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

三年磨一剑,六月试锋芒。砥砺三年、万众期待的青春版·赣剧《红楼梦》首演在江西艺术节开幕式上一鸣惊人。赣剧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红楼梦中的诗、词、曲与赣剧高腔曲牌体的结构天然应对,精神相融相通。该剧以“海棠诗社”为引,还原宝黛初识、黛玉葬花、湘云醉卧等“名场面”串联起整个故事,完美演绎出原作《红楼梦》中各式人物的命运沉浮,既体现了赣剧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展现出中国古典美的极致。连续3天的演出,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江西省评论家协会戏剧影视评论专委会组织了部分文艺评论嘉宾现场观摩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大家纷纷感言,现将部分观感择要刊登: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2)

汪玉奇(学者)

在今天举行的第八届江西艺术节开幕式上,欣喜地观看了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我以为,这是一部具有超越意义的戏剧作品:

——江西省赣剧院实现了新的超越。连连推出两部大戏。一部是《血火熔炉》,紧接着又在艺术节开幕式上一展风采,推出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让人们看到赣剧再创辉煌的前景;

——导演张曼君实现了新的超越。张曼君是中国著名戏曲导演,在中国戏剧舞台上,一部接一部获得全国大奖。张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尤其擅长在丰富的故事情节中,营造载歌载舞的浓烈氛围,细腻而又生动地进行戏剧叙述,更新了人们对戏剧审美的传统认识。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是一部诗剧,全剧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用极美的语言去展现大观园里人们心灵的意境。张导用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在一个空灵的舞台上去塑造剧中的人物,释放那些人物的内心情感,全剧所表现出的导演风格,是张导的创新;

——剧作家罗周对《红楼梦》改编新的超越。改编《红楼梦》为戏剧,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并且已经产生大量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罗周的改编,跳出了宝黛爱情的传统主线,以结社、兴社、衰社、散社为架构,展现《红楼梦》的主题与内涵,给人以新的观感。在此,我向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剧组致以一个忠实观众崇高的敬意。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3)

刘飞(省评协戏剧影视评论专委会主任)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突出宝黛钗爱情主线,贯穿木石姻缘同金玉良缘的戏剧冲突,以诗社为架构新颖夺目,从一个极小极风雅的切口,照见整个兴衰,以“名场面”穿插在虚实之间的块状叙事,透过家族与众多人物命运的起落来表现红尘浊世的消长,更见“这一个”的力度和厚度。

导演张曼君以其可贵的现代追求,为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的鲜活灵动做出诸多创新,把有关舞台表达的一切可看、可感、可见,呈现出令人心颤的诗意,在舞台空间自由化里边凸显了表演艺术的代入感和塑造性。剧中选用了柔美的青阳腔曲牌来设计众金钗的唱腔,用高亢的弋阳腔曲牌来设计男性角色的唱腔。其中宝黛对唱《枉凝眉》选用青阳腔曲牌【红衲袄】,深情缱绻;“焚稿”中黛玉的滚唱,绵延跌宕,酣畅浓烈。演员须臾不离的执扇,无论怎样的翻飞锦簇,都是命如纸薄的叹息。大厦将颓前的祈福纸鸢,群芳起舞,掩不住唯恐失去的无奈,极目远天,飘散的是油烹火热、锦衣玉食,挣脱不了的是恐惧笼罩的痛楚。最是那迥于惯常的焚稿,原书续作者把黛玉写成了怨妇,喊出:“宝玉,你好……”然后两眼一翻,气绝身亡。那是对负心汉的控诉,黛玉怎会如此!本剧中的焚稿,在宝玉大婚、宁荣二府抄家后,黛玉与众金钗一起完成,她们烧掉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宏大的、卑微的、天真的、世故的,鲜活的生命,生比夏花,灭如青烟。这样的焚稿,正应了太虚幻境中“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谶语,能不为之叫绝!黛玉会死,但不会死于绝望。既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这是为爱而生,亦为爱而死,何怨之有,一切都成空又怎样。结局没有明示黛玉死了,她只是“告别”,她随他绝尘而去,爱与美不朽,爱过,活过,求仁得仁,是一种大圆满。宝黛在演到这时,表现层次直抵情感抒发的最高潮,音乐的表达、声腔的表达,前所未有的平静。这种上善若水,平静如水,它掀起的浪潮是在观众心里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优美的、向上的、至善的、至美的一个表达,是对人心维护幸福,向往温暖的最好表达。这样的结尾,能不为之惊叹!

