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近13000字。

第一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摘: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者的时代。———埃德蒙·伯克

  1. 为何学习经济学

开卷之际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不妨让我们仔细刮拭一下。一些人学经济学是为了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另一些人认为他们应能更深地理解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报道的背后还藏着什么。

还有一些人则希望弄明白:何种政策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苹果播放器iPod转由 “中国制造” 意味着什么?

撞钟为谁

所有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理由当然都很好。然而,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一条最重要的理由应该是: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

作为一个选民,如果你不懂一点经济学,那么你的意见和建议就很有可能不得要领和令人费解。不学经济学,你就不能完全明白国际贸易、税收政策或者造成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的各种原因。

选择终身职业,也许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经济决策。你的前途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全国和各地的经济力量对你的工资的影响。此外,经济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你在购买房屋、支付子女教育以及为退休而储蓄等场合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诚然,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毋庸赘言,我们希望你能够发现,除了有用之外,经济学本身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领域。一届接一届的年轻学生们常常惊讶地发现:理解经济学原理,透过现象吞本质,竟然是如此地开心和刺激!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让我们从经济学的定义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已经扩大了很多。以下是本书讨论的主要方面:

·经济学研究金融市场行为,包括利率、汇率和股价。

·探究一些国家或人群富裕而另一些国家或人群却长期贫穷的根源,继而寻求各种提高穷国和穷人收入的解决办法,而前提条件则是不损害经济本身的成长。

·研究商业周期(也译 “经济周期”一一译者注), 即信贷、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上下波动, 探讨如何利用经济政策加以调节。

·考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全球化的经济影响,并着重分析若干关于自由贸易、开放边界等热点难题。

·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种政策才能达到既定的重大目标,如加快经济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公平地分配收入等。

这已经是一份很长的清单,不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它扩展好多倍。但是,如果将所有这些定义加以提炼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共同的主题:

【经济学 (economics) 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稀缺与效率

若思考一下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贯穿着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以及社会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望,才使得对经济学的关注永远不会消失。

不妨考虑一个不存在稀缺的社会。如果能无限制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如果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既然人们拥有了自己想要拥有的一切东西,当然也就不必再担心花光其目前有限的收入。而企业也不必为劳动成本和医疗保健问题犯愁;政府则不用再为税收、支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大伤脑筋,因为谁都已经不在乎这些问题了。此外,既然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人会去关心不同的人或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

在这个丰裕而理想的伊甸园里, 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 仿佛沙漠中的沙子和海滩边的海水。所有的价格也都因此变成了 “零",市场也因此而变得可有可无。如果是,则经济学当然也就不再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然而,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经济品(economic goods) 的稀缺的世界。稀缺 (scarcity)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 物品总是有限的。实事求是地观察家都不会否认,尽管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快速增长,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欲望。如果将所有的需要加总起来的话,你立刻就会发现,现有的物品和劳务甚至根本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国民产出须扩大很多很多倍,才有可能使得普通的美国人都能达到医生或联赛棒球手那样高的生活水准。更何况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在那里,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还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鉴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效率这个关键性的概念。效率 (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相反,如若一个经济中充斥着恶性竞争、严重污染或政府腐败,它当然只能生产出少于 “无上述问题” 时该经济原本可以生产的物品,或者还会生产出一大堆不对路的物品。 这些都会使消费者的境遇比本该出现的情况更差。 这些问题都是资源未能有效配置的后果。

【经济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要求在给定技术和稀缺资源的条件下,生产最优质量和最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经济学的精髓之一在于承认稀缺性是一种现实存在,并探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其资源。这一点,可以说是经济学伟大而独特的贡献。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亚当·斯密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的创始人,今天,经济学的这一分支主要是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 企业、 家庭的行为。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 (1776年)中考查了物品价格的形成,以及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如何确定等问题,并揭示了市场机制的长处和弊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斯密指明了市场的效率特征,并解释了个人的自利行为通过竞争市场如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今天拓展了的微观经济学的领地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界定,它已经讨论到垄断和国际贸易的作用,还有金融和其他许多谊要的命题。

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它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 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发表革命性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前,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还根本不存在。当时,英美经济尚未走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超过四分之一的 美国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的新理论展现了一个探讨庥通胀和利失业交替攀升的商业周期的根源的分析范式。如今,宏观经济学已经拓展到很多领域,如总投资与消费的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有,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等问题。 尽管宏观经济学已经进步并远远超越了凯恩斯当初的创见,但凯恩斯提出的一系列命题仍然不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经济学的逻辑

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复杂集合,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等。 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复杂的活动。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之所在。那么,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完成他们的任务的呢?

