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件好玩的事,也是一件头痛的事。

上世纪80年代,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据说,外国人当时到中国,看到满大街都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标语,回国后翻译成:讲5次话,可以结识4个美女,然后有3个可以恋爱。于是,召来大量资本进入中国。

当个笑话。

但全球上万种语言,几千种文字,人类自身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一直存在着准确翻译的大问题。有的时候,还是个头痛的大问题。

这么说吧,在近百年里,人类交流和来往,达到空前规模之际,有多少误会、嫌弃、憎恶,甚至是冲突,可能是把对方的语言翻译、理解的有偏差造成的?!应该不少。

前段时间不是有韩国总统去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期间,与拜登总统的“50秒”会晤后,自言自语了一句话,然后被长焦镜头捕捉到,放到公共平台上大肆炒作了一番的事吗。认真捋一捋,或许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主谓宾表达方式与顺序不同,造成了“波澜”。

这么说吧,有人是不是很讨厌别人无论是写文字,还是口语交流,时不时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的现象,对吧。以前我也不太适应,后来出国门的机会多了,慢慢也就明白了。

是因为,总有一些词语,甚至是很多词语,在某种场景下,不能快速找到一个对方语言里非常准确的词来描述和表达。为了不产生歧义,就把原词放上来吧。给你机会,按照你的认知,你觉得那个词是啥意思,就是你的理解,以免产生更多误解。

有人说“美国”这词,翻译得太便宜美国了,当初应该直接音译为“阿迈瑞克”,就简称“阿国”得了。个人感觉,这有点心理狭隘的表现。那就是个名字,按照另一层意思,当初翻译成“霉国”是不是更好一点?那么,在我们当初和对方的蜜月期时,这事是不是又有点尬呢。

中国的古诗词,翻译成他国语言,一直是一个难题。通常一经翻译,意境就没了。这也正常呀,莎士比亚的诗,我们读起来为啥感觉不到原语言族群的意境和美感?一样的道理。

能把我们的成语,或者是歇后语之类的,准确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也不多。反之亦然。记得前些天马斯克说胡锡进的那句话吗?中文翻译过来叫“袖手旁观”也好,或“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好,只要双方不坐下来就这句话做一个深入交流,我们看客对那句话的理解和认知,就永远是个吃瓜人。

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是音译,但没有按照“音”在译,准确的音译,差不多应该是“川普”。就像英国前首相特拉斯一样,准确音译应该是“川斯”,但因为我们已经确定为特拉斯了,就把很多人脑子里已经有的那台车,给搞混了。

翻译真是个好玩的事,比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现在想想,当初谁这么聪明,把这些车名顺手翻译得这么优秀。说实话,这些音译,可能是个灵感问题,偶尔为之,即成经典。

都知道,即使是在华语区,港澳台与大陆地区的翻译,尤其是对名称的翻译,差异大了去了。这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再加上方言的影响,使得两岸三地在诸多译名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保时捷奔驰宝马档次(奔驰宝马保时捷)(1)

内地人看港台新闻或报刊,当看到“雪梨奥运会”时,也许会茫然不解,其实它指的是“悉尼奥运会”。

这类例子举不胜数。

比如,不熟悉情况的内地读者或观众,在港台初次听闻“格兰披治大赛”时,基本上都会云里雾里。其实,内地官方译名为“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即F1赛车。因为那个原名是“Formula One Grand Prix”,其中,Grand Prix还来源于法文。够绕的吧。

再看一眼这个路牌,其实就是我们的“好莱坞大道”。

保时捷奔驰宝马档次(奔驰宝马保时捷)(2)

两岸三地外国人名翻译,忒好玩。

保时捷奔驰宝马档次(奔驰宝马保时捷)(3)

给你来个更好玩的,如果你是游戏玩家,遇到了另一个中文版本时,千万别懵!

保时捷奔驰宝马档次(奔驰宝马保时捷)(4)

看看,就我们身边的翻译,你差不多都会感觉到既好玩,又头痛,更不用说完全处在另一种语言场景里时,自己的大脑永远在高速运转中......

我还没说其他语言的俚语呢,反正我知道,那基本上就是留学生一生的“恶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