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

方传鑫隶书滕王阁序

闻是启用「昔文在线」,在于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画,挖掘出来,呈现给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进入「昔文在线」吧!网友们如有好文,请推荐给我们!

说隶

文/方传鑫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2)

编辑_《闻是》

隶书,在我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中,占据了绝为重要的地位。从文字发展史来看,早期的甲骨文、古文、大小二篆基本上符合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义。隶书的出现破坏了最初造字时所遵循的六义,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发展成至今的方块楷书字形。从书法发展史来看,篆书的用笔比较单纯,粗细匀一,纡回盘屈。隶书的用笔复杂多变,轻重错落,粗细有别。转折顿挫,变圆为方。为以后草、行、楷各种字体的笔法变化开了先河。

隶书的起源,从目前掌握的实物资料,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一九八〇年四川省青川县发现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〇九年)时的隶书木牍二件,一九七五年湖北省发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时「五十一年曲阳士五邦」九字隶书。这二起隶书字体的发现,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解决了历代关于起源问题的争论。

秦朝的隶书实物,主要流传下来的有: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竹简。这批竹简大体可分为《编年纪》、《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语书》、《日书甲》、《日书乙》等十篇,最迟的年限在《编年纪》中记载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这批竹简与青川木牍相距近百年。这些字体的特点与大小篆相比较,已显然是种新的字体,但是大篆的字形在其问还时有发现。用笔上已摆脱了篆书的圆浑、均匀的格局,下笔蚕头之势时有流露,主笔处收笔上提,具有波势的端倪,使转处变圆、弧型为方折。这 部分隶书与汉朝成热期波谋磔分明的隶书相比较,则显得幼稚、古拙,在书法史上被称之为「古隶」。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3)

马王堆汉简

两汉是隶书的成熟期。关于隶书成熟期年限的划分,在学术界的认识是逐步提前的。大致前后有三种认识:

(一)清末以前,由于流传于世的是大量东汉中、后期的隶书碑石约三百余块,及少量几块西汉时期的刻石,这些东汉中后期碑石的隶书特征是蚕头燕尾,波磔分明,形态多变,字形规范化。因此产生这样的看法 对当时来讲是很自然的。

(二)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七二年期间,从地下出土了几万枚西汉中期(公元前一零二年)至东汉的竹木简牍,其中以居延出土的汉简数量为最多,这批新的史料,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发现作为隶书成熟期的特征,应在西汉的中后期即已形成。这一看法目前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自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一年期间,相继在山东临沂,湖北江陵,湖北云梦,青海大通,四川青川等地出土了大量前所未见的西汉前期(公元前一六四)及往前至秦代、战国后期的隶书墨迹实物,依据这一大批最新的史料,可证实隶书的成熟期还可提前至西汉前期。依据是: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4)

武威仪礼简 51~56厘米 内宽0.5~0.8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1)从社会使用的角度来衡量,西汉前期所使用的主要字体隶书与其后中、后期及东汉的字体是一脉相承,属于同一种字型,篆书仅限用于「符玺、幡信、题署」等。

(2)西汉前期隶书字体中,尚还留有大、小篆的遗迹,这与西汉中、后期尚有章草、行体的新字体,东汉后期已有楷书的雏型一样,在成熟型的字体中,并不排斥其他字体的保留和产生的可能性。正是这种稳定中包含着不稳定,不稳定逐步趋向稳定的过程,促使字体的缓慢衍变。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5)

甘肃武威仪礼简 局部

(3)这些西汉前期的隶书字型,作为成熟期的隶书特征已形成蚕头燕尾,双捺现象减少,波磔分明并作为主笔而予以突出,作为波磔的笔画比较统一,风格多变姿态各异。

(4)战国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动时代,政治、经济的激烈变动推动了文字的变化。史料证明,小篆隶书产生于战国后期,秦始皇兴起征同文字,在以小篆作为统一六国的文字同时,也对民间流传的隶字进行了书同文。这无疑对隶书字型上的成熟起了促进作用。由于秦王朝短命,又由于隶书比小篆简便、易写,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脱离了实际使用的范围,而被隶书所替代。

