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我个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希望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时,作家毕淑敏如是说。

“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也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感多一些。”2007年,当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她把这句话写在自序中。14年后,由毕淑敏小说改编的都市疗愈剧《女心理师》开播,讲述了心理咨询师贺顿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帮助他们走出过往阴霾,重新拥抱生活。

毕淑敏生活要有暖与光(毕淑敏生活泥沙俱下)(1)

《女心理师》小说的诞生,与毕淑敏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当年,为了帮助好朋友走出心理阴霾,毕淑敏曾跟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因此继“医生、作家”之后,毕淑敏又增添了“心理学学生”这一履历。

完成学业之后,毕淑敏开办了心理咨询诊所,近距离接触需要帮助的人,接着创作小说。“希望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在飞速变化的时代,思考怎样拥有一颗强韧的心去迎接层出不穷的挑战。”

著有《昆仑殇》《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等知名作品之后,毕淑敏近几年的作品和旅行相关。作为一个爱行走的作家,毕淑敏觉得,出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文化和历史,“去未知的地方,见到不同的文化,你马上就能进入思考状态”。

疫情期间,年近70岁的毕淑敏学会了网购、在线开视频会议,拥有更多时间读书写作。而当有一个机会去沙漠看星星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人生美好,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中青报·中青网:正在播出的《女心理师》改编自你在2007年出版的小说,心理学的学习和咨询经历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