经济学家运用科学方法(scientific approach) 来理解 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和历史记录。对于预算赤字的影响或通货膨胀的原因等复杂现象来说,历史可以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

经济学家经常依赖于分析和理论。 理论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进行一般化的抽象, 比如讨论国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的好处、税收与配额的弊端等。

此外,经济学家们创建了一门被称为经济计量学 (econometrics) 的专业分析技术,即将统计学工具应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家可以从堆积如山的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简单明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

不妨提诮初出茅庐的经济学人注意一下:必须警惕经济推理中各种常见的思维谬误。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下是经济推理中一些常见的谬误:

·前因后果谬误(post hoc fallacy,也译“后此谬误”一 译者注)。第一个错误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下了这里所说的前因后果谬误。一个实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或之中,会出现或伴随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 他们便得出结论说,治疗大箫条的良方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这种对策建议会导致一系列以增加工资和提高价格为目的的非效率(也可以 “无效率” “或“低效率”一译者注)的立法和规定。 然而这些举措真的能够推动经济复苏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尽管它们可能会有利于复苏早日起步, 但事实情况却是,只有在政府为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扩大军事开支从而导致总支出迅速回升的时候,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复苏。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第二个陷阱是在考虑某一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如,我们或许想知道提高税率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税收收入。一些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诱人的观点,即我们既可以将财政蛋糕分而食之,而同时又可以拥有它。他们争辩说,降低税率会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减少预算赤字。他们指出, 1964年肯尼迪·约翰逊的“减税”大大降低了税率之后,1965年政府收入马上就有所上升。据此,他们认为降低税率便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

这一推理有什么错呢?本论断的前提应该是:其他条件不变——这一点特别重要;而它却忽视了1964~196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由于人们的收入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因此,尽管税率降低了,政府收入却依然有所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1964年没有降低税率, 则1965年政府的收入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可见,这一分析在推断中没有坚持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原则。

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合成谬误 (fallacy of composition)。有时我们会假定,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 对总体来说也一定正确。然而,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总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

如果你真的忽略了合成谬误的原理, 那么你就会对以下这些正确的命题吃惊不已:(1)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破记录的话,则他(以及所有)的农场收入却(都)会下降。(2)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堍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3)如果对某一产品(比如鞋类或钢铁)征收高额关税,则该行业的生产者(由于得到保护而)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垃况都会变坏。

这些例子没有任何诡异或神奇之处,它们不过是整个体系中的个体互动的结果。 个体相互作用时,整体行为往往与个体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

导言中我们姑且简略地提及这些谬误。以后,当引入了经济学工具之后,我们还将重新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使你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时会使你付出昂贵的代价。当你学完这本书之后,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上述那些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却是完全正确的。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在考虑经济问题时,我们必须区分事实本身和它是否公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实证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社会的事实,而规范经济学则涉及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 (positive economics) 回答如下的问题:为什么医生比门房赚的钱要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工资?高利率能否使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降低?尽管这些问题可能很难回答,但只要利用分析和经验例证就可以 找到答案。因此将这类问题归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规范经济学 (normative economics) 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应该提高失业率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迅速上升吗?美国是否应该进一步用谈判协议的办法去降低进口关税?美国的收入分配是否已经变得更加不 公平?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尽管经济学也可以关注 (inform) 这些争议,办法是考查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 这类问题还是只能依靠政治辩论和投票决策去解决。】

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

从 20 世纪以来,经济学已经从一粒小橡树果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繁茂的橡树。在它的各个分支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好处,降低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建议,退休基金的投资方式,甚至为防止全球变暖而拍卖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提案等。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在努力地收集经验数据,以增进我们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

