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整理
一、远古墓(一)、许由墓
许由墓在嵩山南、箕山之巅东北端。墓冢呈圆丘状,直径30余米,高2米许,用杂石、黄土堆垒而成。据许由庙断碑载:“箕山之巅有高士征君许公冢焉”。传说上古高士许由,隐居箕山槐里村。现在墓前有许由庙,庙右1.5公里处有南槐村。
(二)、巢父墓
巢父墓在嵩山东南20公里石羊关西北1公里许的两岭之间洼地堰根,和许由墓遥遥相对。墓长3米,高1米余,土石堆垒。墓右有群众小坟,小坟右50米坡上,有一巨石像铁把油灯,当地群众称巢父“千年灯。”
(三)、涂山氏墓
据《嵩山志》和清代乾隆年间《登封县志》记载,启母石左有涂山氏墓。涂山氏即大禹妻。
二、春秋战国墓(一)、周昭王陵
周昭王陵(西周昭王瑕)《明一统志》载:“墓在少室山阳城西谷”。《左传》载:“昭王西征不复。”清《登封县志》载:“(陵)在登封少室山阳西谷……昭王西征不复,容当时得反葬,后从之。”
(二)、狐偃墓
狐偃墓在荥阳市汜水镇东北2.5公里的胡固村南。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冢高20余米。《河南通志》载:“春秋狐偃冢在汜水胡固村之南,为晋大夫。”
(三)、郑庄公墓
郑庄公墓在新密市曲梁乡王岗村东。墓冢高10米,周长125米。庄公寤生,郑国国君,在位32年。死后葬于此。此墓为新密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子产墓
子产墓在嵩山东麓、新郑市西南17公里的陉山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50米。《水经注》载:“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垒石为方坟。坟东为庙,并东北向郑城……”子产(?—前522年),即公孙桥,公孙成子,春秋时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实行改革,整顿田疆和沟洫,有利农业;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国人”意见,还反对当时的迷信活动。
(五)、伯夷、叔齐墓
伯夷、叔齐墓在嵩山北麓、偃师城西北的首阳山上。墓前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立的石碑一通。碑下面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九字。右边刻“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十八步”,左边刻立碑时间。碑阴刻《夷齐隐首阳山辩》文,全文400余言。墓东北5公里处有夷、齐拦马进谏的扣马村。村南有武王会见800诸侯的会盟台。伯夷、叔齐系商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将卒,遗命立叔齐为君,叔齐让兄伯夷继位。伯夷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武王伐纣,在孟津渡河,夷、齐兄弟扣马进谏。传说扣马村因此得名。周灭商,夷、齐兄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葬于首阳山上。
(六)、京兆王墓
京兆王墓在太室山卧龙峰西端。《魏书》:“京兆王大兴病,请为沙门,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登封县志》:“在嵩山上,王因患病,病瘥,舍王爵入佛门。未几逾,遂请为沙门,居嵩山中。死后葬嵩山顶”。今嵩山墓坡上有冢,高约2米,长4米余,土石堆垒,圆丘形。惜墓多次被挖盗。
三、秦汉墓(一)、吕不韦墓
吕不韦墓在嵩山之阴、偃师市西7公里的大冢头村东。墓冢为一高丘,过去丘上有房屋数10间。如今墓冢被圈在偃师第一高中院内。1994年首阳山镇为其立纪念碑一通,著名学者、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撰写碑文,纪念这位曾任秦相国、封文信侯、汇集先秦各派学说有杂家之称。秦始皇理政后被免职、忧惧饮鸩自杀的一代重臣吕不韦。
(二)、荥阳汉墓群
荥阳汉墓群在荥阳市河王水库大坝西北。此汉墓群已清理六座,出土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锡器等143件。一号墓出土有铁器:剑、戟、刀、斧、钩等兵器。其中铁剑,菱形,14.2厘米,鞘外有朱红色纺织品遗迹,剑把饰以铜质。铜镜四面,其一直径13厘米,背面中有半球状钮,上有“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神仙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字样;外围有鸟形纹饰。出土五铢钱699枚。说明此墓约葬于王莽至东汉中期。另外还出土两座彩绘陶楼,六只彩绘陶羊楼,各高77厘米,长70.3厘米,宽38.4厘米。顶为歇山式,高脊,檐下枋上绘彩色云气,枋下承以斗拱,正面五朵(下面各辟一窗),侧面各两朵。楼中部平座上下各有壁画,上幅五人,二人佩剑,下跪三人。下幅四人,中为一女,红衣长袖,飘然起舞,侧面亦绘有图画。