(5)西汉前期,纸张尚未产生,作为书写的材料大量使用的是竹、木简牍。马王堆出土西汉前期帛书上几十万字隶书。用帛作为书写材料,比起竹木材料来,无疑是极为昂贵的。这一方面表现出帛书主人的地位显要,书写内容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书写者的要求之高以及对书体的严格选择。从这里也可透露出消息,在帛书上所写的隶书在当时应当是比较认真而规范的。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6)

甘肃武威仪礼简 局部2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7)

汉简墨迹

已往由于简牍帛书,尚未出土,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和摹习隶书只能从碑刻中去取材,其中尤以东汉后期庙堂巨制《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以及作为楷模的《华山碑》、《张迁碑》、《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曹全碑》等为主要对象。西、东汉竹木简牍、帛书上的隶书出土,使我们扩大了视野。碑石上的隶书经过刀刻而成,对于我们研究汉人的用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更由于刻工有优劣之分,更增加了迷惑。竹木简牍、帛书上的隶书墨迹,用笔清晰可见,可弥补碑石的不足。但是竹木简牍、帛书的隶书由于材料限制,绝大多数字型太小,书写者的水平也十分悬殊,故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们理解了整个东、西汉是隶书的成熟期,把碑石上的隶书和竹木简牍、帛书上的隶书结合起来研究、学习时,一定会获得新的、前人所没有过的体验来。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8)

乙瑛碑

魏、晋、南北朝是隶书的转变期。隶书这种字体在西、东汉近四百年中,达到了它的艺术高峰。在高峰中隐现出新的字体萌芽。章草、行、楷书字体在西汉后期,东汉的竹木简牍中已时有显见。用笔上东汉后期《景君碑》、《张迁碑》中,已有开启后世的楷法。而真正转变成为另一种新字体的还是在魏晋、南北朝。魏初,尽管还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王基碑》、《好大王碑》等隶书碑石,但似乎是东汉《华山》、《史晨》、《西狭颂》诸碑风格的延续。由隶书向楷书转变中的主要碑石有《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可作为代表。在敦煌发现的魏人写经中也可看到隶书向楷书转变的字体。笔法上的显著变化是增加了挑法,减少了捺笔,用顿法或戈法代替了捺法,横平的写法由横画左低右高来替代,转折处收笔增加了提按出锋的效果。同时,汉时隶书的草体——章草,在魏、晋时更趋简约,变成现今的草体。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9)

华山

唐朝是隶书的混乱时期。翻开中国书法史,我们知道中国的书法艺术至少经历过二个鼎盛时期。一个是汉朝,即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个是唐朝,即是楷书的发展鼎盛时期。致使以后的书家,凡是要研究隶、楷都离不开汉、唐。隶书在唐朝主要向二个极端发展,一方面隶书经过魏、晋、南北朝转化后,特别是东晋王羲之以隶法着手,开创了新体成为书圣。唐朝欧、褚、颜诸人直接从隶法着手,开创了自己的艺术风貌,其集隶书大成者为褚遂良,得隶法出新意者为颜真卿。另一方面对隶书的混乱认识也恰恰在这段时期里。主要表现在: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0)

史晨碑

一、把唐朝楷书称为隶书,把汉朝隶书称为八分,而对于八分之名解释众多,至今众说纷纭,难于统一,成为书法历史上悬案。

二、对于东汉后期碑石的书写者,妄加臆断。把《华山》、《夏承》、《郙阁颂》诸碑立于蔡邕名下,把《乙瑛》、《孔彪》等碑立于锤繇名下。事实上,东汉后期的碑石,除蔡邕等人书《石经》,仇绋书《郙阁颂》等外,绝大多数碑石无书写者姓名。因流传蔡邕、钟繇都善隶书,造成了后世考证上的混乱。

三、隶书馆阁体实从唐朝开始。唐时称颂的隶书四大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流传的有韩择木《叶慧明碑》蔡有邻《尉迟廻庙碑》、史惟则《大智禅师碑》,欧阳询《房彦谦碑》、徐浩《嵩阳观纪圣德感应碑》,唐玄宗李隆基《纪泰山铭》,张庭珪《修孔庙碑》等等。纵观唐朝隶书,以楷书入隶,失去浑厚、古朴的韵味,波磔之法千人一面,如出一人之手。故后代习隶之辈,极少从唐隶问津。欧、徐及唐朝大书家,历代称赞,但所作隶书也不见高明。故隶书发展至唐朝,不论从隶书的理论、考证研究上,还是从隶书书体的艺术创作中,都降落到低谷,造成后世对隶书的混乱认识也是从唐朝开始。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1)

