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金戈铁马入梦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似乎都离不开铠甲。“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往往是敌我双方点对点的对冲。

简单地从器物层面讨论战争,那就是矛和盾的故事,矛主攻,盾重防。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是每一个将士的期望。“孚甲以自御”,叠甲向来是为了阻挡伤害的,就如蜗牛、海螺随身背壳,遇险躲藏;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1)

蛇和穿山甲长着厚厚的鳞甲,防御技能满点。战场上刀剑无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如鱼有鳞片、鸟有羽毛,将士们用来降低伤害的盔甲也各有千秋。纵观中西,铠甲的样式大体可以归成三类:札甲、鳞甲和板甲。

一、华夏五千年,中式铠甲多札甲、鳞甲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冲突也是必不可少的。五千年的历史,中国身为礼仪之邦但武学同样发达,铠甲门类多样。中式铠甲整体概括为两大类:“札甲”和“鳞甲”。铠甲制式的命名,大多源自外形特征、制作材料或连接方式。所以札甲以长方形甲片为主,形似书札,鳞甲的甲片细密呈鱼鳞状。

(一)从重甲到轻甲的华丽转变

相传,最初的铠甲是夏朝杜康之子抒在位期间发明的兽皮制甲,还有一种说法是蚩尤最先制造出的铠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战争日渐频繁,防护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视。

先秦时,大多使用皮甲,称甲、介、函等,甲身分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大领;战国后期出现了铁甲,称之为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材质,统称甲、铠或铠甲。

战国有合甲,皮革所制,多护上身、肩部和下身。秦代铠甲,皮革或青铜所制,有将军甲,护上身、肩部和下身;有御者甲,护上身、肩部、小臂和下身;有步兵甲,护上身与肩部;有骑兵甲,护上身和下身。三国有筒袖铠,铁制,护头、上身、肩部和下身。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2)

唐有明光铠,多以皮革或铁制,护头、颈、脸、上身、肩部、小臂、下身和大小腿,几乎全包。《唐六典》中记有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等13种铠甲。

宋代铠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仍多以皮革或铁制,形制在继承唐代铠甲的风格上略有变化。

明代着眼于减轻铠甲的重量,除了有铁制的锁子甲外,还出现了藤甲,以及纸、绢、绵所制的纸甲和绵甲。而清朝承袭明代工艺,取长补短,铁甲的防护能力和外观都有进步。

火药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也是扼制中式铠甲朝重甲方面发展的背后推手。随着火药技术的发展,以宋代为分水岭,中式铠甲从多强调防护性转向强调灵活性,开始从重甲慢慢过渡到轻甲

《金史》记载“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中国作为火药的发明国,很早就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火药兵器,因此比其他国家更早面临着铁制铠甲也难以抵抗火药兵器的威力的不争事实。

但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决定性的武器还是冷兵器。因此火药武器的出现只是改变了中式铠甲的发展道路,并没有结束铁制铠甲在中国的使用历史。铠甲的制式变得更加多样。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3)

(二)鳞甲适合防贯穿,枪、矛、弩、箭都不带怕的

鳞甲又称鱼鳞甲,相传从波斯传入中国,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最普遍的铠甲,多以铁片制成,以防护弓箭射击等贯穿伤害为主,出现于春秋战国,兴于唐朝,盛于宋明。唐有细鳞,元有柳叶、铁罗圈,鳞甲模仿了鱼鳞的布局和结构,在保护了身体同时可以随意活动,不损灵活性。

鳞甲独特的编缀方式,使得甲片收缩叠加增加装甲的厚度,锤击下的正面就是铁板一块,点式的冲击按压下又具有弹性。片片甲叶重叠,编织而成,在鳞甲和箭接触的一个点上,根据动量守恒,甲片会随之作同向运动,并吸收箭的动能。

甲片在运动过程中,又会将动能传递给周围的甲片,最终箭的动能被分散吸收,对箭矢的防御效果就很明显。宋代曾在百步外用强弩射击鳞甲,箭矢虽然射入盔甲,但箭刃已经完全卷曲破损,丧失了杀伤力。

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胃,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

《唐六典》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名噪一时的明光铠,唐人眼中“大唐第一甲”,其甲片的组合形式就采用了山纹甲和鳞甲混用。

