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重阳lp
2014年的某个夜晚,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灵魂摆渡》时,瞬间被其“朴素”的场景、毫无“明星范儿”的主演以及更加“朴素”的配角们震撼。
尽管当时已有一些网剧凭借热点话题迅速蹿红,但彼时网剧和网大在多数人看来还是一种“不入流”的“野生综艺”,从观感上有些类似后来的“素人主播”。
本着百无聊赖的精神,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谁知竟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画面不精美、扮相不出众、颜值且一般,但在这部单元剧中,每个故事都特别“抓人”——
通过一个个玄幻怪诞的故事,让人看来便有了沉思和回味。等看进去的时候反倒觉得原本吐槽的服化道显得更加平实且真实,甚至在某些时候,让人觉得:
这些可能是真的。
后来还有一部限于题材没办法进入内地院线的港产电影,是张家辉主演的《陀地驱魔人》,于是一部国产奇幻剧、一部港产鬼片,两大“白天刷不到,晚上躲不掉”的影视作品轮流伺候我一个人。
这福气……属实前世不修。
《陀地驱魔人》风格比较“刚猛”,间杂许多血腥场面,特效和咖位摆在那里,曾有人评价说这是仅十年来香港最好的恐怖片。
但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格局相比《灵魂摆渡》却小得多:
两部影视剧的主人公都是自带阴阳眼能看见鬼物的人,“陀地”限于篇幅和主题,讲的是“孤儿幸得女鬼阿姨相伴教导免失足,授业传道土法驱鬼险丧命”的“康斯坦丁式人生”,而“摆渡”则在每集一个迥异的故事里尽显“一家小店汇聚世间人情冷暖看红尘,俗世大爱永无止尽守苍生”的宏大世界观。
当时这部网剧一上线,就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的新颖和大胆圈了最早的一波粉丝。
而等到第二季再播出时,大家惊喜地发现:
这剧八成是有收视率了,所以有钱了,有了很多“熟脸”加入,如“大保健之父”乔杉等在第二季第一集中出场时,观众们赫然发现——
这剧、终于、开始、火了。
一
我对《灵魂摆渡》一直有个不太恰当的对标比喻:
它是灵异版的《深夜食堂》。
一家便利店,一个能肉眼见鬼的店员,一个看似挺不靠谱的阴差,再加上一个更不靠谱的天女。这个铁三角组合每天晚上蹲守在店里对着各路牛鬼蛇神迎来送往,时而充当某眷恋红尘之鬼的思想辅导员,时而面刚某私下凡界的邪神,时而被痴迷爱恋的白蛇所迷惑,时而为悲惨社会做诠释的韭菜们痛哭。
无论这三位主角身陷在何种迷局幻境中,都会凭借着“爱与和平”的力量化解各种矛盾。
同时,剧中不乏有印象颇深的红尘低语——
“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猪油,一勺桥头老陈家的酱油,烫上两颗挺括脆爽的小白菜……”这是第二季第12集《长生》里反复提到的台词,藉女主人公的口徐徐到来一场延绵百年的爱恨情仇,道不尽长生之苦,说不完情欲之孽。
而冥王“阿茶”说:“我可以让你抵抗时间的侵袭。”对方反问:“那我是不是也就失去了时间?”这类颇有哲理的语句更频频出现在《灵魂摆渡》刻画的各路人神鬼仙之中。
这些正是“老粉”们狂追《灵魂摆渡》的原因:
在编剧小吉祥天的迷离时空中,把痴男怨女和旷世奇缘融进一段段“夜谈”中,用六合之外的怪力乱神讲出不忍直视的人性和现实。
关键还在于,演员们演得好:
在这些剧集中主创和导演启用了大量某网站的员工担任主要演员,虽然也是出于演员费用的节俭之虑,但素人演员的参演确实也不逊色于某些职业演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些“素人奉献”才让《灵魂摆渡》跟观众们拉近了距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创意”。
