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1)

文/老K

前几天上映的电影《催眠裁决》简直就是一部心理大师封魔作品,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

一次是开场,另一次是陈永晞(陪审团一员)和许教授要讨论弗洛伊德。

虽然当下弗洛伊德理论一再被大家诟病,甚至诋毁,可很多心理学者甚至以讨伐弗洛伊德为事业,而在商业作品中,多数影视剧还是按照“庸俗版”的弗洛伊德理论来创作。

其实整部剧是根据2015年的真实案件——无尸凶案定罪改编。

在那起案件中,死者的尸体一直未能被找到,由香港高等法院陪审团一致认定被告罪名成立,判处终身监禁。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2)

女子秦某在数年前在香港离奇失踪,虽然尸体下落不明,但法院7人陪审团在接受法官引导后,退庭商议,最终接纳控方提出的环境证供,一致裁定罪名成立,被告某证券公司前董事陈文深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这是香港开埠以来首宗没有找到尸体、没有法证帮助、没有被告供认下,成功检控及定罪的谋杀案。

真实的事例中也是被告威胁陪审团中的一位催眠大师帮他催眠所有陪审团成员判他无罪,结果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判他有罪。

催眠的先决条件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3)

其实催眠并没有那么神奇,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意识中,除了自己能够察觉感知外还有很多创伤体验被自动遗忘的东西,以及还有一些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原始欲望被压抑在大脑深处,这些都被称之为潜意识。

大脑影像学研究显示,催眠是有别于清醒与睡眠的第三种意识状态。

催眠治疗和著名的精神分析疗法有个本质区别,精神分析疗法更多是让你自己本身有的东西呈现出来用自己的力量疗愈自己,而催眠是通过催眠师的技术带给你“没有的东西”,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心理暗示。

说的通俗一些,很多催眠就是利用催眠师给你的暗示,覆盖那些带有创伤体验的过去,以便你再次勾起过去的回忆时不再如此痛苦。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4)

那么是否随便就可以被催眠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催眠也有先决条件。

催眠并不一定需要使人睡着;不会让人盯着牛顿摆石英钟什么的,更不会操纵与控制人的思想......催眠一般是让人注视着前方,使用舒缓的语言来让来访者专心与放松。

这里抛开个体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信任催眠师、内心有创伤记忆、疲劳状态下。

邓sir在命令许教授利用催眠对陪审团进行操控前,在厕所给了许教授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史以及各自的创伤情结,这是非常重要的,后续我再解析为何这些非常重要。

陪审员是如何被“不知不觉”间控制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5)

在许教授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经历与弱点后,并没有着急的马上实施行动,而是在与他们的关系中“浸泡”一会,当大家都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许教授并没有立马表达观点,反而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我想第一为了赢得当场所有人的信任,第二也是就像他说的不希望把陪审团意见过多做出指引,毕竟他是国际著名催眠师,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大家讨论到白热化时,这个时候他先从和他一样没有表态的方小姐入手方小姐是高中因为交通事故失去行走能力,当时肇事司机的律师正是被告律师。

许教授看出了她频频啃手指的“症状”,深谙心理学的他肯定知道这个动作背后一定和过去有关,这个时候他找到机会和方小姐单独相处,实施催眠。

让她努力感受微波炉里巧克力曲奇散发的香味,渐渐放下防备;

接着,诱导她去想象律师与被告私下密谋、成功脱罪的场景;

最后,将方小姐对律师的仇恨投射到案件上,使其支持了被告有罪的判决。

这个时候,创伤的记忆让她将仇恨投射到被告身上,自然做出了不客观的判断。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6)

第二位被催眠的May,就相对的简单啦,May利用陪审团的身份获取信息,买进大量的股票赚取金钱。许立生仅仅利用一根项链做了浅层的催眠暗示,就是利用May的恐惧和欲望这一点,轻松的将投票结果和利益挂钩,让她自己做出了对金钱欲望的选择。电影中许立生突然出现在May的面前以及立刻出现在眼前的项链,进入瞬催状态,晃动的项链就是催眠中的“钟摆”,让其产生视神经疲劳,然后进行暗示。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7)

第三位,梁sir是整个陪审团的组长,而且他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并且他自己是一位警察对一些犯罪心理多少会有所了解,而且相较于其他人应该意志力也是较强的。

但并非意志力强就不会被催眠,许教授将他放在最后一个,而且利用微波炉爆炸造成大家的恐慌,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奔跑让梁sir陷入即恐惧又疲惫的状态,在得知梁 sir 很爱自己的女儿后,许立生便通过“催眠”,为梁 sir 构建了一个“女儿被绑架”的场景:如果不投被告死,女儿就会死。

相关研究显示,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越脆弱,说服效果就越好 [2]。

这一点我们好理解,在一些公益交通广告中,官方都会提前把一些已发生的事故图片和视频将公益广告语放在一起,这就是唤醒大家的恐惧心理以加强广告的效果。

许教授真的是只是反击自救吗?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8)

作为电影的高潮,自然是许教授和邓sir(幕后绑匪)最后的对决,也许不少人看出来了,表面上许教授下电梯被反派听到要到地下停车,实则他故意给他听的,因为他之后才毁了耳机,教授心思缜密。

教授在得知自己女儿被绑架后说出那句霸气的:“你敢伤害我女儿,我就让你一辈子在黑暗里活着!”