至于舞美、灯光、服装,凡此种种,都贯穿着现代赋形的思路,非有一篇长文不能尽兴。当然,由于熟悉红楼梦原著的其实已经不多,如何才能让观众在戏剧本身的场域中去被带动、被感动,而不是假定观众已经很熟悉原著并借此来弥补观剧时的情节连贯,有些衔接还需细密针脚,有些场景还需忍痛割爱,勿以“徒美”遮蔽“魂”,勿以“奇效”阻碍晓畅,以此畅通名著本身向戏剧讲述的感人化推进。

赣剧的古典品质,与古装戏天然相合。但以往某些剧目创排中对于所谓的“传统”的不假思索的生搬硬套,其“年轻的陈旧”常常让人陷入绝望。戏曲艺术体系的扩容,不是抛弃旧有的一套,而是在旧有的、成功的、成熟的声腔、表演体系之上,把那些跟时代还有阻隔、还有距离、还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现代生活内容、现代思想观念,用今天的艺术观照来进行再创造、再赋予、再表达。是不是古典题材都能用现代性的手法弄?恐怕是可以的。传统和古典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何不在现代已然形成的全新创作理念下来实施?从这点来看,其实所有的古典戏都是现代戏。相比于照本宣科抱残守缺,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不如此,创作的意义何在?人说,创造力是一种福气,其实,创造力也是一种信心。只是,我们还有这福气和信心吗?或者,对此还有多少宽容和呵护?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4)

蒋良善(省评协戏剧影视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历经四年的蓄积,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终如初嫁新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一揭”,便“天恒地久”,以它诗意的呈现,惊艳了舞台与观众。它是青春的,不仅仅是青春在演员,更是青春在古老的赣剧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时尚。

全剧围绕海棠诗社的兴衰展开,将众多经典场面以赣剧的解读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正因为这个“诗”社,整个舞台氛围围绕“诗意”营造,创作者们才得以将中国艺术特别是戏曲中的写意,泼洒得淋漓尽致。舞美设计没有太多的繁杂,所有呈现给观众的,只有素简、淡然,显得唯美、空灵。人物造型于整个淡雅的风格中,又赋予颇具个性的色彩,白色以及特殊情境下(如元春归天)的黑色背景,衬托着人物的行动,如同流动的中国画。加上古老唱腔的明亮、饱满、圆润化的处理,更是让观众在听觉中感受到汩汩流淌的诗意环绕。

但是,这诗意又是刻板的,被禁锢的——无论用作时空转换的活动板面还是桌椅,无一不被设置成白色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简则简矣,但留给观众暗示空间却是巨大的,所有画面之外的东西,都被观众施以自己的想象加以填补。对于宝黛钗们这群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来说,大观园无疑是他们自由的天地,但是,在观众看来,这天地是如此的狭小、如此的封闭,又是如此的刻板、单调,令人窒息。元春一件大红的斗篷能将它映射得富丽堂皇,而一旦斗篷成为黑色,这片天地便被遮蔽成了黑暗。

在这样的天地里,再美好的青春,结局也只能有一个——被蹂躏、扼杀。

青春在诗中萌动,又在诗中凋零,贾府或者说整个封建大厦,就随着青春的被扼杀而坍塌。这便是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所要揭示的悲剧,所演绎的悲剧美学。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5)

王芸(作家)

灿焕若锦云,赋尽了灯火浮生……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乃高品之作,将经典巨著浓缩于三小时的戏剧舞台,取宝黛爱情为主线,极简而有现代感的舞台,白纸着墨的方式来衬托演员的表演,靠两架极简布景的移动变化实现空间区隔与场景转换。

情节剪辑精当,前情后戏有时仅靠对白交代,极简带过,推动情节的关键点干脆利落,不拖沓而具有力度,几场情感重头戏却给足铺排的空间。

服装、灯光、舞台、化妆都见精心,音乐、唱词、对白亦佳,演员演唱、动作、念白、舞美效果显见是细抠精磨后的艺术呈现,人物刻画深刻,情感渲染充分,全剧由喜入悲意味全出……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6)

蒋国江(省评协戏剧影视评论专委会委员)

