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各种美食构成了生活最基础的味道。阿拉上海宁,为了美食入口的顶级味道,更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尤其是苏、浙、徽的江南民俗。单讲饮食小吃文化,上海就熔江南风味于一炉。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

从藏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再到各种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从漂洋过海的西餐日料,到新晋出现的网红美食,一讲到吃,阿拉上海人随时都可以滔滔不绝。

上海人对“吃”究竟有多热爱,就连平常“噶讪胡”,大家也不忘把“美食”挂在嘴边。看看这些藏在上海闲话里的美食,侬吃过几道?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2)

老油条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3)

原意:指存放时间过久的油条,口感差,不易咬断。

上海话:用于形容历事多或阅历久,但是做事马虎、不听劝诫、不理责骂的人。

最大众化的上海早点,非“四大金刚”莫属。大饼、油条、豆浆、粢饭,雄占上海滩早点市场半壁江山,走的是传统平民路线。

过去的上海,在弄堂口、菜场里,不怕见不着这样的早点摊:一个烘大饼的炉子,一口炸油条的锅子,一只焖粢饭的木桶,一个盛满豆浆的大煲,外加一张桌子、几条凳子,随到随买,随买随吃,热乎乎、香喷喷,生意非常得好,人潮络绎不绝,要吃最新鲜可口的,往往还要排上一小会儿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4)

刚出锅的油条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香,可要是稍微放久了,真的是又硬又难嚼。遇上那类自持资历深,但又油盐不进的人,让人头疼。这样一类比,是不是就很像了。

竹笋烤肉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5)

原意:一种由竹笋和肉为食材做成的菜。

上海话:用竹尺或者别的什么工具打屁股。

在上海话里,吃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东西。小孩子最怕做错了事让爸爸知道,因为爸爸常常会威胁说,“小鬼头,要是不听闲话,当心回去竹笋烤肉”。

要是大人说“请侬吃竹笋烤肉”,那能算上“十大酷刑”之一了。所谓“竹笋烤肉”,就是用竹尺或者别的什么工具打屁股,“烤肉”的肉,自然是人肉,所以要裤子脱掉,直接打在屁股的肉上。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6)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7)

虽然每家都有“竹笋烤肉”的独门做法,但最后的“品菜心得”都是一个字,痛!

麻栗子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8)

原意:一种可好吃的小零食。

上海话:指的是用弯曲的手指敲脑门。

除了“竹笋烤肉”,上海小囡还害怕另一样,本应该很好吃的食物,那就是“麻栗子”。

其实很早以前,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会用坚硬的毛栗子砸他们的脑门。后来索性不再使用毛栗子,直接上手了。大概是因为拿着工具不趁手?“再不用心做功课,要拨侬吃两记麻栗子!”这句话是当年爹爹姆妈的经典口头禅。

软脚蟹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9)

原意:蟹脚发软的大闸蟹。

上海话:比喻遇事软弱无能、只会退缩的人。

上海人对大闸蟹的钟情,就像东北人和酸菜粉条、四川人和水煮鱼一样,难舍难分。

软脚蟹这个词的由来和挑蟹有很大的渊源。买蟹有个诀窍,就是要看这只蟹有没有脚力,爬起来快不快。主妇在买蟹时,总要将蟹捉在手里,捏捏蟹脚,硬不硬,硬的就买,软的就不买。也有人将蟹放在玻璃板上,看这只蟹能否撑得起来,以检验蟹的脚力,如果撑得起来的,说明有脚力,蟹肉厚。“软脚蟹”肉质松,甚至有壳无肉,一般是不买的。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0)

脚软的蟹吃起来的味道肯定不灵光,同样的,用这个词来形容的人自然也就是,骂伊软弱勿能,遇事只会退缩或者屈辱,硬勿起来。

饭泡粥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1)

