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家湾村是一个天然港湾,是三灶岛西北一隅的一个小村落。明朝中后期,该村居民多为海上渔民,过去称渔民为“疍家”,后改称为“定家”,又因地处海湾,故名为“定家湾”。

一脉传承

定家湾在二门岛之外,早被三灶科技工业园囊括其中,绵延的农耕文化一转成工业气象,今天这里的规划功能主要是电子、精密制造等与航空产业配套的工业,银隆新能源即位于此。定家湾村是一个天然港湾,是三灶岛西北一隅的一个小村落。明朝中后期,该村居民多为海上渔民,过去称渔民为“疍家”,后改称为“定家”,又因地处海湾,故名为“定家湾”。现在慕名而来的,大多数冲着一种高精尖的反义词的食物——完全手工制作、质感绵软的茶果。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1)

茶果作为定家湾的招牌已经有些年头了。2010 年 4 月,这种民间小吃被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6 月,定家湾茶果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项目传承历来是个难题,不能转化成产品,延续堪忧,让人放心的只有少数项目,茶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食品,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民族,它的转化、传播能力可谓得天独厚。

金湾区内有专门的传承基地,就由食品企业创立。冯连娣的金茶花巧姐美食合作社在金湾区都市农业体验节上设摊,让远来游客品尝金湾味道,转化效果非常好。为了传承手艺,区内每年给予支持基金,巧姐合作社提供场地、材料,每周安排免费培训,面向社会。

吴如珠不是土生土长的定家湾人,但现在这位珠姐是定家湾茶果的真正传承人。珠姐对于手艺传播的态度非常开放,甚至激赏男徒弟对此道的热爱。一开始她当然也是拒绝的,有感于年轻人的诚恳好学,进而又发现了男孩们在上山采集活动中的体力优势,这才完全放心。茶果原料大部分来自天然,比如包茶果通常用的蕉叶、做艾糍用的艾草。最古老的茶果称为 “鸡屎藤”,名字和卖相皆不雅观,但口感和功用都与艾糍类似。生长时间也与艾草类似,都在清明时节。不同之处在于鸡屎藤是一种藤草植物,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缘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采集难度要大一些。立春刚过,一元复始,到了清明前后,空山新雨,满眼都是绿色,人们上山采摘。艾草散寒去湿,鸡屎藤作用大致类似,清明吃了,夏天可以免受皮肤病折磨。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2)

“三月三,三艾苦,四月初八蔹西饼,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芋头糕……” 四时茶果都用不同的材料,都要手艺人上山采集,借这一方水土的产出,安抚当时当令的躁动。在中国,吃从来不只是咬肌动作、胃液分泌,它是牵涉全身的系统工程。茶果虽然是小吃,但也担负着维持天人合一、神秘平衡的重要工作。如今这伟大的工作已经被科学昌明剥离,小吃回到了它本来的位置,人们爱吃它,珠姐巧姐们就高兴,看到男弟子们也学得有模有样,更是深感自豪。坚持这门几乎不赚钱的手艺,她们的那一点动力就来自这里。

皇帝都羡慕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3)

提到茶果,其实要从 6 千米外的横石基讲起,而不是定家湾。《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末,距香山横石玑偏南约百里之釜涌镜,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即聚居虞海边渍地。”北宋末年,庶民涌入,那时候带来了茶果。此书专门提到过,三灶镇现在还有横石基村,村外滩头的日出日落景色尤其出名。村里有吴姓人口 300 多人,属于客家人。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4)

定家湾茶果又叫糯米糍、状元糍、油糍等。“状元糍”这个称谓很有来头,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金銮殿上被钦点为状元的只有 9 个广东人,且都集中在明、清两代,北宋之前只有一位,唐文宗年间的莫宣卿,但其人生平业绩不显,北宋迁来的客家人小吃以他得名的可能性不大。南宋状元邹应龙更接近—历史上有两个邹应龙,更出名的那个反而是进士,而不是状元。因为弹劾严嵩,他在《五女拜寿》《打严嵩》中当了男主角,千古传唱,风头是状元难以望其项背的。只不过状元郎官运亨通,40 多岁做到端明殿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同时开枝散叶,生了 12 个儿子,子裔遍布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后劲很足。又走运又能生孩子,意头登峰造极,状元糍由人生赢家命名再好不过。殿试《谅阴不亲策》及第,皇帝面前邹应龙好整以暇,掏出怀中一路相伴的幸运食物糍粑献给宁宗皇帝,宁宗也是没见过世面,赞不绝口,赐名“状元糍”。

时至今日,状元糍早就升级成了豪华版,远不是宁宗啃一口掉两颗牙齿的硬糍粑可比。糯米粉加入牛奶搅拌做成的粉皮,大块鲜芒果做馅,滚上椰蓉冷藏,皇帝都想不到今天的老百姓这么会享受。