“武阳古渡,金碧芹坊。”(周汝昌语) 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巨著,一段“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缠绵凄美故事,用古朴典雅的赣剧高腔来演绎,神瑛侍者等所唱之弋阳腔【香罗带】,刚强高亢而又有起伏跌宕,林史薛女所唱之青阳腔【绵搭絮】,忧婉低回而又深情款款,与各自身份地位及性情命运相匹配,加之娇俏妆容和华丽服饰,以及与原著人物背景相契合的虚无缥缈之舞台意境,展现了主创者们对戏曲美的极致追求!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7)

熊伟(编剧、导演)

素衣红披,残月痕。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落发出家的贾宝玉此刻仿佛看淡一切,又追忆一切,向着那轮,大观园中海棠诗社的残月缓缓走去,走过了十二金钗,走过了人生情海,走过一个氏族的花开花败。

这是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的第四折的终章画面。而后,全场掌声雷动不止,经久不息。我内心感触颇多,怀着求学之心而来,揣着思悟而归。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九十六万余字,被编剧之笔,导演之意,浓缩于这三小时之内,而舞台上所呈现的华美,秀美,凄美,和最后的升华之美,无半点露怯之感,可谓把原著亮点充分呈现。可想张曼君导演之【奇】。

【奇】,我以此来标赞张曼君导演,是源于去年于中戏高研班学习开学之际,正遇99届高研班二十年回校庆典之时,有幸聆听到张导回忆当初于中戏学习时对《马前泼水》这个毕业作业奇思妙想的构思及创作经历,张导艺术创作的奇特角度的思维可见一斑,后评剧《母亲》的构思更是奠定了张曼君导演的【新】与【奇】。

好像张导演总能通过自己天生具备的奇基因,从而找到一个奇特的创作角度,不停的在老戏旧故事上挖掘出一个新的创作思维及现实意义,从而让台上好看,台下爱看。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就是如此,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人尽皆知的小说。张曼君导演却选择了其中海棠诗社这样一个载体为线,“结社/兴社/衰社/散社”从而演绎大观园中青年男女们的倜傥风流及诗情画意,这个诗社在我们看来,它承载了众生的一生,想来诗社又何尝不是一个人,一个起起伏伏的诗人呢。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讲透了男女之情,但又不止于情,它的升华之美仿佛是在传递抉择的生与错误的路。一段恋情,三人哀。让人唏嘘,也让人警醒。

张曼君导演可谓已经更像是位无界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传统的中华戏曲之美,我还可以感受到戏剧的种子,现代舞的影子,比如三个侍女就好比古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功能,刘姥姥的戏曲身段偶然夹杂着现代舞的步伐,贾宝玉成婚的双层空间,与宝玉挨打回忆时空的影视处理手法等等。这些都让张曼君导演已经不仅仅是节目单上写的那位戏曲导演。张曼君导演,对于剧作的精神洁癖是有界的,但她在创意上的奇思妙想,各种艺术形式的顺手拈来,这点上她又是无界的。这也许就是张曼君导演的守正创新。当然,今天有一段戏,突然台上一场戏的戏剧高潮部分,张曼君导演没有让演员去实现,而是突然把灯光和焦点全部给与了台下的乐队,让乐队的音乐情感成为了戏剧者,这种台上台下的随性跳跃,更可以彰显导演已经不是再为谁而创作,而是自我的心性舒展,让我感觉有点李白醉酒吟诗,洒脱泼墨的韵味。让观众看的直呼叫好。真可谓奇妙之笔。

这部剧可谓用心良苦,能够创作和呈现这样一部剧作,制作单位的勇气,主创们的魄力,省市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不可谓不巨大。用赣剧,这样地方剧种去演绎全本红楼梦,并且最终呈现出了今日演出之妙,剧作之好,只能说伟大。

伟大的主创团队,拿着主创名单一看,我深感一颤,能把国内顶峰的舞美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等等主创老师齐聚于江西,汇力于赣剧《红楼梦》,营造了让我们观众可以深入这三个小时的极致之美。我作为江西文艺工作者,我都感觉到幸福,我辈之幸事,江西文艺之幸。

或许是都出于中戏教育的血脉,我看着张曼君导演,刘杏林老师这些中戏前辈们的创作,于结束时我再寻思了中戏郝戎院长所提出的完善中国演剧体系的拷问。我想答案在赣剧《红楼梦》中亦可寻一二。