你或许会问,经济学家进行权衡、分析和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绝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较高的收入水平所意味的是可口的食品、温暖的房屋、热水,还有安全的饮用水以及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

较高的收入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它可以使政府更多地开办学校,从而使年轻人更多地学习文化,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随若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还可以提供财力支持科研,确定适应本国气候和土壤的农业技术,或研制出针对当地疾病的疫苗。经济增长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和音乐等艺术事业,也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和亲自演奏。经济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于差万别,尽管如此,免受饥饿、疾病和自然灾难之苦,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然而,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热情是不能解决饥饿和治愈疾病的。一个自由和有效的市场并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决定经济进程的最佳路径, 或实现社会产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静的头脑。它可以客观地评估各种手段的成本 和收益,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而不受各种一厢情愿的空想的干扰。有时,经济进程还要求一些过时的工厂倒闭;有时,情况先是恶化,尔后才会好转,正如某些中央计划体制的国家采用市场原则后所经历的那样。医疗保健领域的选择更难权衡,因为有限的资源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死存亡。

你也许听说过一句口号,叫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那些政府已经逐渐明白,还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仅靠这一理想化原则长期地运转下去。为了维持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必须建立机制,让人们有工作和储蓄的动力。

社会应当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时期的支持,但如果(失业等)社会保险狻盖面过大或时间过长的话,则人们就会依赖政府。他们会逐渐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责。这当然会使人类的进取之剑日益锈钝。正是由于政府项目追求崇高目标,才意味着严格审查和效率管理势必不可缺忽。

社会必须致力于兼顾无情的 “市场规则” 与慷慨的“国家福利”。只有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经济科学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为一个富有效率、繁荣和公正的社会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1. 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的经济体,或者只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事实上,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今天与在人类文明之初都同样重要和关键。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仔细地观察这三个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今天,我们应当生产比萨饼还是衬衫?生产少显的优质衬衫还是生产大摄的普通衬衫?我们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如比萨饼),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如生产比萨饼的机器),从而让明天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 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谁来种田,谁来教书?用石油发电,还是用煤炭发电,或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是由人还是由机器人来操作?

为谁生产?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吗?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成为一个富人很少而穷人很多的社会?教师、运动员、汽车工人 和风险投资家,谁应当得到高收入?社会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消费,还是严酷地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呢?不同的社会选取和借助各种不同的 经济体制进行组织, 而经济学则研究这些可供社会采用的配置稀缺资源的制度和机制。

通常我们区分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 一个极端是, 政府制定大部分经济政策, 处于统治集团最高层的那些人逐层向下发布经济指令。另一个极端是, 决策由市场来做出, 个人或企业通过货币支付自愿地交换物品和劳务。让我们简要地考查一下经济组织的这两种 形式。

在美国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多数经济问题都是由 市场来解决的。因此,它们的经济制度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 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这些收入包括来自劳动的工资收入和来自财产所有权的财产收入。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

与市场经济不同,指令经济(command economy)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指令经济中,如20世纪大部分时期前苏联所采取的经济制度,政府不仅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而且拥有并指导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经营,并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指挥他们如何工作。此外,政府还决定籵会产出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如何分布。简言之,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解答基本的经济问题。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之一。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 (mixed economy)。

经济生活既可以经由官僚体系集中指令去组织,也可以交由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市场机制去组织。今天,美国和其他高收入经济体的大多数决策都是经由市场机制而形成的。不过政府在监督市场运行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制定法律来监管经济生活,提供教育和治安等服务,并管制污染等。当今绝大多数社会都采用混合经济制度。

  1.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

每个经济体的资源存址都是有限的一无论是劳动、技术知识、工厂和工具,还是土地和能源。在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进行生产时,该经济体实际上是在决定如何配牲资源,以生产千百万种商品和劳务。多少土地应该用于种植小麦,或用于建筑房屋?多少工厂应该用于生 产计算机?多少工厂制作比萨饼?多少儿童按职业运动员培养?多少儿童按职业经济学家培养?抑或,按计算机软件人员培养?

