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挤压碰撞,形成了广袤的高原和连绵的山脉。这里高山与峡谷毗连,清泉与激流交汇,被称作横断山脉。其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等高山丛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2017年1月,中国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试点区域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是中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域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试点区总面积的74.36%;这里有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试点区野生大熊猫数量的75.23%。专家将这里描述为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植被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个“大熊猫王国”,不仅孕育了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还是雉类的家园,画眉鸟类的分布和起源中心。这里食物链完整,从雪豹、云豹、金猫等顶级食肉动物,到岩羊、斑羚、毛冠鹿等众多食草动物,食物网结构复杂多样。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低山区保留的许多第三纪以来的古老稀有孑遗类群植物,反映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不仅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还可能是温带植物区系分化、发展和集散的重要地区之一。

成都野生大熊猫在哪里(林草科普四川大熊猫王国)(1)

视频截图

此外,这个“大熊猫王国”还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熊猫和其伞护种为代表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生态屏障作用。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横断山脉发现大熊猫。从那时起,中国境外的人们才知道大熊猫这种动物的存在。在150多年里,大熊猫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知名。

而大熊猫作为生物界的旗舰物种,其对其他动植物的伞护效应,也在显现。

52岁的马文虎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一线工作了20多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后,唐家河并入了国家公园。

唐家河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野生动物往往是先闻其声,再见其形。行走在密林里,马文虎练就出不用眼睛看,单凭耳朵听叫声,就能识别出100多种鸟的绝活儿。

每种鸟又有多种鸣叫方式,但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绿尾虹雉、红腹锦鸡、血雉,到保护区常见的红嘴蓝鹊和画眉,都逃不过他的耳朵。“野生动物历来就生活在这儿,我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好这片土地,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让野生动植物自然生长栖息。”马文虎说。

1980年5月15日,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第一次踏入大熊猫居住的森林——卧龙自然保护区。此后4年半,他行程涉足四川多个熊猫活动区域,指导和协助中国同行开展大熊猫科学研究工作。

在卧龙,不仅有大熊猫,还能观测到大量雪豹的行踪。2009年,卧龙首次捕获雪豹的红外影像,到2019年底,红外相机在野外连续拍摄大量珍贵的雪豹野外照片和视频。专家据此判定,至少有26只雪豹生活在这里。

专家介绍,雪豹通常在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林线之上和雪线之中活动,大熊猫则习惯生活在海拔3500米林线之下。在大自然的高山“寝室”里,雪豹如同是睡在大熊猫“上铺”的兄弟。

成都野生大熊猫在哪里(林草科普四川大熊猫王国)(2)

视频截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卧龙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雪豹、金钱豹、豺和狼四种猛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宏葆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有脊椎动物606种,种子植物3423种,各类动植物约8000种,凸显了在大熊猫伞护下,以珍稀物种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目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数千名工作人员常年在911条固定巡护线路上开展保护工作,7800多个红外相机重点部署在333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综合利用卫星、飞机的“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正在构建。“大熊猫王国”在人们共同守护下,愈发生机盎然。(信息来源 新华社 编辑 王强)

成都野生大熊猫在哪里(林草科普四川大熊猫王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