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1)

国际商场旁边的西开教堂

80年代中期是天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1985年南市食品街建成后,准备再建一条中外合资商业街,选址在西开教堂前独山路,与滨江道服装市场隔南京路遥遥相望。随后商业街项目升级,正式确定建国际商场。开业后,国际商场云集了世界各地名牌商品,最神奇的是,想进商场购物居然要花两毛钱买张门票。即便如此,每天仍有上万客流量。

过去独山路有不少小店铺,也有民宅,拆迁后仅用了175天,便建成了国际商场。这是两组西洋古典风格建筑群,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建筑面积1.4万平米,外观典雅华丽,外檐镶嵌了110多万块波纹面砖,安装了4000多平米茶色玻璃。大厅内云片状大理石石柱纹路自然如行云流水,屋顶是铝合金板材,镶嵌着金色吸顶灯,水磨石地面光洁明亮。无论装修材料还是施工质量,都代表了80年代国内最高水平。

国际商场有当时天津最大的商品橱窗,位于两组楼的一楼外部,从南京路沿独山路一直伸展到西宁道,总长240多米,面积450平方米,用了60多块4米宽、2米高的玻璃。到了晚上,橱窗与11米高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如同两颗夜明珠镶嵌在南京路边。

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2)

初建成的国际商场

1986年5月12日,国际商场正式开业。副市长李岚清剪彩。商场内1.5万种商品琳琅满目。教堂左侧的甲区是销售主楼,十六个商品部,经营进口商品和国内优质名牌日用消费品,一层是女装、童装、妇女用品;二层是男装、鞋帽;三层是文体办公及电教用品、钟表眼镜、玩具;四层是针织百货;五层是家具家电,不粘锅、电烤炉、电饭煲、榨汁机,甚至核桃夹子、剔核桃仁用的钎子,在当时都是新鲜东西,还有一种“电碗”,煮饭做菜都行。

甲区旁边的乙区是旅游纪念品楼,是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主营工艺美术商品和名贵土特产,如名茶、人参、鹿茸、杨柳青年画、风筝、面塑、文房四宝等,古色古香,津味颇浓。主要为外籍人员提供服务,部分商品需要外汇券。

乙区二楼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集美斋”与国际商场联合举办的画廊和民间工艺厅,展出油画、国画、陶瓷壁画、贝雕、丙烯画、书法、烙版画。开业时这里举办了“华非书画陶艺展”,华非多年从事书画创作,钻研刻瓷艺术寒暑不辍,他的刻瓷挂盘或写意或写实,或浪漫或严谨,有金石韵味,又有版画刀法和铜版画的线条,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3)

开业初期的漫画

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4)

后期几经装修的国家商场

教堂右侧的丙区是商品展销楼,为海外厂商提供了展销场地、橱窗、展台,陈列了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意大利等近五十家客户的上千种商品。有携带方便的折叠衣柜,可上下自调的吊灯,精工细雕的镀银餐具。可以买到意大利通心粉、英国牛奶朱古力饼干、比利时即溶干酵母、新加坡咖啡奶茶、香港蛋糕粉、美国减肥汽水……还有医药和医疗保健器械。丁区为服务区,有餐馆、冷食店、咖啡厅、饼干店、美容按摩室、电子游戏厅。

当年滨江道一头是劝业场、中原公司,另一头是国际商场,中间是数以百计的个体摊位,形成哑铃状,全民、集体、个体相互竞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成为天津最繁华的地段。

国际商场的理念非常独特,既不同于普通百货公司,也不是单纯买卖洋货的商店,而是技贸结合、工贸结合、进出口结合,实际上相当于一家外贸公司——与世界各地百余家超市、百货公司和厂家建立了业务关系,各国六十多家厂商在国际商场展销商品,几百家厂商向国际商场提供样品,柜台上的商品一半以上是从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的,确实体现了国际化概念。

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5)

在滨江道这一端远眺国际商场

开业之初,国际商场还发生了一件奇葩事——每天上午十点半开门,顾客想进去买东西,要先买门票,两毛钱一张,可谓一大创举,无形中给商场增加了一大笔收入。一位沈阳来的业务员说:“我走南闯北跑了不少地方,从没见过进商场买门票的!”商场其实是为防止人多拥挤,才采取凭券入场的办法,一开始是给各个单位发票,顾客流量每天在1.5万,后来觉得不划算,就改成了售票,平均每天能有1万顾客,逛商场也成了逛公园。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记得在国际商场买过什么东西。笔者年少时曾在那里买过一辆广州产的五羊牌自行车,当时买自行车需要购车券,难度其实跟现在摇号差不多,而五羊因为不是飞鸽、永久这类名牌,不需要摇号,只要交钱就行,不过这种车在天津市场上也不多见。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天津,国际商场与中原公司、百货大楼、劝业场并称天津四大商场。可惜在经历了高峰期后,业绩逐渐开始下滑,直至近年来屡屡传出拆迁的消息。但愿这处80年代天津的经典地标,能够一直保留下来。(文:何玉新)

70年代天津渤海大楼(80年代天津建国际商场)(6)

西开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