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薏苡主要病虫识别及防控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8R1025-5)。

_谢世勇等

薏苡 Coix lacryma-jobi 又名薏米、苡米和苡仁,为禾本科草本植物,含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多糖、黄酮、三萜和脂肪酸等独特的药理成分,具利水消肿、清热排脓、健脾渗湿及降血糖、强体质、抗肿瘤等功效,食、药用价值极高,故被誉为“禾本科植物营养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 。福建省是我国薏苡重要产区之一,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平、三明、莆田、龙岩等地,其中浦城、宁化、仙游金沙三地的薏苡现已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现今,薏苡作为我省区域优势特色杂粮作物之一,在全省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导致薏苡品质和产量下降,产业发展受阻 。为此,本研究调查、分析福建省薏苡主要病虫的为害特征,探讨主要病虫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推动福建省薏苡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薏苡主要病虫识别

通过对福建省主要薏苡种植区的病虫进行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 [6-10] 发现,薏苡的主要病害为黑穗病、白粉病、叶斑病、叶枯病和红花锈病,主要虫害为玉米螟、粘虫、小地老虎、蓟马和蚜虫。

1.1 主要病害

1.1.1 黑穗病

该病由黑粉菌 Ustilago coicis 引起,主要为害薏苡穗部,也可侵害叶片及叶鞘。穗部受害后子房膨大,从紫红色变为暗褐色,内部充满黑色病原菌孢子粉;叶片及叶鞘受害后出现单个或多个成串的紫红色或褐色瘤状突,瘤内也具黑色孢子粉。该菌附着在种子表面或在土壤和未腐熟堆肥中越冬,翌年春季萌发后可直接侵入幼芽并随生长发育遍及全株;病部破裂后散落在种子表面或土中的孢子及未腐熟堆肥中的病菌,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1.1.2 白粉病

该病由白粉菌 Erysiphe graminis 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初期产生黄色小点,后扩大成为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可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早衰、减产;下部叶片受害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受害比正面多。该菌以子囊和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地面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芽中越冬;可周年侵染为害。该病由于病程短,再侵染发生频繁,流行性强。

1.1.3 叶斑病

该病由尾孢 Cercospora sp.或弯孢菌 Curvularia coicis 引起,主要侵染叶片。一般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逐步向上部嫩叶蔓延;病斑最初为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边缘有淡黄色晕圈;之后病斑并不断扩大,并在中心出现白色小点;后期病斑近圆形或梭形,中央白色、边缘褐色并伴有黄色晕圈。该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浇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不断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高温多雨及重茬地均易发病。

1.1.4 叶枯病

该病由平脐蠕孢 Bipolaris coicis 引起,主要侵染叶片。多从叶缘、叶尖开始侵染;病斑初期类似叶斑病,但边缘无黄色或淡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可连片并长出黑色霉层,使叶片大面积干枯。该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夏季高温高湿及连作地发病严重;在田间,常与叶斑病并发。

1.1.5 红花锈病

该病由红花柄锈菌 Puccinia carthami 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和苞叶。幼苗感染后,子叶、下胚轴密生黄色病斑,其上密生针头状黄色颗粒状物锈子器,表皮破裂后散出大量锈褐色孢子。成株叶片感染后,叶片正面或背面散生锈褐色或暗褐色、小疙状的夏孢子堆;病斑表皮破裂后,孢子堆周围表皮向上翻卷,逸出大量棕褐色夏孢子;发病后期,夏饱子堆处生出暗褐色至黑褐色疤状物的冬孢子堆,严重时病株枯死。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可随风雨传播引致再侵染。

1.2 主要虫害

1.2.1 玉米螟

玉米螟 Pyrausta nubilalis 又名钻心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共 5 龄,老熟幼虫,体长 20~30 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 1 排 4 个圆形毛片,腹部 1~8节背面前方有 1 排 4 个圆形毛片,后方两个,较前排稍小。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取食薏苡心叶造成斑驳、穿孔,通称花叶、枯心;蛀取食茎秆,致其易折;蛀食房、嫩粒,造成籽粒缺损,影响结实,导致产量下降;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为害;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该虫一年发生 3~4 代,以老熟幼虫在薏仁、茎秆内越冬,以 6 月份苗期和 8 月下旬至 9 月初的穗期为害最重,植株高大嫩绿、生长茂盛的田块,受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多在夜间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每雌产卵 10~20 块,约 300~600 粒。

薏仁虫害防治 福建薏苡主要病虫识别及防控(1)

薏苡

1.2.2 粘虫

粘虫 Mythimna separate 又名行军虫,主要以二代幼虫危害较为严重。幼虫共 6 龄,老熟幼虫体长35~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变化较大。1~2 龄幼虫集中为害,仅能啃食叶肉;3~4 龄后分散为害,啃食叶片成缺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5~6 龄进入暴食期,可把植株叶片被吃成光秆,严重影响产量,并可在植株根际表土下 1~3 cm 做土室化蛹。成虫具迁飞习性和较强的趋化性;产卵于叶尖嫩叶,叶片常成纵卷。