这并非是一句恐吓与示威,其实也是催眠中的暗示。

教授从开始故意把歌传出来就预示着他要让绑架自己女儿的人永沉黑暗,他那么爱自己的女儿,怎么会放过反派。其实从始至终,反派都是猎物。

表面上在反派控制着他催眠,实际上许教授一直在控制着反派。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9)

有人说反派被催眠的莫名其妙,其实这与开头的绿大象粉红大象有关系(当你越不希望想一件事,这件事只会一直出现在你的大脑中,这就是心理学典型的白熊实验),这个实验真的是不是无用的。

反派拿下耳机也能听到歌,带着耳机也能听到歌,那是因为他下停车场的时候教授的车真的在放这首歌,他断定教授用这首歌催眠自己,然后就让自己不要想这首歌,反而满脑子只有这首歌,在许教授营造的氛围中进一步被催眠到随着歌词真的沉下去了。

为何心理专家特别关心你的过往和情结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10)

在催眠的先决条件中,我提到了,为何心理专家特别重视来访者的早年情结。

这一点就又要拿弗洛伊德讲一讲了,1885年,年轻的弗洛伊德到巴黎的萨尔拜特利尔医院师从著名的夏科教授,从事神经病的学习与研究。有一次,夏科教授进行了一例当时已很少出现的“大癔症”示范表演,所使用的手段就是催眠术。

后来弗洛伊德开始对催眠感兴趣,有位太太,不能给她的孩子喂奶。经人介绍,来到弗洛伊德的诊所就诊。弗洛伊德果断地对她实施了催眠术。这次,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就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弗洛伊德反复向患者暗示:你的奶很好,喂奶过程也令人愉悦,等等。两次治疗以后,患者康复如初,后催眠暗示也完全成功。

丰富的实践和天才的智慧使弗洛伊德愈来愈坚信:催眠术是开启无意识门户的金钥匙。

这一想法,在对埃米夫人的治疗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这位患者在丈夫死后的14年里,断断续续地患上好几种莫名其妙的病。最为典型的是她经常表现出神经质的紧张与痛苦的神色。特别害怕别人碰到她,时时出现可怕的幻觉。

后来弗洛伊德直接经过催眠暗示病人已经没有幻觉,但是发现并不奏效,弗洛伊德开始发现必须要和病人建立长期关系而且深入病人患病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

鉴于此,弗洛伊德便借助于催眠术开启患者无意识的门户。这一方法果然灵验。如同层层剥笋,患者将她童年历次受惊吓的经历毫无保留、流畅地吐露出来。弗洛伊德还观察到,每谈到一件往事,她都要打一个寒战,面部和全身的肌肉也会抽搐几下。可见这些往事对她的影响之深、危害之大。通过对深层原因的发掘,以及随之而进行的抹去这些痛苦记忆的治疗,埃米夫人的症状大为好转。作为一位大师、一位慧眼独具的科学家,弗洛伊德的欢欣并不止于成功地解除了一位病人多年来的疾苦,而是对整个人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心理咨询催眠大家如何看待(心理工作者对催眠裁决专业解读)(11)

回到电影《催眠裁决》许教授并不是一个人完全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又有高超的催眠能力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人。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在没有人惹到他的情况下,他是帮助大家解决困苦的“好人”,可一旦有人要伤害他尤其是他身边最在意的人时,他文质彬彬背后真的藏了太多你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足以让你恐惧。

所以没事别惹一个心理专家,否则后果很严重!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

我见过500名焦虑症患者,总结出他们的康复经历供你选择

想让焦虑症的Ta痊愈,作为亲属你需要这样做!

焦虑症的康复就像一场马拉松,有耐心、决心的人才能最终走向终点

针对焦虑症的康复,有时候“慢”即是“快”

焦虑症半年差点住院,走出后我想告诉你为何“接纳”很重要

战胜焦虑症:记住“面对、接受、飘然、等待”这四个词

都知道在焦虑抑郁中接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里几个故事启发你一下!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细节指导,建议收藏)

焦虑症康复后,我发现这些真相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