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讲的道理(白鹿原的生死观)(1)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色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昭示着不详。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白鹿原的主角是农民和农村,自然少不了农民关心的传宗接代问题,即女人和孩子,就有了田小娥悲怆的爱情故事,就有了秋草舍命陪丈夫染瘟疫暴毙的故事,就有了冷秋月悲惨的守贞故事,就有了孝义媳妇荒唐的借种故事......陈忠实笔下的女性全无幸福的人生,她们屈服于传统的仁义道德,屈服于男权主义的秩序,屈服于农村社会的糟粕价值观。唯一敢于和命运抗争,敢于突破女性囚笼的百灵也屈死于她为之奋斗终生的党,为之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信仰。其次是地、庄家和牲口,地是庄稼人的根,也是庄稼人的命。为了一亩三分地,世世代代的庄稼人在贫瘠荒凉,干燥少水的渭河平原上奋斗着,抗争着,有过兴盛,也有过衰亡。印象最深刻的白鹿两家的发家史,白家靠的是老二的勤劳节俭,一步一步置地买房,才有白家立足乃至光耀于白鹿原,白家老二尽管家业繁盛,到死都穿着缀满补丁的衣服,所以白家向来以勤俭持家,不张扬,不妄想,本本分分守着田地过日子,这是中国最广大农村笃信的基本价值观,也是农业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法则,亦是陈忠实骨子里信仰的普世观。故而小说里白家的结局最为圆满,不管是白嘉轩的安度晚年,还是孝武孝义的家庭和谐,不管是百灵的烈士追封,还是孝文的春风得意.....白家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都占尽风头。反观鹿家境遇则大不一样。鹿家的发家史浸满了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无奈,鹿家先祖靠厨师发家,然鹿家先祖成为厨师之前却受尽师傅的谩骂和侮辱,不可谓不心酸。鹿家先祖发家后,同样大量置地和买房,但跟白家不同的是,鹿家并没有庄家人的本分和勤劳。鹿家人出人头地的愿望极其强烈,总想高人一等,人前显贵。所以有鹿子霖联合田小娥搞垮白家,有鹿兆海鹿兆鹏投身革命.......鹿家的结局可谓悲惨,鹿子霖失疯而亡,鹿兆海献身国家、鹿兆鹏不知所踪......陈忠实在一面反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革命是唯一出路的同时,也在暗讽庄稼人应安于本分,任何形式的抗争都没有好下场。陈忠实一方面反映支撑千年仍历久弥新的农民的坚韧,另一方面也将中国民族窝里斗的劣根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白鹿原》处处体现作者的悲天悯人和人文关怀,陈忠实笔下的中国人是最真实最凡俗的一群人,他描绘的中国传统生活是最逼真最透彻的。正如原文所说“滋水县境内的秦岭是真正的善,挺拔陡峭巍然耸立是山中的伟丈夫;滋水县辖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川刚柔刚柔并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白鹿原》中最令人敬佩的当属朱先生了。朱先生代表的是出生于乡土社会的知识分子,既有乡土人的敦厚和淳朴,对百姓热爱,对土地依恋;也有知识分子的斗争和风骨,对封建糟粕反对,对假仁假义怒斥,对投笔从戎热枕。在朱先生身上,有诸葛孔明般神机妙算,有苏格拉底般安贫乐道,一生正气,浩然长存,正如黑娃的评价“自信生平无愧事,死后方感对青天”。印象最深刻的是朱先生临死前的行为,让儿子为其剃头,伏在妻子怀里叫“妈妈”,安排死后殡葬从简.......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书中还有一人也值得敬佩,便是仁厚大义的白嘉轩,白嘉轩身上体现的是广大农民的朴实善良和传统固执。书中读来满含热泪的是鹿三“进山驼粮”的故事,嘉轩为了培养白家后人吃苦耐劳的品性,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让年幼的孝武和孝义进山背粮,两个孩子跟着鹿三吃尽了苦头,脚底长脓,血水不止,他非但没有半点关心,还跟他们半开玩笑“现在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了吧”,良苦用心和铁石心肠可见一斑。运回来的粮食自家没有食用,倒是让两个孩子把粮食送到鹿三家,让自家的长工先吃粮,然后吩咐两个孩子回山里再背,这种对下人的宅心仁厚非常人不能比。嘉轩是个粗人,粗的不会关怀自己的孩子,让富家少爷吃尽穷家小子不能吃的苦头,还不以为然;嘉轩也是个细人,他懂得关心自己的下属,懂得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另一个人的真心,待人掏心掏肺。这般极具矛盾的人物刻画让人不禁潸泪,挑起个人的敏感情绪。

