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2”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关注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他们成长成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贺军科同志在谈到贯彻落实“7·2”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服务青年成长,最终要靠社会制度来保障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青年发展的制度建设上充分发挥作用,是共青团坚持服务青年这个工作生命线的有效方式在新华社的团青工作中,我们同样体会到,在社党组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统一领导下,通过制度建设为新华青年的锻炼成长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发挥共青团作用的有效路径,也是不断提升共青团自身战斗力的强大支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新时代新担当新青年新作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时代新担当新青年新作为(用制度建设激发青年新担当新作为)

新时代新担当新青年新作为

在“7·2”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关注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他们成长成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贺军科同志在谈到贯彻落实“7·2”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服务青年成长,最终要靠社会制度来保障。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青年发展的制度建设上充分发挥作用,是共青团坚持服务青年这个工作生命线的有效方式。在新华社的团青工作中,我们同样体会到,在社党组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统一领导下,通过制度建设为新华青年的锻炼成长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发挥共青团作用的有效路径,也是不断提升共青团自身战斗力的强大支撑。

从一次调研到一场青年工作盛会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赋予了青年新的时代任务。2017年底,新华社办公厅发出《关于征求推动新时代新华社事业发展意见建议的通知》后,我们考虑到“80后”“90后”将成为新时代新华社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信心、归属感、积极性将影响新时代新华社事业发展,主动进行了“新时代新华社和青年个人发展”调研,质化、量化相结合,发放问卷512份,深度访谈10人,形成了调研报告。在这份我们建议“供社党组同志参阅”的报告上,社党组书记、社长蔡名照同志批示提交社党组会议讨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社党组对新时代新华社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并决定召开全社青年工作会议。上一次由社党组召开全社青年工作会议,还是在24年前。

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为期两天的新华社青年工作会议在总社召开,社党组成员出席开幕会并为获得全国和新华社青年荣誉的优秀青年代表颁奖,名照同志代表社党组在开幕会上发表讲话,副社长、社机关党委书记严文斌同志全程参加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全社各部门各单位各国内分社都派出青年代表参会,各部门单位分管领导和青年代表同排就坐、同组讨论。许多青年同志反映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倍感光荣。

青年工作盛会的成果之一,就是社团委全程深度参与调研起草、社党组审定并出台的《关于加快青年锻炼成长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继2017年底出台《新华社贯彻〈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意见》之后,社党组更加具体地完善全社青年成长制度的一揽子部署。会议闭幕不到半年时间,许多具体变化已经在青年身边发生:

正在发生的改变:实践“墩苗”

正好在一个月前,为期3周的2018年新入社同志入社教育圆满结束。与往届入社教育不同的是,今年的非采编岗位同志也参加了最后一周的采编资格任职培训。同时,已实施多年的总社新入社采编人员下分社锻炼制度也扩大到非采编岗位,并且大多安排在分社采编岗位上接受实践锻炼。这个变化,是为了让非采编岗位青年也都能了解新华社主业的工作内容、场景和需求,更准确地立足本职、服务大局。这同时也体现了新华社对青年人才社内交流的开放态度。

两个月前,新修订的2018年采编考核办法发布。按照《若干意见》的安排,新办法对国内分社入社不满3年的记者不下达年度发稿量考核基数任务,给了这部分青年记者更充分的空间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新华社选拔赛中,一位入社刚满一年的年轻记者讲述了她发现长江沿线污染线索后,在分社支持下用一周时间暗访完成重大监督报道的故事。能踏踏实实做这样的采访,就是“不满3年不下达考核基数任务”释放出的青春生产力。

新华社青年直接面对丰富浩瀚的社会生活,包括一些社会阴暗面,对他们的思想引领,必须在实践中摔打、锻造。从制度上给各岗位青年特别是新入职青年更充分的历练空间,让他们迈稳步子、夯实根基、打牢基础,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对青年政治、业务、作风最好最实的锻炼。上述三个变化,都源于青年需求,借社青年工作会议的契机,转化成为青年成长的制度安排,效果立竿见影。

正在发生的改变:一线创新

青年是创新的主力,但在新华社这样的万人大社,创新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有创新想法、没资源也没时间的青年,不在少数。自今年1月起,由两个一线青年创意策划的“新青年”周播视频产品正式上线,已连续推出36期,单期最高播放量超过5000万,微博“新青年”话题累计阅读人数7.7亿,多次登上热搜,为新华社吸引了一批95后“粉丝”。青年创意令人激赏,但要让好项目在闯出“天使轮”之后不“死”在半路,要让更多有想法的青年能把自己的小创意转化为央媒出品的好产品,就不能不靠制度来保障。