观剧后,除了我本职的编剧和导演领域的学习收获后,在舞美,服饰,造型,音乐,特别是刘杏林这位享誉国际的舞美大师的本台舞美设计方面都给了我很多思考和所得,我想说出一个长篇大论,但我又觉着就像这部剧作的方方面面,

“全在一个“妙”字,又岂止一个“妙”字。

一句话更体现了,本戏之美好。

祝贺,赣剧《红楼梦》首演,期待更多的爱戏之人走进剧场,感受这一“妙”字。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8)

王菀(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

将一本皇皇巨著搬上舞台十分不易,首当其冲的挑战便来自时空的高强度压缩。赣剧《红楼梦》将原著120回内容提纯到近3个小时的舞台呈现,既基本交代了原著故事原貌,又呈现了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名场面,这得益于用诗社这一意象连缀全剧,以小喻大,以点揭面。建社、兴社、衰社、散社,海棠诗社由兴到亡的过程,是宝黛情之缘起缘灭的过程,也是贾府之辉煌衰败的过程。“他年何人葬红颜”,看着一个个美丽生命的陨落,不由得人怅惋怜惜。

剧中,刘姥姥的土俗、史湘云的娇憨塑造得非常鲜明,让人过目不忘。

然似乎对于现代观众的观剧习惯而言,剧作还是有点偏长。在对一部家喻户晓,人人知道结局的改编舞台剧中,渲染情绪、推高氛围很重要,但一些交代故事情节的或许可以进行些微删减。如最后一场焚稿,黛玉的独唱显得有点过长。

杨宝珍(作家)

真没想到,时隔三十多年,在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我能再一次走进剧场,欣赏到久违的赣剧。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让我一整个下午沉浸在赣剧的曼妙里。

14:45分,当音乐响起,红楼梦里那些美好的人儿次第登场,我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时喜时忧,轻轻颤栗。18:15分,演员们优雅谢幕,灯光亮起,蓦然从“梦”中回过神来,惆怅和夕阳一样,淡淡的铺了我一脸一身。

果然!青春版·赣剧《红楼梦》不负众望,我相信这剧肯定会“火”。全剧以诗社为核心,以海棠、桃花为诗社命名,通过宝黛钗与四春、湘云李纨等人结社、兴社、衰社、散社四折戏,讲大观园里的青春、诗、爱情与哀愁。

——从青春欢乐颂开场,到风流云散结尾,表面上说的是比写诗,实际是你侬我侬的儿女情长,道尽了贾府鲜化着锦、烈火烹油繁盛背后的凋零,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人生无常。

探春起头结社时,正是初秋时节,社员最高达15人,她们聚在一起咏海棠、咏菊、赏雪、咏桃花、咏柳絮。那会儿,大观园中人皆灿若云霞占尽春风,可谓富贵风流正酣时;到黛玉重起桃花诗社咏絮时,时值暮秋,桃迎柳送的春天已去,草木葳蕤的夏天走远,只剩寒塘鹤影、冷月花魂的寂廖。

诗社五次活动,总体说来是钗黛比拼竞争的是才华,也是心上人。到底诗如其人,总体而言,黛玉的“风流别致”“缠绵悲戚”完胜宝钗的“含蓄浑厚”,诗里诗外,宝玉都是坚定地维护着他的林妹妹。

当宝钗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黛玉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已经是最后一次诗社活动,随后不久即便发生绣春囊事件,查抄大观园,死丧破败相续,大观园中人再也生不起结社吟诗的雅兴了。

诗社意味着什么呢?诗意的青春的欢笑,那么快乐,又那么短暂,就像一个梦,一场戏。梦里梦外,戏里戏外,说的都是人生,你看,结社,散社,多像人的一生由盛而衰,由盈而亏:结社时众姐妹笔下诗满、杯中酒盈有多美好,散社时把宝玉寸儿心破作了千瓣就有多悲凉。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演员们最小的演员15岁,最大的演员40岁,中青小三代平均年龄20岁是不是够“青春”?在大观园青春洋溢的一群人里,我最喜欢的人还是黛玉,没有之一,因为她真,她诚。青年演员朱莹莹扮演的林黛玉形象气质极好,韵味极佳,完全符合我心目中黛玉的形象,她用整整四个月的排练,高度还原了林妺妹的风流别致与纯洁真诚。

