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要说相亲中遇到什么样的人是比较可怕的,有人会说“妈宝男”有人会说“扶弟魔”。

这些略带戏谑口气的称号,虽然看起来不太尊重他人,但是也是一种社会现实,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抵制?

如何向心理咨询师讲述原生家庭(心理学专家最不推荐跟)(1)

因为与这样的人组成家庭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扶弟魔”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去式,现在的婚姻黑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类型“田园女”,被列入婚姻黑名单的“田园女”也有它的理由:

“田园女”不过是双标的“伪女权”主义者

“田园女”顾名思义具体指向的对象是女性,它是指那些高举女权主义旗帜的女性,一边在要求着男女平等,要求着女性也要享有部分权利时,却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

这种思维与真的女权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田园女”与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女性享有更多平等的权利。

然而女权主义者是真的在追求女性平等自由,为了解决性别压迫,而不是为某个性别谋取利益,在追求与男性享受同样的权利,同时也会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如何向心理咨询师讲述原生家庭(心理学专家最不推荐跟)(2)

“田园女”只是一种“伪女权”,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在追求男女权利平等,而是在追求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当你让她们承担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时,她们又开始变得双标。

在相亲时就会遇到一种女性,她们对相亲对象诸多挑剔,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自己的条件也好不到哪去,然而她们会强词夺理地说,男性就应该女性有更好的条件。

在她们的思维中,她们怎么做都是对的,她们永远都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你和她谈男女平等,她和你说女权,说要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和地位;

当你和她说责任的时候,她们开始抛弃“女权”思维,用男性和女性相处时,男性让着女性就应该天经地义的说辞来逃避责任,总而言之,怎么样都要捞到一些好处。

对于她们来说,能逃避的责任与义务就会尽量逃避,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生活是她们最普遍的追求。

如何向心理咨询师讲述原生家庭(心理学专家最不推荐跟)(3)

家庭教育的缺失:“田园女”的出现的主要原因

不可置否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然而“田园女”对自己的爱远比常人高得多,因为她们永远都在为自己考虑,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好处与利益。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治疗时,都会让他们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这种方式称之为“溯源”。

不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个体成年直至死亡,这同样是“溯源”的原理,童年经历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的性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来说,“田园女”的出现存在于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女性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权利,要求减少性别歧视与剥削。

如何向心理咨询师讲述原生家庭(心理学专家最不推荐跟)(4)

受此思潮影响的“田园女”也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这同样也给了她们“趁热打铁”的机会。

另一方面来说,社会意识的转变不会让每个人都随着产生思维转变,尽管身处这个特殊时代中,也不是人人都是“田园女”,她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和原生家庭有着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觉得女孩富养,男孩穷养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就导致一些不够富裕的家庭,父母也会对女孩进行富养,然而这种富养已经脱离了自身实际现状。

那么在这种富养教育方式成长起来的家庭不够富裕的女孩,就更容易成为“田园女”,因为她们从小到大都衣食无忧,都在享受着作为女孩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往往也不会被要求履行一定的义务,所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她们成人以后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他人。

如何向心理咨询师讲述原生家庭(心理学专家最不推荐跟)(5)

因为从小便娇生惯养的她们,无法体谅与理解为什么要履行自己的义务,为什么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她们更多的时候享受的是身边人无条件的爱与纵容。

总而言之,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婚姻不仅仅要学会爱自己,也要学会爱别人,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好的婚姻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用心经营而来。

不劳而获的事物不一定是天上掉的馅饼,可能也是个陷阱。

作者 | 汤先生

编辑 | 汤先生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和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