原意:饭加水煮成的粥。

上海话:指的是年纪大、说话啰嗦、爱讲闲话的人。

白米煮粥,再加一根油条蘸酱油,这是很多老上海欢喜吃的早饭

简单易做却有味。但是,在煮粥的过程中,锅里会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很容易让人觉得耳朵痒。上海话里“饭”又和“烦”同音,所以就用“饭泡粥”来形容那些,年纪大又爱讲闲话的人。

吃螺蛳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2)

原意:即字面意思。

上海话:指的是在说话或者唱歌时出现失误性地停顿。

对上海人来说,最好吃的螺蛳在大排档、在路灯下,是人行道上花坛边,支起一两张小桌,几条长凳,旁边的摊主架着个炉子,现点、现炒、现卖的。虽说炒螺蛳“不上台面”,但是,它是排挡必备的,几块钱钱炒上一盘,再拿上几瓶啤酒,三五知己便能天南地北聊到深夜。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3)

吃螺丝技术高超的人,动作准确娴熟,一筷子夹一个,靠着嘴唇,还没见到唇开启,只听“嘬”一声,那螺蛳壳就被吸空了。这声“嘬”,干脆响亮,没有丝毫迟疑;技术略逊点的要“嘬、嘬、嘬”好几声才行,最可气的,是嘬嘬几声后仍然没有动静,就只好用筷子头朝壳洞里捅下再吸。技术最臭的,只能依赖牙签吃螺蛳。

每次吃螺丝的时候,如果没有针,嘴巴只能使劲的“嘬伐嘬伐”,但就是怎么都嘬不出来!是不是跟说话时失误性地停顿很像呢?

辣货酱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4)

原意:辣味调料。

上海话:给你些颜色,教训人的意思。

上海菜的特色就是浓油赤酱,基本上是没有辣味菜的。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有不少能吃辣的,但在以前,上海人一般是不太吃辣的。

吃辣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考验,更像是一种“折磨”,大概可以类比一下,吃了一次超辣四川火锅后的感觉。所以上海宁有时会说“请侬吃辣货酱!”其实就是“给你点颜色看看!”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5)

洋葱头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6)

原意:即字面意思,一种蔬菜。

上海话:指的是被敲竹杠的不懂行的人,后指自动受骗被敲诈的人。

在上海话中,“葱头”与“冲头”为谐音。在洋人大量涌入上海滩的时候,很多外国人由于语言、经历等原因,不懂市场行情容易被骗,所以上海人就把“洋葱头”比喻为被敲竹杠的不懂行的人。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7)

后来,这个词就被广泛指自动受骗被敲诈的人。比如卖大兴货的无良商家会讲,“今朝又斩了5个洋葱头”,也就是今天又有了5个人上了他的当!

空心汤团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8)

原意:没有馅料只有皮的汤圆。

上海话:指的是百忙一场和说话不算话的人。

小辰光帮姆妈“裹汤团”,一边包一边偷吃,吃到后来,糯米皮子还有,豆沙伐够了,难么只好伐放馅子——这就是上海滩“最有名”的汤团,“空心汤团”!上海人习惯把“不能兑现的承诺”,称作是“空心汤团”。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19)

但是,“空心汤团”也有好吃的,把芯子去掉,直接拿糯米粉搓一搓,这就成了上海点心中的另外一块招牌,小圆子。如果放上点酒酿,飘着酒香味的汤,甜津津的小圆子,实在是老上海没法抗拒的好味道。一把糯米,在上海人的手里,就这样变成了一道,让人牵肠挂肚的点心。

乌搞百叶结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20)

原意:字面意思,乱打百叶结。

上海话:指的是做事没有章法,乱来。

只要是打过百叶结的人都知道,这是看似轻松实则很难的事情,因为它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并不是想当然地弯过去打个结就好了。松了容易散,紧了不便咀嚼。

要是随便瞎搞,那不就是捣乱吗?所以上海话有一种捣乱就叫“乌搞百叶结”,意思就是做事没有章法、乱来的意思。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21)

文章改编自:“上海全接触”微信公众号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22)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 藏在上海闲话里的吃食(23)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