舞台灯光、道具极简又极现代,底蕴却是古典的。服装、唱腔、台词,剧中人的颜值、身形、韵味,那水袖轻甩,一收一放,长歌当哭的一顰一笑……极具东方审美的淡雅,在传统审美的基调同步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更简单,更高级,成就了一台经久不衰的赣剧舞台艺术精品,让古老的赣剧重新焕发了青春。

服装可真美呀!美得高级、诗意、轻盈、飘逸。明明是淡淡的颜色,淡淡的绿,淡淡的青黛,淡淡的佤蓝,大片大片的留白处,装饰以淡淡的花草虫鸟与太湖石,那衣就如水墨画一样,越看越雅致,越看越美丽。

音乐时而轻柔,时而缠绵,时而雄浑激越,不完全是小时候常看常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赣剧音乐的调性,却又和从前的韵味密不可分。唱腔似也有所改善,于传统赣剧的古朴厚实、且歌且舞中,又糅进了些许昆曲的婉约深情,与歌剧的明亮饱满。我想,如果人生也有背景音乐,显然,我少年时的伴奏乐是赣剧里咿咿呀呀的青阳腔、弋阳腔。

导演张曼君说,在中国戏曲里,赣剧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剧种,青阳腔、弋阳腔是不得了东西。她厚重古雅、最能代表江西的文化品格。

非要说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的美中不足,那就是道具过于简单,呈现大观园的背景里少了四季植物,少了小桥流水,少了九曲回廊,就少了一些诗意和美感!

最令人震动又感动的话却是混世魔王、富贵闲人宝玉说的。

他对林妹妹说:好妹妹,西厢记我只愿与你一读. 我只可与你一读,我只肯与你一读。

至此,这一对灵魂伴侣确认了眼神,从此每时每刻同频繁共振,彼此不再猜疑。

离开剧场时,我听到有人轻声说,在木石前盟这段解不开绕不过的宿世缘份面前,宝钗的金玉良缘注定黯淡收场,因为黛玉的眼泪从未错付。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9)

龚洛娃(舞蹈家)

昨晚,终于盼来了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的彩排演出。剧中,曼君导演那种“举重若轻”的执导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全剧用诗社的兴衰隐喻大观园的兴衰,舞台简洁又不失高雅,灯光中莫兰迪色系的运用使得场上弥漫着淡淡的高贵和丝丝的忧伤,古典的赣剧神韵在青春和时尚的表演中再现光芒。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真不愧“是一个用诗的语言来讲述的剧目”。

演出前,我在后台恰逢曼君导演在交待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从演员上下场的行进路线到主要演员抢妆位置的定点,直至一根腰带、一双红鞋都仔细地指定专人负责,让人又见识了曼君导演执导风格的另一面,“举轻若重”!作为从事舞台艺术工作数十年的我,深深地知道,一部大戏盛开的花朵其实就扎根于这种细节的土壤之中!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0)

龚春兰(自媒体人)

又见《红楼梦》,确有大不同。

张曼君带领她的团队运用唐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朦胧而又绵长悠远的意境,以诗社的“结社”“兴社”“衰社”“散社”为叙事结构,以“木石”“金玉”的事件元素展开戏剧冲突,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贾府这样一座繁花似锦的豪门府邸,一步步走向衰败的过程,为大家奉献出一场诗意唯美与青春张力并存的精品大戏。

映入眼帘的是去繁就简、打破常规、充滿现代感的舞台设计,创作团队为我们描绘了一幕富丽堂皇、极尽奢华的场景。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尽收其中;才子佳人、尊贵权势各呈其能;尔虞我诈、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惊喜地看到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黛玉的大段唱作声情并茂感同身受代入感极强,宝玉的痴情叛逆天真率直令人唏嘘不已,宝钗的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忍而不发令人心疼,还有王熙凤的机敏睿智,刘姥姥的反串尤其是亮点,察颜观色,幽默逗趣,嬉笑怒骂间,都在舞台上一一呈现,传递着专属于青春的真善美。这个舞台对青年演员是提升水平、展现风采的一次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看到成熟演员保持了原来较好的状态。比如王夫人的饰演者,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演技炸裂、夺人眼球。

