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是古代平话、演义小说中的一件兵器,相传为汉末三分时,蜀汉五虎上将关羽所有。这件兵器曾经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大战长沙,威震华夏,为关云长这个历史人物增色不少。

关羽走麦城时,青龙偃月刀落入东吴大将潘璋之手。刘备伐吴,关羽之子关兴斩杀潘璋,替父亲报仇,夺回了青龙偃月刀。关兴死后,这件神奇的兵器便不知下落。几百年后,青龙偃月刀忽然出现在《水浒传》中,关羽的嫡派子孙关胜凭借这把大刀,如其祖上一样,成为梁山五虎大将之首。

青龙偃月刀究竟是一把什么样的刀,为何演义小说如此热衷这件兵器,施耐庵又为何要在《水浒传》中写这件早已失传的兵器呢?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1)

温酒斩华雄

青龙偃月刀是什么样的刀,真是关羽的兵器吗

青龙偃月刀是罗贯中发明的,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这样描述道:关羽造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

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改名《三国演义》,并且,增删改动了多处情节,强化了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虽然毛氏父子对原著改动了不少,但在描述青龙偃月刀时,大致遵照了原著: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无论是罗贯中的原著,还是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对青龙偃月刀的描述都是这么简单,读者无法如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那样,比较直观地想象关羽的兵器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因而,也只能望文生义,对这件“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兵器进行再加工。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开始盛行,关公戏中出现的关羽兵器,恐怕就是最早的青龙偃月刀了。五台山上的青龙偃月刀大致是这样的:刀身如龙头,刀背有锯齿状,上坠红缨,刀面上有鹅黄圆月。刀身从刀柄的龙口吐出,龙是一条青龙。

细考《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时间,我认为应当是在元代,罗贯中是元代的小说家、剧作家。所以,杂剧中的青龙偃月刀与罗贯中笔下的青龙偃月刀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2)

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有一部元代平话,叫做《三国志平话》,讲的就是汉末三分天下的故事。毫无疑问,罗贯中是在这部平话的基础上,参考《三国志》等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笔下的桃园三结义、斩蔡阳古城相会、马跃檀溪、走马荐诸葛等虚构故事,都出自《三国志平话》。

在这部讲三国的平话中,没有刘关张打造兵器的情节,关羽使用的兵器是在战场上描述的。关公出道,所斩的第一将就是徐州太守(刺史)车胄。书中写道:关公上马加鞭,离徐州至近,遂袭车胄。车胄一躲,刀砍头落。此后,在斩颜良、诛文丑等战斗中,关羽也是手起刀落,并不是后来罗贯中写的那样,是青龙偃月刀斩杀了这几员大将。

看来,最早的平话中,并无青龙偃月刀。那么,历史真实中,关羽的兵器是什么呢?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了关羽斩颜良事件,陈寿是这样写的: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在这里用了一个“刺”字,关羽是先刺死了颜良,然后下马割了他的首级。这就是说,关羽很有可能用的是剑,可刺可斩首。或者用的是枪、矛之类的常规器械,先在马上刺死颜良,下马拔剑割下首级。如青龙偃月刀这样的重兵器,那就是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写的那样: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

历史真实中的关羽,手中没有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就是演义、杂剧虚构的一件兵器。那么,罗贯中为何打造了这样一件奇特的兵器呢?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3)

白马坡前斩颜良

罗贯中为何要打造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强化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大汉正统思想,这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决定的。然而,《三国演义》却似乎并没有十分理解罗贯中写青龙偃月刀的深刻寓意。《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也强调汉室正统,但却并不一定认为刘备就代表了汉室,蜀汉也不是正统。罗贯中的这个深刻寓意,就隐藏在青龙偃月刀之中。

《三国志平话》开篇讲了一个魔幻故事,说的是秀才司马仲相梦游阴司,审断汉初韩信、彭越、英布被汉高祖刘邦、吕后冤杀的累积遗案,判所有涉案人员转世到汉末三分时代,了断“前世”恩怨。司马仲相是这样宣判的:

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三国志平话》作者以这样的魔幻故事,表达了对汉朝的态度。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几乎是移植了蓝本的主题思想,虽然有贬损曹操的倾向,但并不是尊刘贬曹,刘,也并非指的是刘备及其建立的蜀汉王朝。

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以这样一则神话故事开篇:建宁二年(169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

这条青蛇出现之后,天象异常,大雷大雨,降以冰雹,东都城中坏却房屋数千余间。随即,罗贯中便开始写黄巾军起义,群雄并且,逐鹿中原,汉室江山大乱,三分天下渐成。

按照这样的文本逻辑,引发汉室灭亡的,竟然就是那条大青蛇。二十余丈长的大青蛇窜入皇宫,青蛇是要化龙的——这就是青龙偃月刀的“青龙”。历数历代属龙的皇帝,汉代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所以,《三国志平话》以刘秀开篇,刘秀游览王莽所建花园,见到了司马仲相,司马仲相便判定了三分天下。

王莽,其实也是一条大蛇,篡汉的大蛇。曹操煮酒论英雄,煮的是青梅,以天上出现的龙挂,大谈龙的变化。这个情节,其实照应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的青蛇,大青蛇就是青龙,青龙偃月刀的青龙。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4)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应当是借汉光武刘秀之名,来搞乱汉室,阻止蜀汉以光复汉室之名,维持这个即将走向末路的王朝。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关羽的故事中,不难读出荆州失守是关羽违背了刘备、诸葛亮早就制定的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犯下的大错。关羽这个错误,逼迫蜀汉偏安一隅,最终“政归司马氏”,延续了四百年国祚的炎刘王朝宣告终结。

