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困惑

毋东汉

记得著名语文教师李素玉老师讲过,语就是教学生出口成章,文就是教学生挥笔成文。教下一代把话讲好、把文章写好,准确地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为退休十八年的语文教师,我为语、文而困惑,显得有些自作多情、杞人忧天。保持沉默,又不符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性格。于是,以为还是刍议为好。

近来,有人议论某些著名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不思归。我认为不全怪他们,他们虽在中国,英语比汉语受重视,喜食汉堡白兰地,说英语,过洋节,信洋教,做好了外国定居的准备,不适应在祖国生活,也是原因之一。

对祖国母语学得咋样?实在不好意思。我一次从西安去翠华山,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七八个大学生,他们的对话听得我头疼。说话不会用关联词,不管是递进、因果、假设或并列句,全部用“然后”连接。每说半句,“然后”说后半句。然后……然后……然后……粘一路,越粘越厚。我听不懂他们对话,虽然每个字读音听清了,不懂意思。后来,他们说起了英语,我反倒觉得悦耳,虽然更不知道意思,耳朵是舒服的,也许我也崇洋媚外了?

我承认语言在发展,在口语化环境中,不苛求书面化甚至文学化。不讲究把“肉㚒馍”说成“肉夾于馍中”,更不要求把“女生跳绳”说成“女生跳于绳上”。我听说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太强调语法了,心里反倒轻松了许多。诸如主谓词组做宾语、连动句和名词使动用法等,曾伤透了脑筋。刚弄明白不用了。没想到,现在连关联词也不用了,一味地“然后”。本来是“因为天下雨了,所以出门要带伞。”现在,变成了:“天下雨了,然后带上伞……”这就成了病句,主语成了天,天下雨可以,带伞干什么?怎么带?显然不是“出口成章”,而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不仅如此,视频字幕的错别字,街上招牌匾额的错别字,比比皆是。视频因速度高出现同音字尚可谅解,招牌匾额的错别字往往是故意吸引眼球采用谐音造成的。

还有正话反说形成定势,意义向相反方向转变的。长安方言中“奴”是漂亮的意思,人们说孩子脸上脏时就说:“看你‘奴’的!快洗脸去!”这里的奴实际是带引号的,是丑的意思。可是,长此以往,“奴”的引号消失,奴就成了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马兴整顿后进队,吃住在群众家,房东孩子向我走来。我见孩子可爱,就说:“这娃奴的很!”并伸手想抱孩子。没想到女房东脸一沉,把孩子拉到怀里,气轰轰地说:“就是奴的很!”又对孩子说:“看你不洗脸,都说你奴!”我听出话味,赶紧解释奴的本义、反义和歧义。

我曾向师大教授、著名散文作家闫景翰老师请教过语法修辞问题。闫老师无奈何地说:“语言也在发展,按过去的要求,很多名家作品里也有错别字和病句。”他又说,不要太苛求语法规范修辞格,就举了“女生跳于绳上”等例句,我们一起笑起来。

还有一次,一位文友写的诗,既不押韵,又不用标点符号,却七个字一行排列。这样的形似讲格律的自由体诗,读起来缺乏节奏感。我提出质疑,他没有反驳。第二天,他拿着一份专业性报纸给我看:报上发表的诗,像散文句子斩成节节,分行排列,无韵,无标点。我无语。文友告诉我:大刊物上发表的小说,人物对话也可以不用引号的。他批评我:“你学的那一套老早就过时了!”他明知故问我:“你说小说特点是啥?”我说:“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主要任务是刻划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不等我说完,他摆手说:“那样写肯定不行!没人看,得不了奖!”他举了好几个例孑驳倒了我。我唯有叹息。人物对话的三种格式也无须计较了,即说话者居前、后、中三种格式。人物对话和作者叙述不加区分,读起来费劲,没有强势的阅读理解能力须读第二遍。我敬佩他们。

我庆幸我的早已退休,否则,很不适应现在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字乃至文学在向前发展,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不断改革完善。我想起法国都德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深刻地说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祖国的母语是自我解放的工具和武器。我们中国的汉语已成为联合国确定的世界通用语。那么,语言文字中的错别字、病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问题,到底该如何对待?我撰此拙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022-3-29-于樵仙居。

语文的困惑点(语文的困惑)(1)

毋东汉,长安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省、市、区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热土情焰》,书海网发表。出版《怪灵外传》《同窗俊友》《育圃寓言》《樵仙居诗草》等15本书。省儿童文学研究会和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区政协文史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