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陵晚报原标题:苏轼与金陵的缘来缘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轼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呢?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呢(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南京)

苏轼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呢

来源:金陵晚报

原标题:苏轼与金陵的缘来缘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金陵拜访王安石

宋元丰三年(1080)正月,四十四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顺运河南下至扬州入长江,逆江水西行经过金陵。由于这一次是被贬,无法在金陵下船停留,只能在船头眺望金陵。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东坡四十八岁,接到朝廷诰命,奉诏赴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就任汝州团练副使。他这次顺江而下,七月,过当涂,甫抵金陵,刚十个月的幼子苏遁因感风热,不治而亡,东坡泣泪作《哭干儿诗》,《哭干儿诗》有题记:“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诗云:“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尔。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试,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东坡强忍悲伤弃舟上岸,在江宁(今南京)知府王胜之的陪同下游览钟山,并作五言古诗《同王胜之游蒋山》一首:“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略彴横秋水,浮图插暮烟。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二人游览赏心亭,苏轼在亭柱上题字“江山之乐,倾想平生”,恰逢王胜之即将调任,填词《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赠之:“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不久,他去拜访已被罢相蛰居金陵八年之久的王安石。交谈日久,渐渐谈到政治,一日苏东坡严肃地对王安石说:“轼有言于公。”王安石以为他要论及过去的是非曲直,不由“色动”,苏赶快解释道:“所言者天下事也。”王这才色定,请其“姑言之”。东坡在停留期间,两人多次作诗唱和,王安石对《同王胜之游蒋山》中的“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拍案叫绝,当即和之,并叹息说:“老夫平生所作诗,无此二句!”并赞颂苏轼是“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东坡称赞王安石的“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二句有《楚辞》句法。《至正金陵新志》 称这一番对谈,为“文忠经行金陵事迹之最伟者也”。此次相会后仅一年多,王安石在金陵病逝,苏轼在汴京时任中书舍人,奉命起草《王安石赠太傅敕》,并在其中对王安石道德和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清凉寺供奉佛像

哲宗绍圣元年(1094),东坡贬谪岭南惠州,舟至金陵,阻风江浒,蒋山高僧法泉禅师(号佛慧)“既迎其至,从容语道”。苏轼在《六月七日泊金陵,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中写道:“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泉公博览群籍,知识渊贯,人皆称之为“泉万卷”。东坡问:“如何是智海之灯?”法泉禅师对曰:“指出明月是什么,举头鹞子穿云过。从来这碗最稀奇,解问灯人有几个。”苏轼高兴地对答:“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唤不应,却有老泉来唤人,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余吹散千峰云!南来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画蒋山图,仍作泉公唤居士!”泉公又说偈云:“脚下曹溪去路通,登堂无复问幡风,如将钟阜临岐句,说似当年踏碓翁!”法泉以佛理喻之,苏轼愁云顿解。

与法泉禅师作别后的次日即六月九日,苏轼造访清凉寺,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清凉寺,苏轼与清凉寺的佛缘,要从他的妻子说起。他第一?妻子王弗病故后,娶王闺之为妻。王闺之知书达理、崇佛,曾对苏轼说:如果我有一天死了,你要用家中的钱请人绘阿弥陀像,供奉到金陵清凉寺去。就在这一天,苏迨、苏过与苏迈遵母命将一幅阿弥陀像供奉于清凉寺。住持和长老热情接待了苏轼,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苏轼向和长老讲了来此供养阿弥陀像的缘由,和长老即作了妥帖的安排。和长老为之诵经,苏轼专门精心撰写了《清凉寺阿弥陀佛赞》,称颂了“口诵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赞扬了其妻“何况自舍所受用,画此圆满天日表”,倾注了对佛的崇敬,对妻的缅怀。苏轼在与和长老说佛谈禅中,有感而发,作《赠清凉寺和长老》诗云:“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老去山林徒梦想,雨余钟鼓自清新。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氎巾。”其《次旧韵赠清凉长老》又云:“淮入洛地多尘,举扇西风欲污人。但怪云山不改色,岂知江月解分身。安心有道年颜好,遇物无情句法新。送我长芦舟一叶,笑看雪浪满衣巾。”在清凉寺,苏轼听说新亭(今石子岗)崇因禅院的宗袭长老筹资造了一尊绝妙的观世音像,特意赶去瞻仰,并在像前许下誓愿:如能从岭南安然回来,一定再来此寺,为观音菩萨写颂词。

崇因寺写颂还愿

绍圣七年(1100)宋哲宗去世,弟弟端王宋徽宗赵佶即位,大赦天下,东坡终于结束一贬再贬的生活,得以北归,6月离开海南儋州,一路北上,第二年(1101年)五月,抵达金陵,来到崇因禅院兑现还愿诺言,挥笔写下观世音菩萨颂:“慈近乎仁,悲近乎义。忍近乎勇,忧近乎智。四者似之,而卒非是。有大圆觉,平等无二。无冤故仁,无亲故义。无人故勇,无我故智。彼四虽近,有作有止。此四本无,有取无匮。有二长者,皆乐檀施。其一大富,千金日费。其一甚贫,百钱而已。我说二人,等无有异。吁观世音,净圣大士。遍满空界,挈携天地。大解脱力,非我敢议。若其四无,我亦如此。”如今,牛首山北部景区圣象广场两边岩壁刻有12幅经变故事浮雕,其中第7块《东坡许愿》,说的就是东坡在金陵崇因寺许愿之事、还愿书写《观世音菩萨颂》的真实故事。

他在金陵,与僧友昙秀法师重逢,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是月,谁家瓮里不相逢。”“鸿”“牛”“月”三个意象贯穿在东坡流寓人生的不同阶段,此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可谓其流寓人生的总结。细细读之,颇感意蕴深厚,是东坡人生境界的升华与超越。

七月二十八日,坎坷一生的东坡于常州顾塘桥藤花旧馆孙氏屋(今常州东坡公园)溘然长逝,而这一日也是其17年前幼子苏遁的夭折之日,令人感慨万千。(宋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