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廉接到我的采访邀请时,他有些惊讶地感叹道:“我都不混这个圈子很多年了,竟然还有人记得我。”对他而言,“2017年长城杯国际造景大赛29名”“第十八届国际观赏鱼及水族器材展览会雨林造景亚军”等头衔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了。不仅如此,几年过去,他也早早地从当初那个“半路出家”的造景师,变成了一家生态造景公司的老板。

广东顺德的养殖业发达,尤其是水产养殖。李仲廉就出生在那里。小时候他总是去农村的表叔家玩,奔跑在田地、鱼塘之间,这也不经意间让他喜欢上了“养东西”。

李仲廉的大学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后进入设计院工作。后来,他离开了设计院,在待业的两年时间里,养鱼成了他最大的兴趣。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1)

在待业的两年时间里,养鱼成了李仲廉最大的兴趣。/图·pexels

养了一段时间的鱼后,他觉得眼前的鱼缸有些许单调,于是跑到水族店购买了很多材料。回到家后,他一边上网查阅资料,一边亲自动手摆放。当他将买来的水草和鱼类顺利地放置进鱼缸中的那一刻,他惊叹:“原来鱼缸也可以这么好看。”

那个被他当作“鱼缸”的水草缸,也成为了李仲廉迈入生态造景行业的第一步。李仲廉大学所学专业看似和生态造景有些联系,但隔行如隔山,很多知识都需要他不断地进行摸索。于是,这个兴趣被他称为“玩”,而从兴趣到成为“陶舒店”的老板,是他“玩得越来越疯”的结果。

作为微缩的自然界,生态造景最吸引李仲廉的地方在于,当他造景的时候,如同造物者一样,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小世界,这种成就感是令他痴迷的。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2)

2018年冬天,李仲廉在安徽首家全生态室内动物园搭建的雨林景观。 /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从小就偏内向的性格也让他更喜欢和植物打交道。尽管如今的李仲廉已经不混圈了,微博动态的更新也十分“佛系”,但所更新的内容,无一不是跟生态造景、植物相关。

李仲廉喜爱植物,连家里的阳台上也不乏兰花、石斛等市面上比较少见的花草的身影。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食虫植物,比如茅膏菜、捕蝇草等。

他敬佩那些“玩植物玩得很疯的朋友”,因为他们总能将喜欢的植物大肆种植。但与此同时,自己关于“玩植物”的想法又较为简单,他只希望将来自己能有一个温室,种一些比较好看的花花草草即可。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3)

李仲廉喜爱植物,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有一个温室,种一些比较好看的花花草草即可。/pexels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造景师,最必不可少的是耐心。制作一个景观,可能几个小时内完成,也有可能要花上十天。比较常见的长1米、宽50厘米、高1米的景观,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要花费五六个小时;至于大型工程类景观,则要花费6—10天的时间。

对李仲廉来说,保持耐心一点都不难,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个景观作品,在每一次呈现时都能够趋近完美。除了对木头、石头这些造型素材进行细心摆放外,每次造景途中,为了弥补人眼直接观看的误差,他还会拿手机进行拍照取景,通过构图判断哪里有缺,哪里有多,然后不断进行调整。

如今,作为生态造景公司的老板,水陆缸、雨林缸、水草缸都是李仲廉的常见项目。他最近的一个生态造景项目,是在一个地下室里制作一个长约9米、宽约1米、高约2米的雨林缸,其中所涉及的植物品种众多,主要以积水凤梨、空气凤梨为主,以各种附生植物、蕨类、苔藓为辅。

制作这些景观时,李仲廉主要接触的动物是鱼类,反而很少接触像爬虫缸里的蜥蜴、变色龙一类的动物,因为后者在密闭环境中对于通风的要求非常高,养殖起来十分困难。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执着。在平时的造景工作中,李仲廉从不会使用任何仿生植物,他表示:“真的植物会越长越好看,而假植物会因为其使用的塑料材料而氧化变丑。”因此,比起仿生植物不需要通风,只需要将沙子、泥土进行摆放这种简单而易操作的方式,他更加追求有难度的生态造景。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4)

在平时的造景工作中,李仲廉从不会使用任何仿生植物。/图·pexels

他享受家里拥有一个小小自然界的感觉。“你真的可以通过它看到植物实现自我生长的奇妙过程,而且植物还有净化空气的功能。”李仲廉说。

一般来说,只要造景时能保证缸中的植物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且后期做好定期维护措施,这些植物都能活得十分长久,跟仿生植物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李仲廉坚持“师法自然”的理念。他表示:“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因为在自然界里,植物怎么生长你都不会觉得突兀,它生长的形态、位置都有它自己的理由。而人工种植的话,抛开审美不谈,最根本的问题是,你都不能确定通过移植,这棵植物能不能正常存活。”

尽管生态造景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植物的“移植”,但李仲廉还是希望尽可能地尊重自然本身的形态。在工作之余,他常常去山里观看那些树根生长的起伏形态,以及其他植物常见的生长位置,为自己的后续工作提供灵感。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5)

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因为在自然界里,植物怎么生长你都不会觉得突兀。/图·pexels

在审美原则与植物生长环境之间,李仲廉更在意的是后者:“景可以没那么好看,但植物一定要能长得好。首先,人类对自然应该是敬畏的。其次,如果强行将植物放在不合时宜的环境中,那么它估计很难存活超过一个礼拜。”

在被问及“想要通过作品向人们传递什么远大的理念”时,李仲廉坦言,“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念”。不过,他回忆起了一件往事,之前,他很喜欢去深圳的梧桐山游玩,那里有很多原生鱼类。

但自从前年开始做河道整改后,那些鱼类都消失了。这一幕让他有些感慨,因为他不希望当下一辈人想看到原生的鱼类时,只能依靠照片和视频。他想,如果生态造景这个行业能够给人以真实观看的感受,那么,这可能就是其存在的意义。

微景观造景打造(生态造景也是在造)(6)

人类对自然应当心存敬畏。/图·pexels

目前的生态造景,正在从一个小众圈层向外扩大,对此,李仲廉认为,这个跟中国人经济富足之后追求精神审美,也就是更加崇尚自然审美有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的事物更可以代表情调与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