“新青年”这个项目,我们自创意阶段起就“智力入股”“资源入股”,努力发挥团组织优势为其协调各方面资源。由于了解其创业艰难,社青年工作会议筹备期间,我们在多个场合以这个案例现身说法。在多方支持下,“新青年”项目终于成为新华社青年源头创新、跨部门创业的一个样本,名照同志在社青年工作会议上对此予以肯定,文斌同志在社青年工作会议大会交流时明确要求社总编室、人事局和相关采编部门以该项目为“麻雀”,梳理项目制创新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目前,社总编室产品研究院已开始建设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有创意的青年可以从平台获得支持。作为“股东”之一,我们还在继续跟进和剖析青年创新的机制性难题,力求为有想法的青年提供更宽松的创造环境。这一步更难,但也更有价值。

正在发生的改变:选材育才

当前,社团委的品牌活动“新华社新锐青年评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此同时,由社人事局负责遴选的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也已产生,并开始按计划加强培养。

按照《若干意见》,新华社以5年为培养周期,每年选拔9个类别50名左右青年业务骨干,重点关注、差异培养、滚动管理,集合各方面优势资源,锻造能够在本单位、本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拔尖人才。这项新出台的青年骨干培养制度,在制订过程中借鉴了新锐青年评选的类别和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与我们积极沟通。

新华社各分社青年是新闻生产的源头。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在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之外,《若干意见》还明确了到2020年国内分社、驻外总分社总编室处级岗位的35岁以下青年干部配备要求,并明确空缺岗位按结构比例要求进行选拔,单位内部无合适人选的从外部交流选任;对于急需紧缺的专业领导岗位,在全社范围采取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方式进行选拔。

这些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的制度安排,将对新华社青年成长乃至新华社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与《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出台后,新华社制订的实施办法都在上述具体制度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细化。这其中,共青团都积极参与融入。

用组织力量保障制度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些惠及全社青年发展的制度,怎么在全社各部门各分社落地生根,怎么根据形势和青年特点变化及时更新,都需要有组织力量予以保障。

在今年年初,社党组就已明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青年座谈会,听取全社青年职工代表意见建议,研究加强改进青年工作的具体措施。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青年座谈会上,名照同志面对面与青年谈心谈话,直接帮助青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这项充分体现“党管青年”原则的制度安排,为构建社党组统一领导、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部门各分社具体落实、全社青年广泛参与的青年工作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社青年工作会议召开后,经过精心筹备,社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于7月正式建立,并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社团委。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由文斌同志担任召集人,成员包括了职能部门中与青年事务直接相关处室的分管领导。

在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文斌同志要求今年年底组织一次青年工作专题调研督查,重点督查各部门单位分社落实社青年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关于新华社青年工作的重要事项,联系会议办公室还负有及时报告和建议的职责,使得青年发展制度的落实和更新,有了更为通畅的下情上达渠道。

“制度建设年”的几点感悟

2018年是共青团发展历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而从青年调研发端,经历青年发展政策调研、论证、出台,到筹备青年工作专题调研督查,2018年也是新华社青年工作的制度建设年。总结用制度建设激发青年新担当新作为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青年特别是服务青年成长,是引领青年的坚实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插曲。《若干意见》采纳了青年的一项建议:在新同志入社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个课由我来讲。就在去讲课的前三天晚上,这届新同学的微信群“【民间】2018国社”群主联系到我,欲言又止地请我这个“混”进群里的唯一“老师”退群。顶着这个插曲带来的看似代沟、实为“鸿沟”的压力,我来到课堂。此前准备的大量新华社青年成长案例、梳理的新华社青年成长政策,很快就抓住了全场注意力,课后60多名新同学加我微信好友。这前后反差更让我坚信,从深入调研中发现的青年需求,值得我们为之上下求索。只有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引导青年时,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去,而不是被供奉在一个“【官方】2018国社”群里,被点赞、献花、爱心等表情哄着。

第二,更好服务青年,制度建设为基。正如军科同志指出的,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协调督促职责,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的根本抓手。社青年工作会议以来,我在新华社团干部培训班上、在部门青年活动中、在此次新锐青年评选与选手的交流中,多个场合都能明显感受到,对于在青年发展制度建设上有作为的团组织,青年真认可、真欢迎。

第三,共青团的自身建设也将受益于青年成长制度建设的大环境。新华社的挂职团干部制度,目前正拟纳入总社青年干部“双向挂职”交流锻炼制度,干部来源保障更有力;在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新形势下,文斌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兼职团干部岗位作为发现和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渠道。这些都极大提振了团干部的士气,有助于提升新华社共青团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系统完善新华社青年工作制度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正在制订完善新华社从严治团的相关制度,包括推优入党的实施办法、团组织活动经费的支持保障办法、专挂兼团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等等。我们坚信,在新华社党组的领导下,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社机关党委的指导下,抓好制度建设这根贯穿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建设的红线,并且抓好制度的落实、更新和赓续,一定能为团青工作开创更良好的局面、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