在音乐创作上,赣剧弋阳腔、青阳腔的传统曲牌[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唱腔、帮腔的大量运用,将戏腔与现代乐队流行乐曲完美结合,让我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听觉盛宴。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向,也是文化创新的具体表现。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剧一定会持续成为江西独特的文化名片。

邓玉琼(出版人)

我自小养在浙江嵊州的外婆家,那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小城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越剧名段,仿佛人人都是天生的越剧演员。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这句越剧唱词,是我最初的戏曲印象,也是我的《红楼梦》启蒙。

从今年3月5日在美书馆剧本围读,到6月23日晚在昌南文化中心观摩首次彩排。因为好友的推荐,因为对曼君导演的喜爱,四十多年之后,因缘际会,我竟有机会走近赣剧这个古老剧种,而载体同样是——《红楼梦》。

如何将《红楼梦》囫囵个儿装入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之前我难以想象。看过彩排之后,不由得为编剧击掌点赞。——以诗社的发展(结社、兴社、受笞、散社)为线索进行叙事结构的组织,通过诗社的日渐式微来表现美的兴盛与凋零。——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

亮点很多,泪点也多。赣剧这样一种古老的唱腔,揉杂着赣地方言。不靠着提词屏,我几乎难以听懂。但是忠实来源于名著的各个“名场面”,又让我能够轻松越过唱词,跟随着演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与剧中人物共悲共喜。

坐在观众席的我,此一刻,不仅仅是观摩者,更像是参与者。——我共情于人类千百年的喜乐哀情。在历史间奔涌的巨大的时间洪流,终抵不过这台上人物角色的爱恋、惜别。“欲使永恒的,不过白驹过隙。”

舞台设计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白色背景、直线条分割,极简元素的舞台布景,是对古老剧种、经典文本的全新的现代表达。它与我们的惯常经验有距离,但是,它让我们知道,“啊!赣剧原来可以这样!”——多么好啊!

将赣剧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导演艺术、剧场艺术接轨,制作出一出既古典又现代,合乎新时代审美观的史诗式赣剧红楼梦。——这应该是曼君导演和团队们创排青春版《红楼梦》的愿望吧。

曾于排演期间去赣剧院探望曼君导演,经历小手术后消瘦但依然激情充沛。聊起戏曲,眼里有光。

历时四年的酝酿,四个月的演排,其间又经历反复的疫情。2022年6月25日,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即将首演。

很幸运,我也是这一文化事件的见证者之一。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1)

素素(策展人)

有幸观赏赣剧《红楼梦》首次彩排,我是戏曲的小白,演员一开场就被震撼,也是印象中我看剧和听音乐会最投入的一次,整场的舞美、服饰、唱腔、中国传统的乐器伴奏,如歌如泣、扣人心弦,视觉美和声乐美都达到了大制作的顶流。

文田(播音员)

期待已久的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终于拉开了序幕,家门口的大戏,实在找不出不去看的理由。

这个版本的《红楼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是它的删繁就简,不仅是在舞台设计上,还体现在它对事件的叙述上。

《红》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没有华丽的包装,它的简约大气,经得起最挑剔的眼光。我想起大都会歌剧院的新版歌剧《茶花女》,它的舞台一改以往繁复,令众人眼前一亮。

一部红楼,万千读法,以“诗社”解读,视觉独到,“结社”、“兴社”、“衰社”、“散社”,好比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将一个个故事填入其中。

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每一个故事出现,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情结,我是,你是,编剧罗周和导演张曼君也是。

钟秋兰(媒体人)

近3个小时,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让人看到了戏剧人的追求和较真,也看到了他们闪闪发亮的梦想。

舞台极简设计,服饰设计极美,唱腔音乐都好听……从这些看到了主创的诚意和努力。如果要“挑刺”的话,3个小时的剧本演绎是很考验观众耐心的,《红楼梦》经典片段太多,结社、葬花等等,断舍离很难,但仍然要考虑部分情节冗长表达的问题,另外,黛玉入府与宝玉初相见片段,是整部剧走下去的灵魂,没有呈现可惜了。

其实,《红楼梦》是座大山,跨过去挺难的。赣剧《红楼梦》以创新视角以简洁主线叙述,4折承转流畅自然,整体来讲,仍然是部制作精良高水准的演出。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2)

谢雨新(青年教师)