张迁

宋、元、明是隶书的保留期,宋朝部分士大夫对三代钟鼎、汉、唐碑石收集考证引起了兴趣,继欧阳修《集古录》后,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娄机《汉隶字源》相继问世,这些著作对汉朝隶书的碑石作了系统的考证、整理、释文,无疑是宋人对隶书的最大功绩,至今也是研究隶书的极宝贵资料。在隶书创作的领域里,宋时蔡襄、米芾、苏轼都能隶书,但是都继承唐朝作隶之法,无甚新意,元朝赵孟頫,明朝沈度、文徵明、文彭、王铎诸辈也有隶书作品传世,但书风每况愈下,仅余隶书的外壳,而乏质朴醇厚之致。自宋至明,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得到了保留,作为一种艺术却并无光彩可言。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2)

好大王 双钩

清朝是隶书的复兴时期。自汉末以来,隶书经过一千多年的沉睡,直至清朝才得以苏醒,发出异样的艺术光彩。其原因是草、行、楷各体,经历了东晋王羲之至明末诸贤的发掘,已各自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同时地下出土大量的三代、钟鼎、西汉的碑石、陶器、瓦当、钱币、兵器上的文字引起了复古的兴趣。有识之士已不满足于从二王入手,而直接从羲之师所师,以探索艺术上新的境界。篆、隶书体在清朝得以迅速复兴,与上述原因是分不开的。对于隶书的研究,抛弃了摹拟唐隶的积习,而直接从汉隶着手,又吸收晋唐以来各种其他书体的成熟笔法,使隶书的面目为之一新,既取法于汉,又有别于汉。清朝书写工具的改革也使隶书获得了新生。清朝以前凡作书都是用硬毫,自清以来,羊毫(软毫)笔的使用,起到了与硬毫不同的效果。羊毫比之于狼、豹、鼠须等硬毫蓄墨量多,似更能发挥浑厚、古拙、含蓄的书写作用。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3)

赵之谦《为幼堂隶书七言联》纸本隶书 175×45cm×2 同治七年(1868)日本樽本树村氏旧藏

清朝复兴隶书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家有:清初时郑簠(谷口),所作隶书取法《石门颂》,用草书流动的笔法,溶化在隶书中,一反明以前拘谨、呆板的写法,并创了清代隶书变格的先声。其后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冬心),早年取法《乙瑛》,字形方中求扁,中年后参以《天发神谶》笔势,多数字形拉得特长,横粗竖细,且用墨特别讲究,惜墨如金。自谓漆书,为变格隶书最大胆者。乾隆期间邓琰(石如),喜用长锋羊毫作书,以篆法作隶,且中、侧锋并用,中宫紧密,四周舒展,其计白当黑,疏能奔马,密不通风之说,被后人引为至理名言。比邓石如稍后的伊秉绶(墨卿),取法于《褒斜道刻石》、《郙阁颂》、《衡方碑》诸碑,用颜书笔法作隶,力能扛鼎,所作隶书雍容大度,气势磅礴。他的章法极富变化,乍一看似平淡无奇,细细推敲,布白错落有致,拙中藏趣,意境极高。嘉庆、道光时期何绍基(子贞),所作隶书得力于《张迁碑》、《石门颂》,取颜书的笔意,使用回腕之法,提倡横平竖直,所书空灵飞动洒脱自然,另辟蹊径自成风规。咸丰时期赵之谦(㧑叔),是用魏碑笔意溶入隶书中的第一人。㧑叔隶书取法于邓石如,上追《封龙山颂》、《史晨》等碑,用笔姿媚,而另有一番意趣。清末民国初期吴昌硕,毕生致力于石鼓文,平生作隶不多,自云「曾读百汉碑」,所作隶书高古凝重,融会贯通,深得个中三昧,为大篆和隶书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4)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5)

近代隶书大家有王福庵、黄葆戌、马公愚、胡小石、邓散木、钱瘦铁、来楚生诸家。以往的隶书大家,由于汉简资料的缺少,都以汉碑为宗,掺于其他书体的笔法。能把汉简与汉碑溶合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者,当推钱瘦铁与来楚生先生最为突出。 张迁碑局部 赵之谦隶书墨迹

铜山刻石原文及译文(昔文在线方传鑫)(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