1.2.3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又名地蚕、切根虫、夜盗虫,以幼虫危害为主。幼虫大部分 6 龄,少数 7~8 龄,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1~3 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4 龄后分散取食,食量暴增,有假死习性,昼伏夜出,咬断幼苗或咬食种子,成大量缺苗断垅;幼虫老熟后大都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旁较干燥的土内深 6~10 cm 处筑土室开始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或其它隐蔽处,夜晚活动;具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

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

1.2.4 蓟马

主要为稻管蓟马 Haplothrips aculeatus,又名禾谷蓟马,成虫、若虫均可为害,成虫体长 1.2~2 mm。

主要集中在薏苡未展开的心叶内侧锉吸汁液为害,造成大量白色斑点,被害叶片在未展开前呈水渍状黄斑,展开后呈黄色或淡黄色斑块,受害严重的叶片不能全部展开、干枯扭曲,影响抽穗。一年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至 4~6 片叶子时,成虫产卵于心叶内侧组织;成虫强烈趋花,一旦植株开花,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花谢后又迅速迁至其他开花植株。

1.2.5 蚜虫

蚜虫 Aphidoidea 又名腻虫、蜜虫,成虫、若虫均可为害,体长 1.5~4.9 mm,多数约 2 mm,有翅或无翅。成虫、若虫聚集在薏苡叶背及嫩茎上剌吸汁液,不仅直接阻碍植株生长,造成花、叶、芽卷缩畸形成虫瘿,还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并能传布植物病毒。该虫生活史复杂,无翅雌虫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虫口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迁移寻找新宿主。

2 薏苡主要病虫防控

薏苡主要病虫防控是一项绿色、可持续的过程,应依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各项措施。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薏苡主要病虫防控的基础。通过农业措施来提高薏苡生长环境的质量,提高植株自身对病虫的抵抗力,可从根本上遏制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可从良种选用和健康栽培方面着手 。

2.2.1 良种选用

选用优质、抗病虫及农艺性状优良的薏苡品种(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0.3%的 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和 10%阿维菌素悬浮剂 5000~6000 倍浸种 30~60 min,可从源头上控制薏苡病虫的发生。

2.2.2 健康栽培

田间土壤需经过浸泡、翻挖、消毒和整畦,杀死土壤中的越冬病虫源;及时清除枯枝、落叶、杂草及病虫枝叶,减少病虫再侵染来源;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改变病虫寄主种类,降低病虫源基数的同时,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合理密植,宜单行种植,畦(带沟)宽 100~120 cm,株距 30~35 cm;做好测土配方,多施有机肥,实现氮、磷、钾合理搭配,并注意薄施分蘖肥、重施基肥和穗肥、巧施粒肥,合理增施微量元素及植物激活蛋白和农用环保酵素,既能提高品质和产量,又能增强植株免疫能力,提高抗逆性。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控害手段,不仅可以监测害虫的发生动态,还能有效地减少虫口数量,实现监测与防控并举。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使用杀虫灯、信息素和糖醋液诱杀玉米螟、粘虫和小地老虎;利用害虫的趋色性,悬挂黄、蓝板诱杀蓟马和蚜虫。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控害方法,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在作物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应用天敌昆虫和施用生物农药。

2.3.1 应用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对于多种害虫发生、成灾起制约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可应用寄生蜂(姬蜂、绒茧蜂和赤眼蜂等)防控玉米螟、粘虫和小地老虎,应用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等)、小花蝽(南方小花蝽、东亚小花蝽和微小花蝽等)及草蛉(中华草蛉、大草蛉等)等天敌防控蓟马和蚜虫。

2.3.2 施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天敌、益虫和环境相对安全。可施用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白僵菌、绿僵菌、蜡蚧轮枝菌、苏云菌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防控薏苡主要虫害;施用小檗碱、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木霉菌、放线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井冈霉素、宁南霉素和氨基寡糖素等生物农药防控薏苡主要病害。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病虫害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绿色、可持续控害措施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严格控制禁用、限用的化学农药,注重施用高效、低风险的化学农药,严控制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并注重相互之间或与生物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当使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后仍无法将薏苡主要病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推荐轮换使用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000~2000 倍液、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1500~2000 倍或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000~4000 倍液喷雾 2~3 次防控黑穗病、白粉病、叶斑病、叶枯病和红花锈病;轮换使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2000~4000 倍液、200 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2000~4000 倍液或 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 2000~3000 倍液喷雾 1~3 次防控玉米螟、粘虫和小地老虎;轮换使用 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 1500~2000 倍液、21%噻虫嗪悬浮剂 3000~4000 倍液或 20%呋虫胺可溶粒剂 2000~3000 倍液喷雾 1~3 次防控蓟马和蚜虫 。

3 小结与展望

福建薏苡的主要病害为黑穗病、白粉病、叶斑病、叶枯病和红花锈病,主要虫害为玉米螟、粘虫、小地老虎、蓟马和蚜虫。薏苡主要病虫防控是一项绿色、可持续的过程,应综合运用各项措施:其中农业防治是基础,可从选用良种选用和健康栽培方面着手;物理防治直接、有效,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化和趋色性;生物防治安全、有效且持久,可应用天敌昆虫和施用生物农药;化学防治不可缺少,可适当使用高效、低风险的化学农药,务必做到安全、方便且实用,将薏苡主要病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实现从短期控制向持续控制转化,提高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