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其文治武功的策略以及开明的统治,让整个唐朝不但统一,还促进了政治进步、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文化自由和中外交流频繁这一兴盛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都是后代君主难以望其项背的。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1)

一、唐太宗西北发展战略目标和行动

唐朝定都长安,地理位置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西北的邻国强悍,因此长安在西北的战略纵深较浅。同时,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和贸易,也因为中国王朝的更替,逐渐衰退。

唐太宗精准地看到这两点,制定了完整的战略计划。

唐太宗的西北发展战略目标:一是通过战争拓展西北的战略纵深巩固唐朝西北边境的安全也就保证首都的安全,二是重启和打通陆上丝绸之路通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万邦朝圣的政治地位。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2)

公元629年正月,唐太宗命李靖率领唐军主动出击东突厥,并大败东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消灭东突厥便取得了经营西域的条件,为了进一步夺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继续向西进取吐谷浑。紧接着占领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商品集散地高昌,使高昌成为了唐军经营西域的基地,然后消灭西突厥。唐太宗已然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保护人,对各国各族使节说,“商旅可行矣”。

公元641年,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入藏,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这也是唐太宗实现西北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唐太宗击败突厥开辟西域,完成“汉藏亲如一家”的壮举。即保证了内地安定,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攻绩足以彪炳历史。唐太宗,真正的雄才大略。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3)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二、松赞干布三次求亲表诚意,唐太宗“六难婚使”为文成公主选婿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称雄雪域高原,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

公元634年和公元638年,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遣大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因此,当时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这样竟有五个国家的首领向大唐求亲,他们均希望迎娶贤惠的文成公主。

唐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六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也有许多记载。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4)

三、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小细节揭示唐太宗的大国风范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第三次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宗明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他强调绘画不只是怡情悦性之事,更具有宣扬道德风气、社会文化之功效。《步辇图》恰恰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艺术典范。

《步辇图》,其意义不仅在于欣赏绘画艺术,更在于表明西藏与祖国密不可分的血脉渊源,此图的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其艺术价值。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5)

1、《步辇图》这个名字。“辇”原本与车一样,装有轮子,自秦以后,帝王或皇后所乘之辇车被去掉轮子,由马拉改为人抬,故称作“步辇”。此幅作品以交通工具为题目,并非出于画家阎立本当初的用意。画中央上方所题写“步辇图”三字其实至今不知是何人所题。按照唐代及北宋的习惯,不允许作画之人在画上题字留名,而由帝王题字更不符合当时的规矩。此三字只可能为后人根据此图含义所定的画名。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2、唐太宗送给吐蕃的礼物。唐太宗盘坐的膝盖上摆放着一个长条形的盒子,这难道是他送给吐蕃使者的礼物吗?还真是。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礼物,它里面装着大唐皇帝册封禄东赞的印信,画后有北宋章伯益用篆书记录下的文字为证:“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唐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实禄东赞来逆,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除了封官,还赐他琅琊长公主外孙女作妻子。这幅画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临轩册命图》。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6)

3、吐蕃使者为什么穿着花衣服?唐太宗身穿便服,头戴青黑色软冠。他面目俊朗,目光深邃,平和的神色之中透出稍许和悦之色。而禄东赞穿着一身花衣服,这是不是有点太不庄重?其实,他的这身衣服,正显示了对唐太宗的至高敬意。这件花袍子是吐蕃贵族的专门装束,正式名称叫“联珠立鸟与立羊纹织锦长袍”,这还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进口货,来自粟特。位于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城邦国粟特,此地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早在1500多年前,这里的城邦就以生产丝绸而闻名于丝绸古道。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粟特生产的织锦已行销丝绸之路,在吐蕃帝国上层社会,这种联珠立鸟纹织锦长袍深受贵族们的追捧。这一史实在《步辇图》上得到了明确的印证,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服饰具有重要意义。

4、阎立本高超的绘画技巧。从纯粹的绘画角度看,作者阎立本表现出了相当成熟的技法。衣纹器物用墨线勾勒,圆转流畅之中不失持重。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服饰晕染充分而贴切,层次丰富。在色中辅之以淡墨作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如人物所穿靴筒的折皱等处,均注意了墨色的变化,显出较强的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纯净,大面积红色块与屏风扇上的石青色,互为依靠,观之舒朗,富于鲜明的视觉吸引力。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7)

四、阎立本,担任工部尚书的专职画家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也就是今天陕西临潼人。他出生后第三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到他18岁之时,改朝换代。阎氏家族自北周起,世代高贵。阎立本的父亲阎毗曾娶北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为妻,也就是说,阎立本是北周武帝的外孙。在当时,他的父亲及兄长立德都是有名的工程学家,曾负责修筑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从洛口至涿郡一段。朝代虽然更迭,阎家子弟的本领,任何一个朝代都急需。唐太宗果然委以重任,让阎氏兄弟负责昭陵的修建工作。

阎立本的仕途非常顺利,早在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便在其府中担任心腹侍从,深得李世民信任。太宗即位后,阎立本历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等职。高宗即位后,阎立本又历任河南道黜陟使、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并于668年出任右相(由中书令改名而来,为宰相职务,670年恢复本名),封博陵县男,在任5年后去世。

在中国美术史上,阎氏兄弟以画家身份列其间,而在唐史上,明确记载着阎立德曾任刑部侍郎,阎立本在唐高宗初年,代替兄长做了工部尚书,直至右承相(这个说法似乎有误,似应为“丞相”)。除了这些治国的大才,阎氏兄弟还擅长丹青。唐太宗每有重大国事活动,必要求兄弟俩在场,把重要场景绘图记录。

这件《步辇图》很可能是兄弟俩合作完成的作品。据说,阎立德经常为皇帝设计礼服、仪仗、车乘,甚至连装修皇宫的活儿都干过,可惜没留下一件作品。

唐太宗的步辇图(北京故宫藏画步辇图)(8)

上图是依据阎立本兄弟设计的大明宫复原图

流失到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是阎立本另一件重要作品,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贡职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由于唐朝距今年代久远,学术界现在普遍认为,阎立本的这几件作品应为后人临仿之作,以北宋年间居多。《步辇图》为北宋初年临品的说法,已被广泛接受。

撇开书画鉴定不谈,不难发现,阎立本的传世作品几乎全部涉及政治性主题创作。

阎立本,这位担任过工部尚书、最后升至右相的大唐高职公务员,其实干的都是“大唐新华社”特派记者的活儿。凡是皇帝陛下的重要国事活动,他必得亲自到场,借手中画笔一一记录下来。这位级别如此之高的公务员,竟然以美术史上丹青妙手的身份而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