读来还有一处落泪的便是鹿兆海了,鹿兆海从小便随哥哥鹿兆鹏接触新式教育,他比哥哥多一份感性的热血和激情。他对待感情是热血的,从小和百灵两小无猜,私定终生,许下“一辈子非她不娶”的铮铮誓言,纵然百灵后面因信仰不同离开了他,心属哥哥鹿兆鹏,但他仍痴心不改,照样遵守誓言;他对待国家是热血的,他满腔报国热血,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抛弃儿女情长,抛弃夺妻之恨,心系国家山河。鹿兆海是为国捐躯的,他死于抵挡日寇的中条山战役,在那场战役上他杀了43个日本人,捋了43根头发交给朱先生,只为实现朱先生“扯下一根日本人的头发给我看”的诺言,他非但做到了,还多扯了42个人的头发,抗倭之心可见,信守诺言之心可见,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之心可见。

读罢《白鹿原》,感受颇深的就是生与死的命题了。在白鹿原上生与死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庄稼人的生活很简单,地里三亩地,炕上一妻儿。所以庄稼人除了地里的忙碌,就是传宗接代的事情了。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每家每户基本都是多男多女。原上一派人丁兴旺的气象。主人公白嘉轩为了白家人丁问题,先后娶了6个婆娘,可还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利用计谋跟鹿家换地,换来风水宝地才让白家结束代代单传的命数,先后留有三男一女。《白鹿原》上的生也是充满无奈的,田小娥为了怀中的娃想安心跟孝文过日子,却换来被鹿三捅杀的命运;冷秋月为了给鹿家延续血脉,天天盼夫归,最后落得个失疯致死的下场;孝义媳妇为了白家有后,跟兔娃做接种的苟且之事,有辱白家仁义的祖训;孝文为了生抛弃生而为人的尊严,抛弃白家子孙的脸面,跟叫花子一起讨流食.......相对于生,死更是充满了悲怆。白鹿原先后经历了旱灾和瘟疫两场灾祸,其中饿死和病死的人不计其数,那是一种痛到骨子里的绝望。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路上村子里到处都是死人尸体,野狗遍野,恶臭满地;还有一个场景是瘟疫期间,先前是整户整户的死人,后来是整村整村的绝户,不可谓凄凉。有一户人家,一家六口,先是婆和孙子染上瘟疫死亡,后来是丈夫和儿媳死亡,最后是延续香火的儿子死亡,这个苦命的老妇人都参与了亲人的掩埋,等到埋完儿子的尸体,老妇人最后躺在家中而亡,她不是染瘟疫而死的,而是亲人的死亡带来的痛楚给伤心死的,不可谓悲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人运大不过国运,大不过天运,命合了大运的往上走,一不留神就丢了卿卿性命。周围的一切随时间逝去,丝毫没有逝者如斯夫的豪迈。友人敌人都逝撒完毕,有灵性的生命也随之结束。

白鹿原有过兴,那是全村种植罂粟的时候,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罂粟花显示着这个地方的生机和希望;那是全村集资修建祠堂,立《乡约》,仁义礼节的风气传唱渭河平原,“仁义之村”的美名天下盛传;那是全村集资修建白鹿学堂,开乡村教育的先河,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白鹿原上空回响.......白鹿原也有过衰,时局动荡带来的人心惶惶,假仁假义遍布原野,不计其数的乡民忘记庄稼人的本分,投身虚无缥缈的革命浪潮之中;旱灾和瘟疫造成的人口急剧死亡,庄稼颗粒无收,农名化作白骨,整个原上一片死寂和荒凉;战争带来的苛捐杂税和人丁征兵,让人心涣散,原上农民无心生活,逃离他乡。其实不管兴衰,白鹿原还是白鹿原,它毅然屹立于渭水河畔,生生世世,世世代代。倒是这人这物,早已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其中功名自待历史评判。

这就是白鹿原,更是亲爱祖国的一部悠悠长长的史诗,他胸膛里的悲与喜、是与非、还有龌龊与落后、高尚与正义都在这里。生与死,兴与衰,都给你做一一咀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