作为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的开幕大剧,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在昌南文化中心彩排,为观众们带来了集文化底蕴、审美新意和时代活力于一体的精神盛宴。

一是创作编排之新。对中华民族而言,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代,《红楼梦》成为了艺术创作之中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从越剧《红楼梦》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惊喜的是,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在诸多经典改编之外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该剧从细微处着手,以大观园中海棠诗社的“结”“兴”“衰”“散”为线索,将宝黛爱情、贾府兴衰乃至人情冷暖融入其中,可谓以小见大。此种“以诗而兴,从诗为终”的诗性结构与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精巧构思达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精妙融合。

二是表现形式之新。从舞美到服装,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处处透露着简约之美。相较于传统戏剧“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青春版·赣剧《红楼梦》使用了白色可移动隔板分割舞台、以滑轨带动桌椅,辅之以渲染情绪的灯光,呈现出当代装置艺术之美。对于戏剧表现而言,这样的舞台使人物在定位造型时颇具雕塑感,行之其中时则极富流动感,令人印象深刻。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处,各着传统颜色戏服的红楼群芳如各色鲜花娇艳盛放,可喜可亲,而至“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处,宝玉孤身一人,光头赤脚,着大红猩猩毡,可哀可叹——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会极大增强戏剧的表现力。

三是青春活力之新。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大胆启用青年演员,在赣剧内部形成了传承之势,培育了宝贵的新生代力量。更重要的是,传统戏曲要吸引年轻观众,就需要在传承古典品格和融汇当代风格方面达到有机统一。可以看到,该剧将原著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曲等经典选段融汇于唱词之内,喜爱原著的年轻读者定会会心一笑。可以相信,借势于《红楼梦》的广大受众,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定会在年轻观众之中引发观剧热潮,形成全新的赣剧“国潮”合力。

在“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序幕之中,在“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主题曲之中,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正脱胎于传统,孕育着无穷的新意,焕发着青春的生机。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3)

伍文珺(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

故事叙事结构巧妙。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将原著120回的情节,以诗化的语言,用“结社、兴社、衰社、散社”为线索串联起贾府兴衰事,不可谓不巧妙。剧中既有“金陵九钗”的群像,又有突出宝玉、黛玉、宝钗性格特征的重要情节及唱段,在有限的演出时长和表演空间里,最大化地传达出曹雪芹原著的精神内核。

舞台音乐原汁原味。唱腔传统优美。在这版《红楼梦》中,主创把赣剧弋阳腔、青阳腔同时运用到一台戏中,兼唱弋阳腔和青阳腔,剧中出现了众多传统弋阳腔、青阳腔曲牌,如弋阳腔【香罗带】【红衲袄】,青阳腔【绵撘絮】等。声腔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剧中唱段巧妙地保留了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金鼓喧阗,一唱众和”的声腔特点,既有传统弋阳腔的锣鼓干唱,又加入了管弦伴奏、男女帮腔以美化了传统弋阳腔、青阳腔的旋律。

舞台布景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传统戏曲表演中,布景常通过一桌二椅来表现虚拟性和假定性。赣剧《红楼梦》中变传统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为一桌多椅,作诗时众红楼女儿们端坐椅上,贾府抄家时同样的椅子被掀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桌、椅之间,富有韵致与留白。同时,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把布景最简化,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在剧中绝大多数场景里,背景都是纯色背景或辅冷月、或配枯枝、或点染墨迹,再配以冷色调的灯光,给整台戏剧定下了空灵悲凉氛围。不仅如此,舞台上还通过不断变换位置的“两扇门”,仿佛现代电影的取景框般,来框定主场与次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戏曲舞台空间,也给观者增加了更多意象和想象的空间。

怎样赞美经典怀旧剧红楼梦(剧评专栏青春版)(14)

童孟遥(省评协戏剧影视评论专委会委员)

《临江仙·红楼梦》

直若丝弦入梦,潇湘竹满城垣。

罗裙纨扇舞翩跹。

与桃花醉饮,戏屋下新燕。

人散庭空曲乱,他朝酒醒凉暄。

平生长恨语寒酸。

诗心无处放,槛外客堪怜。

来源:江西省赣剧院、江西文艺

编辑:省文旅宣推中心(江西画报社) 邓高正

初审:杨可、邓高正

复审:周琦

终审:宋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