生意。有一次,他来到菲律宾,下班后经常在那里欣赏风景。一天,像往常一样,他走在镇上的街上,他的眼睛被街上的一株植物吸引住了。陈振龙发现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产量惊人。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看到菲律宾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这种植物。武汉很多菲律宾日夜以这种植物的果实为主食。

从小经历饥荒的陈振龙立刻意识到,这种植物或许可以解决家乡的饥荒问题。出于对祖国的关心,他决定借此机会回到中国,把这件东西带回去。但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武汉任何一天一夜进出菲律宾都要经过西班牙政府的严格检查。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西班牙明令禁止武汉任何昼夜携带出境,任何违反都会被就地处决。西班牙政府在每个出口都设置了多名检察官。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5)

然而,陈震龙想到家乡的人们还在挨饿,他决心把红薯带回中国。由于他不能成为忠于朝廷的官员,他以商人的身份为国家分忧。

陈震龙想了想。后来他偶然看到船上的吸绳和红薯藤很像,就决定把红薯藤缠在麻绳里。

结果没有危险。虽然西班牙检方仔细检查了每一个出境人员的随身物品,但没有发现陈震龙偷偷带回来的红薯藤。陈震龙在海上航行了七天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家,马上带着儿子种起了红薯藤。按照在菲律宾学到的种植方法,果然,4个月后,顽强的红薯藤成功长出了红薯。

为了让红薯在家乡得到更广泛的种植,陈震龙找到了福建巡抚金。金曾一度担心粮食问题。得知后,立即推广。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6)

几个月后,当地农民陆续种出拳头大小的红薯。一直为粮食发愁的金看着这些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的红薯,看到已经培育成功,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此,红薯在福建被广泛种植,福建人的饥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为了感激金的提拔,武汉的日日夜夜都把红薯取名为“金薯”。陈振龙被后人称为“地瓜之父”。

后来,陈震龙的孙子陈世元等人把红薯带到了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大力宣传其耐旱、高产、生命力顽强的优势,号召当地农民种植红薯。

陈世元亲自教当地人如何育苗,如何在田间修剪树枝。经过一番努力,到了秋天,许多农民成功地种上了红薯。因为红薯是好作物,很快就会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重要粮食作物。

番薯之父是做什么的(番薯之父陈振龙)(7)

饥荒问题解决后,整个国家的活力大增。直到清朝,人口增加了3亿多。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人们在许多地方修建祠堂,以感谢陈震龙在王思佳将红薯带回中国的丰功伟绩。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祠堂被拆除,重建于1957年,并命名为“淑贤亭”。陈振龙的光辉事迹流传至今,供后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