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同时拥有着名将廉颇与贤相蔺相如,这二人一个在战场上攻城略地、抵御强敌,一个发挥政治、外交才能维护赵国利益。不过,正如人们所知的那样,自恃功高的廉颇最初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后来被蔺相如的宽容所折服,于是负荆请罪,二人从此关系和睦,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在廉颇、蔺相如故事发生的两百多年后,也就是我国东汉王朝初年,也有两人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好戏,他们便是分别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列第三和第五的东汉开国功臣贾复、寇恂。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前,我们不妨先对他们二人进行一番简单的了解。
贾复生于南阳郡冠军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一带,他从小勤奋好学,被老师称赞为“将相之器”。新朝末年,贾复在县上担任小吏,后来绿林起义爆发,他聚集起数百人响应。更始帝刘玄即位后,贾复投奔汉中王刘嘉,而刘嘉则将他推荐给了正在河北发展势力的刘秀。刘秀十分器重贾复,称其“有折冲千里之威”。
尽管算得上是文人出身,但贾复在战场上十分勇敢,在讨伐青犊起义军的战役中,他“被羽先登,所向皆靡”,收获了诸位将领的敬佩。因为作战风格过于刚猛,贾复身上陆陆续续受了十二处重伤,刘秀因此很少再让他远征,常将其带在身边。然而,这也导致了贾复缺少独自领军的功绩,为此,刘秀曾劝慰他道:“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天下大定后,贾复主动交回兵权,专心钻研儒学,协助刘秀治理天下。
再说说寇恂,他生于上谷郡昌平县,也就是如今北京市昌平区一带。新朝末年,寇恂在上谷郡担任功曹,后来更始政权建立,他便投靠了礼贤下士的刘秀。在刘秀麾下,寇恂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常与邓禹一起为刘秀出谋划策。刘秀攻取河内郡后,急需一位可靠之人镇守,于是询问邓禹的意见。
邓禹表示,当年汉高祖刘邦让萧何镇守关中,才得以专心于东方战事,最终统一天下,如今寇恂文韬武略兼备,有统御百姓之才,可以充当萧何的角色,担当此重任。于是,刘秀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没过多久,盘踞洛阳的朱鲔听闻刘秀北上平定河北,河内守备空虚,便派将军苏茂率领三万大军前去攻打。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寇恂沉着冷静,很快调兵遣将救援首当其冲的温县。两军交战之际,冯异率援军赶到,于是寇恂下令让士卒们高喊援军已至,以扰乱敌方军心,随后率军冲锋,取得了一场大胜。听闻寇恂取胜,刘秀大喜过望,再加上群臣劝谏,便于当年六月登基称帝。可惜的是,寇恂于建武十二年(36)病逝,没能亲眼目睹天下统一。
据《后汉书》记载,贾复在汝南担任执金吾期间,其部将曾在颍川杀了人,被时任颍川太守的寇恂逮捕入狱。由于时值乱世,法令尚不完善,一般这种事件都会私下解决,但寇恂执法严明,直接将那部将斩于闹市。贾复得知此事后深感耻辱,甚至在因事经过颍川时对身边人说道:“今见恂,必手剑之!”
寇恂知道贾复的打算,于是主动避免与之见面,还对身边人提起当年蔺相如为了国家大事不畏惧秦王却避让廉颇之事。于是,寇恂下令所属各县都为贾复一行人准备双倍酒食,等贾复来到颍川城外,寇恂出城迎接后立刻称病返回。贾复本欲率军去追,但已经吃饱喝足的将士们纷纷醉意朦胧,他只得悻悻离去。
不久之后,寇恂将与贾复的矛盾上报给了刘秀,于是刘秀将二人都叫到了自己面前。贾复不知道刘秀同时找了他们两人,于是在看到寇恂进屋时便打算起身离开。不过,刘秀却表示:“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在刘秀的一番劝解下,贾复、寇恂冰释前嫌,甚至同乘一辆车离开,从此关系非常友善。
综上所述,贾复、寇恂的这出东汉版“将相和”其实与“原版”存在很大不同。廉颇是因为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因此感到耻辱,而贾复则是因为寇恂坚持处死自己的部下而愤怒。不过,在这两起事件中,蔺相如、寇恂都深明大义,能够为了国家大事不计较一时荣辱,而廉颇和贾复则知错能改,这些品质都值得称赞与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