从《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本逻辑中解读,罗贯中打造青龙偃月刀,就是这样的寓意。偃月,就是遮掩明月之光,明月快要落下之意。明月落下,赤日升起,偏安一隅的蜀汉王朝,又如何能够替代正统汉室呢?为此,刘禅深恨关羽,追谥他为壮缪侯。

青龙偃月刀不是一把好刀,罗贯中之后,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借关羽之名,继续打造这把倒霉的战刀,预言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5)

关羽走麦城,青龙偃月刀为东吴所得

水浒传中的青龙偃月刀象征了三个皇帝

《水浒传》中第一次提到青龙偃月刀,是在鲁智深的故事中。花和尚鲁智深下五台山,在市井铁匠铺定制戒刀禅杖,在与待诏讨论禅杖重量时,两人有这样一番对话:

智深 道:“洒家只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待诏笑道:“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水浒传》借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多人物和场景,以炎刘“火德运”暗喻大明王朝。鲁智深与待诏讨论禅杖重量的这处情节,就借用了关羽及其青龙偃月刀。而且,施耐庵对关羽以及青龙偃月刀的看法,与罗贯中几乎一脉相承。但在某处程度上,又是反其意而用之。

此处,“关王刀”就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但却短斤少两,由八十二斤变成了八十一斤。关王,也被谪贬回凡界,“他也只是个人”。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6)

鲁智深定制禅杖

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大名府,关胜议取梁山泊”这回书中,“失传”多年的青龙偃月刀重出江湖,再度登上演义小说舞台。因为宋江率领梁山攻打大名府,梁中书向蔡京求救,蔡太师便在枢密院召集官员商议,问群僚谁可为将,丑郡马宣赞便推荐了关胜。宣赞是这样介绍关胜的:此人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 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

“义勇武安王”是宋徽宗于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的,梁山大聚义时,书中说是宣和二年四月,这一处显然是穿越了。但在“义勇武安王”之前,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7年)时,敕封关羽为“武安王”。所以,鲁智深所说的“关王”是没错的,关王刀,就是青龙偃月刀。

上文讲到,青龙偃月刀是暗喻东汉王朝灭亡的符码,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说法。《水浒传》中,青龙偃月刀同样是王朝灭亡的暗示,只不过这个王朝不是炎刘大汉,而是大明王朝。

青龙,同样象征了皇帝,但却是三个皇帝,分别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生于元致和元年(1328年),农历戊辰年,明太祖属龙。但是,戊辰年是土龙,不是青龙,朱洪武只是青龙偃月刀中的那条“龙”。青龙说的是朱棣。朱棣虽然不是属龙的,但是,按照朱元璋给后代以五行所确定的辈分,朱棣是木字辈的,木在东方,那就是青龙。

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条雪花大蛇,这条大蛇就是生于1377年(洪武十年)12月5日的朱允炆。1377年是农历丁巳年,朱允炆属蛇,当年的12月5日就是大雪节。雪是青白色的,故而,朱允炆便被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那条长二十丈的大青蛇,他也是一条青龙。

这三条龙绞在一起,大明王朝的这轮明月就将偃息,朱家王朝也将走向灭亡。这就是《水浒传》中,“青龙偃月刀”的深刻寓意。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7)

梁山好汉大刀关胜

青龙偃月刀如何预言大明王朝的灭亡

关胜是梁山五虎上将,这也是仿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而罗贯中笔下的蜀汉五虎上将,则又出自《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中,五虎上将严格按照《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顺序,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罗贯中调整为关、张、马、赵、黄。《三国演义》再次调整,变成了关、张、赵、马、黄。

无论怎么调整,其实都隐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五虎将死尽,汉祚终结。

梁山五虎将是大聚义时出现的,而在排定座次前,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 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

这番描述,首先是暗喻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那只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解读道,这只大金盘就是赵匡胤自己,同时,也是北宋为金国所灭的大预言。

赵匡胤是《水浒传》的开篇人物,是霹雳大仙下界。施耐庵以《宋史》、《明实录》的记载,描述了赵匡胤的出世,以赵匡胤、朱元璋的谥号,合并成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太祖武德皇帝”。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8)

明太祖朱元璋

这只大金盘不仅赶散了残星,还将明月驱逐。《水浒传》中的明月,就是大明王朝的象征。施耐庵预言,大明王朝将如大宋王朝那样,被金国所灭。青龙偃月,是朱家三个“青龙”断送了江山。果然,大明王朝在朱由检手中被后金所灭,朱由检也是朱家“木字辈”的一条青龙。

《水浒传》中隐藏着大明王朝灭亡的惊天预言,青龙偃月刀就是这个预言的一个重要符码。

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段故事中,写到了朱元璋出世时的场景:

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随庄客到里面打麦场上。……(史进)坐在打麦场边柳阴树下乘凉……。

从这段故事所描述的方位来看,史进家的打麦场应当在南面。《明实录·太祖实录》中说: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

太后,指的是朱元璋的母亲。朱元璋母亲在房屋南面的麦场吃下了仙人的白色药丸,便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因麦场而出世,关云长则走麦城失荆州,汉室不能光复。朱元璋认为,大明王朝与大汉王朝一样,都是火德运,上应天命,他就是历史上唯一能与汉高祖刘邦比肩的“高皇帝”。所以,朱洪武的谥号就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多重寓意)(9)

关胜降水火二将,大明王朝火德运终

无论王朝是什么运,也无论汉高祖、宋太祖、朱洪武者流是不是“真命天子”,都逃不过日出月落的真正天道。这也是《水浒传》中“借用”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另一层深刻寓意。

世上本无“青龙偃月刀”,演义小说以这件兵器赋予人物鲜明的形象,暗藏了作者深刻的主题寓意,实际上就是一件为小说主题服务的一件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