(三)、后士郭墓
后士郭墓在新密市西北米村。此地共有古墓八座,其中地面有土冢四座。1966年与1979年两次发掘,一、二、三号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由前室、中室、后室、西室、东耳室、南耳室、北耳室组成,后室和西室均有石柱,柱上刻有画像。前室有画像石门,门扉中央有高浮雕铺道衔环,门四周有线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画像,门楣上刻高浮雕卧鹿。墓室四壁及券顶均有壁画。出土文物有陶楼、杯、盘、鼎、壶、罐、灶、鸡、鸭、磨、石几、石案、石羊头、铁剑、五铢钱等数百件。墓内保存着大面积的画像石和彩色壁画。墓室的雕刻技艺,都很精细。
(四)、打虎亭汉墓
打虎亭汉墓在太室山东南、绥水之西、新密城西6公里处的打虎亭村。传为张伯雅墓。张伯雅,名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曾任汉弘农太守。墓包括一座画像石墓和一座壁画墓。两墓并列,南向,相距约30米。《水经注》载:“莹四周垒石为坛,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前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莹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流。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渝凋毁殆尽矣”。墓室建造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规模宏伟高大,均用巨大的石块和大砖砌券而成。分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各室之间有甬道相通。画像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中室高6.3米,室内西部为祭台,置有石几石案。后室有放置墓主棺椁的地方。壁画墓通长19.8米,宽18.4米,中室高6.7米,墙厚0.9—1.56米。两墓共用石料约1000多立方米,大砖约17万块。画像墓除中室、后室外,其它各室内壁、甬道、石门上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以门上雕刻最为精致,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云纹中间又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门周围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图案。甬道及前室刻大型人物画像《迎宾图》,作抬壶、执物、扫地、接待等。南耳室甬道两壁刻《车马图》,室内东西两壁刻侍者和车辆,另有喂马、喂牛和鸡、鸭、羊、鹿、猴、鸟、树木等;南壁刻《收租图》,有歇山重檐仓楼,楼前上部有地主席地而坐,下部有几个农民交租。东耳室刻《庖厨图》,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北耳室四壁刻贵族庭院内的摆设和《宴饮图》,室内悬帐,帐前几案箱柜,女主人宴饮,奴仆捧碗、抬壶、执灯等。
壁画墓除后室外,其它各室均画有内容丰富、色彩鲜明的壁画。前室及甬道绘《迎宾图》,顶部有藻井图案,藻井两侧各有四幅壁画。中室顶部有七组不同类型图案组成的藻井;南部两侧各绘七幅壁画,内容为神话故事和珍禽异兽。南壁右第三幅绘《猎骑图》。北壁右第二幅绘《相仆图》,二人赤膊角力兢技。中室南壁绘《车马出行图》,东有两排人物和家具,中有轺车两乘及导骑、从骑、卫队等;西有轺车两乘,上树华盖,每车各有从骑同列。北壁绘长7.3米,高0.7米的《宴饮百戏图》;西有帷幕,幕前大案,案置杯盘;案旁二人身着长衣,坐而宴饮;案前有跪立人像。幕两侧各有四个衣着不同的侍者,画面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身着各色袍服的贵族,跽坐席上,宴饮作乐,观看跳丸、盘舞等百戏。下部南北两壁各绘有大型《侍女图》。
这些雕刻和壁画,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人物众多,富于层次,线条苍劲,色彩富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汉代的雕刻和绘画水平,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960—1986年间,先后发掘,建墓道,架电,筑围墙,建大门、接待室、展览室、复制棺材及祭品等,投资15.3万元。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刑徒墓
东汉刑徒墓在偃师县城西南20公里大郊村附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经发掘,在不到2000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4%)的范围内,就密集地分布着522座刑徒墓,从中出土大批墓志砖,砖上刻着刑徒的姓名、刑名、部属、狱所名、死亡日期等简略内容。
