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你应该知道什么(端午节的那些事儿)(1)

端午节又要到了,我们来盘点一下端午节的有关常识:

一、“端午节”的“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就是“初”,是开头、初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用“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所以,“端五”也就是“初五”。

那么,“端五”怎么成了“端午”呢?原来,古人习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按照地支顺序,农历正月是寅月(为什么是寅月,这是另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此处不赘),五月也就正好是“午月”,“端五”也就成了“端午”。而且,在古代,“午”是可以和“五”通用的,所以“端午”和“端五”意义是一样的。

端午节你应该知道什么(端午节的那些事儿)(2)

二、“端午节”的不同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不同名称共有二十多个,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叫法: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你应该知道什么(端午节的那些事儿)(3)

三、“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主要有下面四种观点:

历史人物纪念说:这一观点流传最广。南朝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以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都认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也有观点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等。

古百越族龙图腾崇拜说:这一观点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这一的观点。

恶日起源说:古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并且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到汉代依旧盛行不衰。因而在五月五日需要除瘟、驱邪、求吉祥,就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有人认为端午节就是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夏至起源说:端午节源于夏至最先是由黄石先生于1963年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的,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和屈原无关。

端午节你应该知道什么(端午节的那些事儿)(4)

四、“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特别多,主要也以下这些:

划龙舟:

划龙舟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后来历代史书均有记载,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都有到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活动。依照习俗,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划龙船时,还有用以助兴的龙船歌。

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古代,人们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或菖蒲,用以驱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为“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盗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现代,粽子的花色品种就更为繁多了,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沐兰汤:

端午节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放风筝:

在南方,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画额:

端午节也有用雄黄涂抹小孩儿额头的习俗,说是可以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上画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像虎的额纹,又因为虎是兽中之王)以镇邪。

躲端午:

古代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过端午节的习俗,叫做“躲端午”,简称“躲午”。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许多事情需要避忌,因此接女儿回家躲端午。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蒲酒味道芳香,再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可以辟邪解毒;还要用酒染额胸手足心,喷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以避毒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