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后,江南大地从隆冬中苏醒。位于江苏苏州中心城区的浒墅关华盛社区花野圩自然村,河水静静流淌,田地向远方铺展,绿油油的麦苗上露珠闪动。

新春走基层当好领头羊乡村大变样(新春走基层花野圩村的)(1)

图为位于江苏苏州中心城区的浒墅关华盛社区花野圩自然村。新华社记者刘巍巍 摄

记者在田埂上遇到种粮大户戴贤芳。出生于1968年的戴贤芳是种粮30多年的“老把式”,承包了100多亩地。他在务工之余种植水稻和小麦,仅种粮一项,年均增收10万元左右。“年前下了雪,冬麦长势不错,这几天再施一把肥。”戴贤芳说。

花野圩地处苏州主城,村域面积为0.7平方公里,全村有170多户村民,户均耕地仅三五亩,村民们称其为“城中田”。目前,浒墅关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00多亩,花野圩是受益村之一。

戴贤芳说,过去一季水稻需要人工打多次农药,现在采用无人机雾化喷洒,100多亩地一天就能完成。一季稻洒2次农药,降低了农药残留,提升了水稻品质,粮食亩产从原来的约500斤提高到1000斤左右。“村里还打响‘花野圩’大米品牌,米价从每斤2.7元提高到4元左右,种粮成了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019年起,村里将约10亩土地作为“认种地”进行开发。市民一年支付660元,即可认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菜园。苏州市民施春荣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常来“务农”。他说:“我认领的小菜园20平方米左右,可自己动手,也可委托农庄打理,根据季节收获蔬菜,能品尝到田园的香甜味道。”

为做新做优精致农业,花野圩引入民间资本,打造苏浒休闲渔业生态园,开展“稻虾共养”“鱼稻共生”等生态研究试验项目,并开发出共享农庄、钓龙虾、钓大闸蟹、骑马、摸鱼、趣味套大鹅等农事体验活动。

苏州市民黄维然一家是生态园的常客,他说:“来生态园垂钓、品农家土菜,可以放松身心。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喜欢亲近小动物,每次都乐不思归。”

苏浒休闲渔业生态园负责人严兵介绍,花野圩水土良好,龙虾每年亩均产量约300斤,年均总产量达60000斤。龙虾季节,日均有150人次垂钓,周末等节假日日均达1000人次。自2019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0000多人次。

行走在花野圩,粉墙黛瓦的农房与花草相映成趣,鲜艳活泼的墙绘扮靓村容风貌,古朴的石拱桥畔有鸟儿不时飞过。

多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拆除了杂乱的违章建筑,粉刷了墙面,铺设了黑瓦,菜园围上了竹篱笆,闲置的绿地被打造成村民广场,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铺上了平整的水泥地……小村庄悄然发生改变。

一些年轻人去城里买房,远离了成长的村庄,但戴贤芳的儿子结婚后依旧与父母同住老屋。他爱自家的小洋楼,房子里有他熟悉的生活场景;他爱静谧的村庄,这里装满了儿时的记忆。他说:“小村庄更有生机了。”

在花野圩的一些边边角角的菜地里,萝卜、卷心菜等鲜嫩欲滴。华盛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春华告诉记者,村里辟出10多亩零星地让村民免费种,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美丽菜园”。

新春走基层当好领头羊乡村大变样(新春走基层花野圩村的)(2)

图为位于江苏苏州中心城区的浒墅关华盛社区花野圩自然村的“美丽菜园”。新华社记者刘巍巍 摄

耄耋之年的村民陈阿宝身体硬朗且闲不住,“美丽菜园”有她的二分地。她说:“我现在最大的乐趣是种‘边角地’,种菜也是解闷。”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间的一草一木是传承乡土记忆的载体。花野圩挖掘江南水乡的文化内涵,依托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

一位北京教师带领学生们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后赞叹说:“以前我们带北京的孩子来江南,不知道去哪里深入探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如今在花野圩找到了答案。”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枝头。一粒粒种子孕育向上生长的希望,一个个田间忙碌的身影谱写着乡村发展新篇章。(记者刘巍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