(六)、东汉壁画墓
东汉壁画墓位于偃师县城西南杏园村。墓由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壁画描绘墓主人车骑出行的场面,画长12米,共绘九乘车、70余人、50余匹马。墓中出土有陶器、铜镜等随葬品多件。经鉴定,此墓葬为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的墓葬。
(七)、登封汉墓群
登封告成、颍阳、君召、、大金店南城子、王上、箭沟一带聚集着大量的汉墓群,经常被当地群众发现,但被盗掘的空墓居多。
四、晋、唐陵墓(一)、西晋皇陵
西晋皇陵具体方位史书无载,据其他墓志记载推断,有两座在偃师。晋文帝崇阳陵,位于南蔡庄村北2公里的邙山南坡下。晋武帝峻阳陵,在南蔡庄村北偏西约2公里的邙山南坡根。二陵相连,峻阳陵在崇阳陵西。
(二)、杜甫墓
杜甫墓在嵩山之阴、巩义市康店乡西部的邙岭杜预墓前。此地北望黄河,东临伊洛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杜甫的13世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的曾孙杜逊迁居襄阳。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令时迁居巩县。杜预墓及其祖父杜审言墓、叔父杜并墓皆在此,占地面积34.5平方米。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病死于泸州向岳州进发的湘江舟中,时年59岁,葬于岳州平江。43年后,即元和八年(813年),其孙杜嗣业启墓移棂于此,葬于杜预墓前、杜审言墓侧。杜嗣业扶棂过荆州时,拜请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今墓前有石碑一通,为清乾隆年间所立,正面中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陵园由国家著名古建筑专家李传泽设计,“杜甫陵园”四字由著名当代文学家、诗人冯至题写。陵园内有亭、杜甫像、碑林、花坛等。1959年河南省拨款以青砖护墓,墓呈八角形。1963年,河南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白居易墓
白居易墓位于嵩山西麓香山琵琶峰上。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在洛阳家中因风痹症去世,终年75岁。他的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香山寺附近禅师如满墓塔之侧。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由诗人李商隐撰文,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时任宰相)书写了碑文,刻石竖立于白居易墓前。
墓直径19米,青砖券体,墓顶青草离离,19棵柏树环绕。墓前有砖砌碑楼,碑高1.87米,宽75厘米,碑上有“唐少傅白公墓”六个行书大字,旁署:“公讳居易字乐天任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
墓地整修一新,筑池建亭,重镌碑石,名之曰“白园”。内有诗人生平业绩陈列室,有青石砌成的绕山阶道,有背靠青山、脚踏石岩的白居易全身塑像。墓前右转是诗廊,白居易的许多诗篇刻于石碑。所刻之诗,笔锋流利,书写高超,字体各异。
(四)、孝敬皇帝陵
孝敬皇帝陵又称恭陵,当地群众叫太子冢。位于嵩山之阴、缑氏镇东北两公里的滹沱岭上。
唐高宗、武则天之长子李弘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遂失爱于“天后”。上元二年(675年)四月,24岁的李弘从幸合壁宫饮鸩而死,追谥为“孝敬皇帝”。时唐朝廷令蒲州刺史李仲寂为山陵使,征用河南、山西等省数万民夫,“功费钜亿”从10公里外的伊河滩上一袋袋运来沙土,在景山(原称懊来山,天佑元年更名太平山)按照埋葬天子制度修建陵墓,取名恭陵。高宗亲自撰《督德记》碑文,刻立于墓侧。同年七月,洛阳恢复缑氏县,管理陵墓。今陵犹存。陵长163米,宽147米,高15米。陵东北有一小冢,小冢四周有12个小土丘环抱,成方形,为陵区四门,每门有双阙并立(现仅存门阙台基);其余四丘以等距分立四角,为陵区四角之角楼(仅存基址)。冢东、北、西三面各有石狮一对,分置于门阙两侧,南面有立狮一对,分置于南门门阙之前,以南门向南为中轴线两边对应,依次有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排一、二翁仲之间,有高宗亲书《孝敬皇帝督德之记》石碑一通。碑高 6.10米,宽2.10米,厚0.40米,碑文33行,每行82至89字。整个陵区占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布局极为严整,宏伟壮观;地面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共和国建立后,恭陵得到保护,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在嵩山东北麓、荥阳市古檀山岭上。墓东西长7.80米,南北宽6.60米,高约7米。刘禹锡为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北定县,北魏迁居洛阳。禹锡生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终年71岁。
