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

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公历 8 月 8 日前后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35 度,北斗星指向西南。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立秋乃是七月之节,夏季过去而秋天开始。

秋,“物于此而擎敛也”。

自此,天气慢慢转凉,如同民谚所云“一

场秋雨一场寒”。

从气候学的角度,立秋并不代表秋季已经到来,只有当地的气候平均温度降到 22℃以下,才算进入了真正的秋天。

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很多地区在立秋之时依然是骄阳肆虐,令人酷热难耐,有秋老虎之称。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2)

所谓秋老虎,是指立秋之后短期内的气温回热天气,持续时间一星期到半月左右。

但是总的来说,早晚较凉,可以感受到丝丝秋意。

秋天,更是收获的季节。

当此时节,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默默感受着每一候的细微变化,等待着收获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凉风至,按照《礼记》本是“盲风至”;

凄清之风,自西而来,因此被称之为凉风。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3)

三伏未出,立秋已至。

不过随着节气的到来,人们可以感受到秋风的

丝丝凉意,和暑热时的风已经有所不同。

最有代表性的当时唐朝齐己的《新秋》一诗: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齐己本是晚唐著名诗僧,其写诗风格儒雅清和,才华出众,获得后世名家很高评价。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纪晓岚认为:“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

此诗通过“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将立秋之时的气候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而“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更有意境:秋之一字,本由“禾”与“火”合二为一,

预示着禾苗经过夏季流火天气的淬炼之后,日渐饱满、成熟,只消假以时日,收获的秋天便来了。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4)

诗人嗅着田垄上半熟的稻谷香,缓缓前行。

西风微微,路边的野草似乎也感知到了凄清之气,没有了从前的茂盛与昂扬。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诗人的心,透着一丝悲悯与哀伤。

秋天,似乎总与清愁联系在一起。

齐己的诗,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孤独的旅人漂泊在外,触目皆是愁思,本身足以让人肠断。

这样的诗,在我看来:论笔力,古今无人能比马致远。

可是纳兰性德似乎有些不服气,你看他也写了一阕有关西风的词,《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不散眉弯。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若论无故寻愁觅恨,女子当属林黛玉,男儿便是纳兰性德了。

千错万错,错在西风。留下了,多少恨!

只是啊,这“愁”之一字,本是秋天的有心人所写就。

立秋二候:白露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

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因此,清晨会有雾气

产生。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凌雾行》: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展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

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

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归当饮一杯,庶用蠲斯疾。走其中,却是冷得很。

凌晨的海边,大雾弥漫,虽然看上去有如瑶池仙境一般,然而诗人行啥也别说了,赶紧回家喝上一杯暖一暖吧!

当此时节,由于早晚温差渐渐增加,夜间湿气接近了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但是尚未凝结成露珠。

同样的天气,若是在北方等内陆地区,清晨时分的丝丝凉意会给行人带来舒服的感觉。

但是诗人当时置身的海边,空气湿度较大,难怪要寒栗骤起了。

谁说秋景让人徒增哀愁?我看不然,一切皆因心境而变!

虽说的秋风秋景愁煞人,不过唐朝的刘禹锡偏不信邪,且看他写的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5)

我觉得诗人的心态甚好,春华秋实,一切都是自然规律,何必伤春悲秋呢?

人的一生总是要不断前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好。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6)

立秋时节,夏季余热未退,唯有到了夜晚是最惬意的时光,如同杜牧秋夕》所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7)

此诗一动一静,画面感极强,寥寥几语便将古代深闺女子秋夜纳凉的形象跃然纸上。

银烛摇曳,秋月如水。

诗中的女子手握轻罗小扇如同脱兔一般捕捉着

烁的流萤,她独自玩了一会,大约是百无聊赖吧,便静静地望着天边的牛星和织女星发呆。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典故出自于我国古老的神话故事。

对于这个故事相很多人烂熟于胸,大概的意思是: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8)

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女爱上了人间的放牛郎。便偷偷下凡私自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生育了一子一女,可惜的是万恶的王母娘娘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于是下界将织女提了回去。

牛郎用箩馓挑起了一双儿女,披着老牛临死留下的皮就追了上去。

王母娘娘带着织女在前面飞,牛郎紧追不舍……服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身后一划,于是,眼前出现了一道银河。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9)

再也无法相见。可怜织女在河那边哭,爹筐里的儿女们在另一边啼。

最后就这样,牛郎和织女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二人只能遥遥相望,

月初七一家人在鹊桥上相见。

飞来飞去的喜鹊看不下去了,便集体在银河上方搭起了一座桥,每年的七们夫妻二人的绵绵情话。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0)

这便是七夕的由来。

据说到了晚上,我们到葡萄架下便可以偷听到他们夫妻二人的绵绵情话。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语出《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晓彼牵牛,不认服箱。

意思是说,天上银河虽然又宽又广,当作镜子空有光;

织女星每日七次移位忙,无法织出好花样;

再看牵牛星亮闪闪,无法用来驾驶车辆。

诗中这怨气满满,大约是心系对方,没法好好工作吧?也难怪王母默许七夕喜鹊搭桥了。

七夕因此衍生出两个含义,一是乞巧,女工炫技,以示巧慧;

其二,适宜谈情说爱,相恋的男女喜欢在这一天向对方表白。

形容七夕爱情的古诗有很多,比如北宋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入坦近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鵲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朝朝暮暮”因此成为千秋名句。

相比其他诗句苦情,该诗也算是独抒胸臆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此成为千秋名句。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1)

贴秋膘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炎炎夏日过去,人们也要开始贴秋膘了。

吃点肉,争取把过去几个月掉了的膘给找补回来。

贴秋膘之前,大家要先称称体重,和立夏时做个对比看看瘦了多少。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他们最朴素的意识中,胖瘦是检验健康最直接的标准。

由于夏季出汗多,大部分人的体重都减轻了。此时,人们就要吃肉补膘,红烧肉、红烧鱼、白切肉、饺子都可以。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2)

在很多人家看来,饺子是最好的美食了。

正所谓,入伏的面条立秋的饺子。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3)

不过对于苏东坡这种资深吃货看来,最好吃莫过于炖一锅软糯的好猪肉了。

且看他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鼍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吃肉解了馋,也要防止积食。

心灵手巧的主妇们便用萝卜籽和炒米粉调和做成“白药”,家里大人小孩都吃上一些。

另外也有给孩子喝绿豆粥、服酒糊的,据说吃了之后孩子长得又高又壮。

立秋之后,细菌繁殖有害人体健康,此时要防止痢疾等疾病。山东等地喜欢将豆末和菜做成小豆腐,本地人叫作“渣”。

据说,吃了可以防止肠胃病,民谚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4)

河南、浙江、云南等地则盛行吃赤小豆防止疟疾,也有人们用喝太阳

晒过的新鲜井水防止痢疾和痱子的。

如此种种,是在从前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

们自发的健康意识。情况较好的人家,也会采取服用“清暑方”的办法预

防肠胃病。

明夜迎处暑节气北方凉风起(二十四节气大火西流又立秋)(15)

更多时候,人们贴秋膘补了肉,会高高兴兴捧个大西瓜、煮熟的玉米棒子,还有四季豆啃秋,以应节令。

荤素搭配,古人的营养价值观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