茶果与茶无关,最早也并不是小吃,它与客家人历来注重的祭祀有关。每年除了最重要的春节祠祭、春节墓祭、清明节墓祭以外,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一般还举办家祭。陈设供桌之上,都要摆置牲醴、茶果、糕点,长者念诵祭文,陈说迁徙,客家人不忘来源、血脉相传的文化传承系统维系于此。每一年的“挂纸”也是重要程序,也就是如今在内地汉族春节仪式中仍然占据一席之地的春节墓祭,清除坟头杂草,压三列九行纸钱。清明节墓祭如例进行,还有醮墓饭可吃。墓地野炊除了米菜酒水,自然少不了茶果。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5)

清明除了有艾叶和鸡屎藤做成的茶果,还有一种三丫苦糕。三丫苦学名三桠苦,木材可以做小型家具,茶果就由叶子捣碎的汁水制成,凉茶多用此料。清明前后插秧正忙,过了这段时间,妇女们就有空闲,就有创造。从三丫苦树上捋下树叶,用荔枝捣棍慢慢在瓦盆中细细捣鼓,将其汁水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蒸制即成三丫苦糕。三丫苦糕不苦,有淡淡的树叶香味,但吃时仍有黄糖浆佐食,糕点蘸着金色的糖浆,味道浓郁。艾糍和三丫苦糕都是具有精神属性的食物,一大功用就是辟邪,这倒符合清明这个节气的主题:霉运的去除与好运的转化。

生活的礼赞

茶果遍及广东,但各地传统有细微差距。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影响传统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茶果原料多半来自天然,比如三丫苦糕的制作就取决于当地有这种树木。而自然环境更决定了当地的农闲情况,不是清明插秧忙里偷闲,巧姐们也不会有心思去琢磨这么一种小吃。山海相依的三灶,不但有农业,还有渔业,因此茶果品类较内陆更丰富,作为代表的定家湾茶果,在岭南农家的一贯风格中掺杂着浓重的浅海渔业特色。

各地都有的叶仔,是最普遍的茶果,定家湾也有。蕉叶包裹着粉果蒸制而成。这种茶果也有咸党和甜党之争,甜馅种类繁多,比如红豆馅,熬制耗费功夫,所以一般主要采用花生、豆沙、椰丝和卑甫4种;咸味馅料有猪肉粒、咸味花生碎、虾米和葱。所谓卑甫,其实就是爆米花加糖。粉皮 5 分钟就能做好,馅料需要煮熟、搅拌、炒制,制作时间稍长。咸馅料一斤豆要放四两糖,甜味一斤花生半斤白糖。茶果包好后,就到下锅的步骤了。蒸制尤其要注意火候,水开之后茶果才下锅,5 分钟就能出锅。区分咸、甜也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面皮上点有标记,一点红是咸味,两点红是甜味。

景迈山全世界唯一古茶林(小小一个定家湾茶果)(6)

茶果记录了向海要田、亦农亦渔的三灶人劳动的艰辛以及对能量的渴望。茶果无一例外口感丰富、味道浓郁,盐分和糖分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确会让人精神一振,疲惫尽消。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的煎堆最能代表这种渴望,这种拳头大小的油炸糯粉团,表面滚满了芝麻,色泽金黄,浑圆中空,外皮薄脆,里面柔软,吃一个下肚,幸福满溢。

逢年过节才有的,如今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以前不同节令有不同茶果,那是因为不同时间的农渔收获不同,现在取材已经完全突破了地方、季节,想吃你就能吃得到。油糍、糍粑、棕仔、艾糍、叶仔糍、年糕、年角仔、汤圆、芝麻糊、咸茶等等,现在叫个外卖就能送到嘴边,你的生活节奏,南宋皇帝拍马也赶不上。茶果的文化含义也变了,旧歌谣唱的是:“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钱人家吃月饼,冇钱人家吃芋糕。”如今月饼远没有芋糕稀罕,更不用说健康价值了,各种添加剂做出来的月饼肯定不如芋糕裹着香菇、虾米喜人。它不再是穷人搜肠刮肚想出来的活命诀窍,也不是桌上的专属,它真正变成了生活的礼赞。是茶果,让定家湾不仅是工业园,虽然你眼前都是现代气象,但只要你咬上一口,眼前便是乡村风景。田里种麦,海上搏浪,清明新雨,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风吹过来都是花香。客家人辗转求存,瓜瓞绵绵,那些艰辛你从未经历,但是闻一闻觉得非常熟悉,是的,大地万象更新,人们繁衍生息,强大的生命力就孕育在这自然真味里。


来源:《山海间回眸百年——金湾地名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