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唐诗中传诵的诗篇之一。这首诗,《唐诗三百首》里选了。蘅塘退士孙洙讲他选《唐诗三百首》的标准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那末在孙洙选诗时,这首诗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之作了。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1)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破晓时,还迷糊睡着,没有感觉到天已发亮。但在迷糊中听见到处的鸟叫声,醒来想到夜里的风雨声,不知道花落掉多少。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诗人夜里听到风雨声,为花担心,睡不着觉。后来风雨声停了,诗人才朦胧睡去,所以天破晓时还在迷糊睡着。但在迷糊中还在关心花事,所以能够听到到处的鸟叫声,知道天已放晴。这是从诗里可以体会到的。

《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诗人写这首诗,是情动而辞发,我们读这首诗,是披文以入情。那要“沿波讨源”,这里还有“世远”的时间距离,要缩短这种时间距离,才能够“辄见其心”,了解诗人的情意。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2)

先就“世远”讲,怎讲缩短时间距离呢?光从《春晓》一首诗里去了解诗人的心情,可能有困难,那可以用诗人别的诗来印证,或从诗人同时代人的诗里去印证,了解诗人同当时人看到花落时的心情。早于孟浩然的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陈子昂的《感遇》诗:“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诗人对“花落知多少”的关心,是不是也有像刘希夷、陈子昂那种看到花落引起青春易逝的感叹呢?诗人在《晚春卧病寄张八》里说:“狭径花将尽,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赤鳞动荷柄。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他把花落同竹净和翠羽、赤鳞连起来写,即把花落同美好景物联起来写的,并没有因“花将尽”而引起春光易逝的感叹。他的感叹是从怀念“平生好”里引出来的。再从别的诗里,也找不到他看到花落而引起春光易逝的感叹。那末要从《春晓》里探索诗人的心情,从诗人的诗集里找不到刘希夷、陈子昂那样借花落来抒怀的诗,那就不能用花落抒怀那样的写法来探索诗人写《春晓》时的心情,得结合诗人别的诗来探索了。

王士源序孟浩然诗称:“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什么叫“伫兴”呢?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伫兴类》称:“萧子显云:‘登高极目,临水送归,早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也就是情以物兴,有所感触。王士祯又在《真诀类》称这种感触为兴会,比做“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上面想从《春晓》诗里探索它的用意,有没有青春易逝的感慨,这就是求迹象,可是这种伫兴之作是无迹可求的,所以上面的想法就没有抓住孟浩然这首伫兴诗的特点。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3)

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汇》称:“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谢眺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与古人争胜毫厘。”芙蓉一联,《唐才子传》称他与诸名士集秘书省联句所作,为众所钦服。这些诗,描绘景物,写出一种境界,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不是完全无我,如王国维讲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但在“悠然”和“采菊”里就有我在,不过在这里,陶渊明没有在诗里著上强烈的感情色彩。那末《春晓》诗的好处,就在于伫兴而作,写出一种无我之境来,它不以命意取胜,而是写出一种境界来,表达了诗人的兴会。这种兴会,正像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有这种感兴,却说不上有什么寄托。

诗人听见处处鸟叫,引起关心,喜欢天气放晴,这是伫兴。诗人听见风雨声,引起关心,关心花落,这是伫兴。这种兴会,即从接触外界的晴或风雨来的。他没有从中引出更多的思想来,像刘希夷、陈子昂那样。他的情意就停留在情以物兴上,并不从关心花转到关心人,从花落感叹身世飘零,那样成了感怀,借花落来写人,主要在写人的身世飘零,不在写花落,那就不是伫兴了。伫兴是情停留在物上,如绘画,画出风雨落花图,究竟画家面对这幅画有什么含意,没有说,就只让人去欣赏这一幅画面。由于没有从花落引出身世飘零来,只写花落,所以是无我之境。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4)

这种伫兴之作,以画面取胜,从画面中写出一种境界来。诗情就表现在画意里,诗人的心情在画意中透露出来。《唐音癸签》里又称引:“襄阳气象清远,心惊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这几句说明孟浩然诗的特点,《春晓》诗也是这样。气象清远,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它不同于一般的写风雨落花诗,确实做到浑然省净,语极简练干净,浑然天成。他只描绘自己感觉,没有多余的话,不写什么意义或感受。它的另一特点,是不依靠辞藻,是“真彩自复内映”。它的彩色是真彩,不是靠涂饰加上的,是自然形成的;是内映,是从内部映发出来的。从《春晓》看,不用辞藻,语言是朴素的。但在朴素的语言中自然具有一种真彩。这种真彩,只要把全诗所构成的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可想象到一种画面,有风雨落花,有处处鸟鸣的晴晓,这里就给人一种彩色的感觉,这就是这首诗所具有的真彩。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5)

这样看来,《春晓》的好处,像上面指出的,诗人关心花而高兴天晴,关心花落而夜不成寐,这些是言外之意,没有说出,可以从说出的话中体会。这是一。《春晓》写无我之境,有画意,是伫兴之作。诗人的诗情就从画意中透露出来,写出一种境界。这是二。《春晓》出语洒脱,不用刻画,浑然天成,语言自然省净。这是三。《春晓》不用辞藻典故,从画意的含蕴中,自然含有色彩,是真彩内映。这是四。这首诗是不是含有这四种好处,具有诗人伫兴之作的特色?这样看,是不是做到了“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觇文辄见其心”呢?这些,是不是使这首诗成为传诵之作呢?

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周振甫)(6)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毛泽东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