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貉稽对孟子说,「稽大不理于口」,这个「理」字,古人认为是「赖」字,好像现在的青年人,常说某事不「赖」,这个「赖」字,也许是从这句话来的,在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后来可能在唐朝宋朝,被人改做「理」字。貉稽是齐国人,人品很好,官也做得很好,只是攻讦他的人太多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士憎兹多口」。「憎」就是憎恨,但古人考据,古书上是「增」字,后来也是在唐宋之间,有人觉得增字很难解释,改成「憎」字,而意思也就是「憎」。这句话是说,一个读书人在社会上,没有不被批评的。作为一个人,不要怕人批评。一般惹人厌的是一张嘴,吃饱饭专门挑人家的是非。中国人讲修养,在儿童课外读物中,有一本《昔时贤文》,这本书把许多诗句、格言编成韵文读本,其中就有两句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与人相遇,一定说到第三人,说到别人对或不对,这就有是非了。只有两个人没有人背后批评,一个是已经死了的无名古人,一个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孟子回答貉稽的话,虽不是如此说,但含有这个意思。也等于说,你做你的官,你自有你的人格,社会上的是非随时都有。古人说:「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你不要去理它,自然就没有了。

别人眼中的南怀瑾(谁人背后无人说)(1)

别人眼中的南怀瑾(谁人背后无人说)(2)

别人眼中的南怀瑾(谁人背后无人说)(3)

别人眼中的南怀瑾(谁人背后无人说)(4)

别人眼中的南怀瑾(谁人背后无人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