(六)、唐玄奘墓
唐玄奘墓在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墓前有碑,碑身正面刻“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之墓”10字,碑阴刻玄奘生平。立碑时间为夏历丙寅孟春(1986年农历正月),碑由少林寺德禅、行政暨全寺僧众同立。
(七)、颜真卿墓
颜真卿墓在嵩山北麓、偃师市汤泉村西南。墓前有石碑两通,一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偃师知县吕纯如撰文并立石;一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偃师县令汤毓倬所立。颜真卿在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公。为人正直,刚而有礼。世称颜鲁公。德宗时任太子师,又称唐太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家。后遭叛臣李希烈杀害。赠司徒,谥号文忠。
(八)、无名士墓
无名士墓在嵩山之阳、登封城西十里铺砖窑场。出土的有唐时随葬品白色陶器、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两件、骆驼、武士骑射和各种男女陶俑等30余件。
(九)、五代高祖墓
据《河南府志》记载:“测景台左”有五代后汉高祖刘景陵墓(乾佑元年葬)。遗址无存。
(十)、后周皇陵
后周皇陵在嵩山东南麓、新郑城北18公里的郭店村。该皇陵有四个陵墓:嵩陵、庆陵、顺陵、懿陵。嵩陵是郭威墓。史载:郭威临终时曾嘱柴荣,陵墓务求俭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下宫。此说与实不符,现陵土冢完整,高约13米,周长132米,原有石碑数通。已毁。庆陵是柴荣墓,在郭店西北1公里处。冢高15米,周长100米。有砖砌围墙,园中古柏参天,墓前有碑10余通。顺陵是柴荣子柴宗训墓,在庆陵东北0.25公里。懿陵是世宗柴荣皇后符氏墓。距庆陵约数10米。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宋陵(一)、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分布在嵩山北麓、巩义市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等乡镇。陵区约30平方公里。共葬有七宗: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共有八陵。围绕八陵还祔葬有皇后近20个,陪葬有帝室家族及王公大臣的坟墓几百座。1963年河南省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包拯墓
包拯墓位于太室山北麓、巩义城南10公里的芝田乡后泉沟村南岭上。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包拯举进士,官至大理评事(掌管刑狱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于京都开封。仁宗赠礼部尚书孝肃。葬此。
墓前竖有清康熙年间《宋丞相孝肃包公之墓》青石碑一通,宋代石羊两件,石虎两件,望柱一件。
包拯墓东北约10米的地方,有一块小盆地,称“蛤蟆洼”,俗说是包拯的“砚台池”。“文革”中池被夷为平地。
(三)、欧阳修墓
欧阳修墓在太室山东南、新郑市西12公里的欧阳寺村。墓坐北向南,有冢两个:一为欧阳修墓,一为夫人薛氏墓。两冢皆圆形,高6米,周长约40米。墓前有石人、石羊、石猴等神道石刻仪仗。墓南有欧阳祠,祠院四周筑垣,东墙外有长子和四子的墓冢,西墙外有三子墓。在其西南约500米处有欧阳寺,寺西有欧阳修的祖母吴国李太夫人墓。在祠前和祠院内有碑数十通。碑高大,有碑楼保护。该墓2006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在伊川县(原登封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侧,距县城17公里。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先后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联合富弼等推行“新政”,罢政后出知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葬于此。