在第一季里,按编剧小吉祥天的说法,他借助了西方“七宗罪”的概念,参考了大量中国神怪传说,通过中西合璧的方式制作了这部以“灵魂”为视角反映社会现实的剧制:“让网友在轻松收看的同时触动内心深处的人性善,引发思考,从而热爱生命。”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旅途中的男人》就是通过鬼魂的牢骚说出了因为“阴间”空间不足,“下面的”房价居高不下。而在《五公子》一篇中,借“饕餮”从西晋末年游历人间至今始终不改的贪婪之口,讲诉了“人吃人”的本质。
《灵魂摆渡》三季连续评分高达8.5、8.2和7.7。颇耐人寻味的是,其最高分恰恰是没有明星参与,制作阵容不那么“豪华”的第一季。这说明“内容为王,诚不欺我”,也说明一旦有了光环加身,似乎有些东西被束缚住了。
比如创作空间、比如借鬼说人。
二
2018年,在《灵魂摆渡》三季网剧结束之后,又推出了网大版《灵魂摆渡 黄泉》,编剧必然还是小吉祥天,主演除了阴差“赵吏”于毅外,主演换成了其他演员,故事的背景也从现代都市变为阴阳交接的黄泉客栈。
该片中,除了一开始提到了赵吏的鬼差身份由来,就是全新的内容,至于曾最令观众们喜爱的现实意义也变成了女痴男渣的“通稿”。
只是唯一给到观众一丝期待的是在影片结尾时的彩蛋部分——
“夏冬青”刘智扬和“玄女”肖茵出现:
“还记得我吗?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会回来的”。
这该是《灵魂摆渡》和小吉祥天给观众在第三季之后又挖出来的一个大坑。
直到2021年8月,《灵魂摆渡 南洋传说》正式与观众见面。但彼时,不仅《司藤》让观众看到了新一番的神仙鬼怪。更重要的是《灵魂摆渡》里主创和主演阵容经历了近六年的坎坷之后,除了编剧之外,新阵容里包括导演和主演,在“传说”里早已面目全非。
其实早在第三季播出之际就已经有人指出“味道不对”,“不对”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有些“刻意”和“造作”,“说教”的意味浓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小”了很多。除了创意上的天马行空外,那种能够发人深省的思考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猎奇”和“搞笑”。
的确,在第三季铁三角冒险时,已经开始用“死侍”般的口吻吐槽剧组的抠门和做演员的辛苦。
但尽管足够幽默和“令人意外”,始终让粉丝萦绕在心里并时常念叨的“生活化的灵异”和“灵异化的生活”逐渐随着“素人”演员们在戏中的分量越来越少以及剧情的主题格局的升华感下降而从8分线以上跌了一个水平。
造成这种观感和结果最直接的可能就是:
开始商业化了。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商业化”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可似乎“老粉”们更加怀念初见“灵魂”时的那种“恰似王八落水井,又如野驴闯沙滩”的畅快淋漓感。毕竟无论在当时,哪怕到现在,现实主义题材都少得可怜,何况这种看着“鬼怪怀人心”的“现代版聊斋”呢?
所以随着《灵魂摆渡》在这几年间,无论是偶尔爆出主演宣称要一起回归,还是编剧悄悄删掉了当年微博上说不会再有新一季的言论。有心人在看完网大版《黄泉》还是会有些担心:
《灵魂摆渡》还有当年的那种“素人乱语”吗?这可能才是《灵魂摆渡》最需要保持的“原味”。
不算尾声的尾声——
一部制作粗糙,演员无咖位的网剧在当年成为另类爆款,凭借的不仅是创意的新颖,还有立意的大胆。这种新颖和大胆都需要主创者保持的“初始动力”。
“简陋”和“素人”都不是《灵魂摆渡》的卖点,直面现实,用“鬼话”讲“人心”才是。
而这样珍贵的影视IP在幸运地出圈后,能够不流俗不媚俗,就会更加显得其艺术性和生命力地持久。对于死忠“老粉”来说,倘若可以在某个夜晚再次于熟悉的便利店里邂逅不靠谱的铁三角,该认真地问一声:
“过去的那些年里,你们还在摆渡灵魂吗?”
如果是,该是观众们的幸运。
如果不是,却是影视创作者的不幸。
用《灵魂摆渡》里的一句台词作为总结,我会选择这一句:
“我们从虚空中来,每个人都抱着善与恶,有人升入天堂,有人堕入地狱,在无边的业火中,我想起你,想起从前,我们曾经离得那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