二、对不起,我们不合适——成不了舶来品的板甲

说完鳞甲,就不得不提到在铠甲史浓墨重彩记上一笔的板甲。中国接受了鳞甲、锁子甲,却拒绝板甲成为舶来品。提起板甲,就让人想到欧洲中世纪骑士和骑士的马。

西方人重力,武器多为重剑,长剑,斧,锤等,攻击多击打。于是,西式铠甲主要是防御大接触面的攻击。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4)

因此,用整张铁皮制成全身重铠,虽然板甲增加了承压面积,可以减少对身体局部造成大伤害,但这就像一个严严实实的铁罐头,有点不够轻巧灵活。板甲的质量大,当枪、箭等直接作用于击中点,板甲如同虚设。因此,板甲在中国没有市场。

三、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板甲?冶炼技术不到家,武器重技多于力,战场不需要才是重点

(一)冶铁技术不到家,更爱铸铁的中国人

中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才开始用青铜,而西方的青铜时代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纪便开始了。西方人知道用铁应不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中国人使用铁器的最早证据是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六到七世纪。

当公元前1000年,欧洲进入铁器时代初期,同时期的中国,由于铜器使用发达,对铁器的推广使用并不迫切。事实上,整个春秋战国都是青铜武器的天下,而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军团的主要装备就全是铁器。

以全覆盖板甲的典型代表钣金甲为例,几乎全部由沉重的钢铁打造,因此重量曾夸张到需要小型起重机才能将一个身着钣金甲的骑士吊运到马上,但是随着冶铁和锻造技术的提高,欧洲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整体式铠甲的穿着使用上更加得体舒适。

中世纪,板甲制霸欧洲得益于高炉的发明和水力锻机的出现。

古代中国从青铜时代起就重铸轻锻,比起冶铁更爱铸铁,在铸铁方面一直世界领先,而铸铁在冷兵器时代价值不大。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统治,炼铁主要是为了制造农具和武器。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5)

炼铁更多运用于农业,《天工开物》记载:“凡治地生物,用锄、鎛之属,熟铁煅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国内的长期和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军事需求无法转化为国家政策,冶铁技术难以进一步发展。板甲制作耗时长,用量大,技术和成本上不会被接受。

(二)时人重技,武器多为长枪、弓、弩

中国古代武器众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十八般武艺”,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这十八种兵器。中国人重技,战场上用于近身攻击的武器多长枪,刀、剑和戟,远攻有弓箭和弓弩。

中国历史上一向重视弓弩的应用,弓弩技术比较完善,弓箭弩箭威力大,板甲面对这类穿透性强的武器时防护能力不如鳞甲,甚至会因灵活度不够降低逃脱可能。

唐宋以来,更是在战场上出现了火药武器。《武经总要》提到的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开始使铁制铠甲的防御能力大大降低。打不过还躲不过,中国人又一次的考虑提高铠甲的灵活性。

除了被中国建制式正规军使用的刀枪剑箭为代表的强杀伤力穿透性武器,钩棍叉耙这类农具也会被临时招募的乡勇带上战场。

甚至有时例如钺、戟等重量夸张、实用性差的武器也会带着表演性质出现在战场上。因此,古代中国的战场上除了杀伤性武器,统治阶级需要带表演性的兵器在重要场合的礼仪性陈列立威。而板甲恰好与中国传统的铠甲制式发展不同,游离在中原审美之外。

(三)我国古代战争规模大,多体系之间的战争

在历史上,由于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不同,中国与西方在防护理念上有着差异。欧洲走的是精兵路线。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中世纪后晚期时代,骑士制度在欧洲稳固的成型,各国作战的主力几乎都是以骑士作为作战的重中之重。所以量身定制、全封闭式的板甲更能保护好骑士,甚至能防御一定的火药武器。

板甲和重甲哪个防御力强(板甲防御技术满点)(6)

相比较古代西方战争,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要大很多,由于兵力众多,敌我双方不可能在一块狭小的地域进行决战。

这就铠甲必须具备经济实用,可批量生产的特点,因此扎甲和鳞甲就成为中国铠甲的主流。同时中国战争讲究兵法,如孙子兵法等,强调军队的机动性和可变性,战术需要反过来影响武器铠甲的发展。

四、小结

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铠甲的不同,显示的都是各自民族文化、工艺技术传统和地域特征。文明的输入与输出本就是一个互相融合,兼收并蓄过程。因地因时,取长补短,方是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西方服装史》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中国兵器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