范仲淹墓,北依万安山,南抱曲河水,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出重水复,气聚风藏。范墓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乃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1所,内有祭殿3间,耳房2间。殿中悬光绪皇帝所题“以道自任”匾额,祭庙左右各立石碑2通,均盖有碑楼,其中范文正公神道碑为宋仁宗皇帝篆额,欧阳修撰文,字迹清晰,完整无损。前部坟地约10亩,古柏400余株。
后部在前部西北约一华里处,占地约20亩,为范之次子忠宣公纯仁、三子恭献公纯礼、四子龙头学士纯粹及其后代之墓,现存墓碑3通,古柏500余株。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邵雍墓
邵雍墓位于伊川县平等乡西村的西北坡上。坐北向南,面积7600平方米,四周有砖砌围墙,内存享堂两间。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邵雍(1011—1077年),北宋哲学家,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六)、二程墓
二程墓位于伊川县城西1.5公里处。为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及父程珦的墓地。墓地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8.7米,占地40余亩,有古柏537株。墓地西北隅呈“品”字形排列3冢,上为二程父程珦墓、左为程颢墓、右为程颐墓。坟前三先生祠内,尚存祭堂3间,卷棚3间,东西厢房各3间。祠前有石碑4通,分别为明宣德,清康熙、嘉庆、乾隆年间的重修碑。1987年10月,县投资17万元重修二程墓,建山门一座,围墙700米,1988年12月竣工。
1985年,程氏后裔恢复祭祖制度,每年清明节,伊川、嵩县、洛宁、临汝等县程姓均到此祭祀祖先。
(七)、曹彬墓
曹彬墓在太室山东北麓、荥阳市峡窝乡沙固村西北岗上。墓高10米,方圆0.5公顷,墓前立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汜水县令曹德锡撰文的墓碑一通。曹彬,字国华,宋开国功臣,晋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鲁国公。宋咸平二年(999年),卒于京师,葬于此。谥武惠。
(八)、三苏墓
三苏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100年的历史。《东坡先生墓志铭》载: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
(九)、李诫墓
李诫墓位于新郑市西北30公里梅山东南、于寨村西南约200米处。这里有一块约6米见方,高约1米的台地,相传为“李家坟”。李诫,字明仲,河南管城县(今郑州市)人,北宋著名的大建筑学家。累官至将作监,曾监造了不少宏丽的宫廷建筑、官署和营房。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编写的《营造法式》,这部书成为北宋以后历代的建筑法典,共三十四卷,另有《目录看样》二卷。李诫从熙宁年间(1068—1074年)开始编写,经历三十多年,方定书稿。这样完备的建筑著作,在世界上很少见的。《营造法式》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是监别、修葺宋代建筑的重要依据。李诫博学多艺,长于书法、绘画,还著有《续山海经》等。可惜大部分已失传。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宋壁画墓
宋壁画墓在嵩山之阳、登封市大冶镇太古城村北。墓呈八角形,砖砌,墓壁和砖柱斗拱上绘制彩色人物壁画,轮廓清晰,服饰协调。大金店箭沟、王上均有宋壁画墓被发掘。
六、明代陵墓(一)、十二王陵
明十二王陵在嵩山东北麓、荥阳市贾峪乡。十二王陵即鄢陵王、周靖王、周悼王、周懿王、周惠王、沈丘王、周康王、周庄王、周敬王、邬陵王、祥符王、睢阳王等人的陵墓。
(二)、王冕墓
王冕墓位于伊川县彭婆乡槐庄村西1公里处。墓前有碑,刻嘉靖时御祭王冕文一篇,字迹清晰,完好无缺。王冕,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后擢兵部主事,镇守山海关,在辽东陆雄、李真之乱中被害。
(三)、刘景耀墓
明刘景耀墓在登封东金店西地。刘景耀,字嵩曙,登封东金店人,明末名将,性刚直,不畏权贵屈辱,治军森严,善战。清兵南侵,他固守永平。镇守山东时,能以地势布阵,调度如神,大败清兵,屡建奇功。卒后葬于原籍。墓址在东金店西门外。墓前原有石马、石人排列成队,规模宏伟。经历年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墓址遗物已毁。
七、清代墓(一)、耿介墓
耿介墓在太室山之阳、登封城西南隅。墓前有石碑一通,碑前有石牌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二)、景日昣墓
景日昣墓在太室山之阳、登封唐庄陈村西南地。墓前原有墓碑、石马、石人、石羊、石牌坊。墓与碑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