相对于需要来讲,物品总是稀缺的,面对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决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它必须在物品的各种有可能的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生产什么),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之间进行选择(如何生产),最后还必须决定谁消费这些物品(为谁生产)。

投入和产出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每个社会必须就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做出选择。投入 (inputs) 指的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一个经济体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产出 (outputs) 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它们可以用于消费或用于进一步生产。我们来看看一块比萨饼的“生产飞我们说,鸡蛋、面粉、热能、比萨饼烤炉和厨师的熟练劳动等是投入,而可口的比萨饼则是产出。在教育中,老师的时间、教室和实验室、课本等是投入,而有知识、能干、高收入的公民则是产出。

投入的另一个名称叫生产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它们可以被划分成三大基本范畴:土地、劳动和资本。

· 土地或更为流行的说法,自然资源,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礼物。它包括:农业、住房、工厂和道路等所使用的土地;给汽车加油或给房间供暖的能源,还有诸如铜、铁矿石和沙等非能源资源。在今天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我们必须拓宽自然资源的范畴, 将环境资源,诸如清新的空气和适合饮用的水,也视为一种自然资源。

· 劳动指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在汽车制造厂上班, 在土地上耕作, 在学校里教学或制 作比萨饼等)。在各种技术水平上,千百万种工作 和任务都是由劳动完成的。对于一个发达的工业化 国家来说,劳动曾一直是最熟悉和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

· 资本是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的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资本品包括机器、 道路、计算机、铁锤、卡车、钢铁厂、汽车、洗衣机和建筑物等。在后文我们还将看到,专业化的资本品积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需要用 “投入” 和 “产出 “ 这两个术语来表述以上三大基本经济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这样说,一个社会必须决定:

(1)产出什么、产出多少;(2)如何产出,即用何种技术和要素进行投入,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产出;(3)为谁生产,即如何分配这些产出。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不能拥有世间一切物品。通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可以选择巧克力,也可以选择香草冰激凌,但是不能两者统统都要。”同理,一个国家也无法没有限制地得到它所想要的一切物品,因为这要受到资源和可供利用的技术的制约。

在有限的机会中进行选择,其迫切性在战争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讨论 2003年美国是否应当对伊拉克开战时,人们想要弄清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官方说它只需要 500 亿美元,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它可能要花费2万亿美元之多!更甚者,代价还并不仅仅是货币,货币数字后面意味着所要购买的各种其他资源。而随着伊拉克战争开销的攀升,人们自然进一步想知道,为什么要向巴格达城而不是纽约市派驻更多的警力?或者,为什么要在中东而不是在美国的中西部对电力系统进行维修?众所周知,正如上文引用过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所说的话那样,军事上占用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

为了使讨论生动起见,我们不妨考查一个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经济品的经济体。 大炮代表的是军费开支,而黄油则代表民用开支。现在假定我们的经济体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民用物品,即黄油的生产上。于是,每年所能生产的黄油便会有一个最大的数址。黄油的最大数量取决于该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效率。现假设,利用现有的技术及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效率。现假设,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每年能够生产出来的黄油的最大数址为500 万磅。

从另一极端讨论,假设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同样,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该经济体只能生产出有限数量的大炮。在本例中,我们假设,如果不生产任何黄油的话,该经济体每年能够生产15 000门某种类型的大炮。

全生产大炮和全生产黄油显然是两个极端的选择。

常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回读经济学第一章)(1)

表1-1 稀缺资源的约束意味着需要在大炮与黄油之间进行权衡稀缺的投入和技术限制了大炮与黄油的生产。当我们从A移到 B·…·最后移到F时,我们就将劳动、机器和土地由大炮行业转到黄油行业,从而增加了黄油的生产。

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其他组合的可能性。只要愿意放弃一些黄油,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多大炮;相反,若愿意放弃一些大炮,则可以得到更多的黄油。

表 1-1 给出了大炮和黄油的一系列的可能性组合。组合F是一个极端,表示只生产黄油而不生产大炮 ;组合A 是另一个极端,即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在它们之间的组合E、D、C和B,则表明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大炮,该经济体必须相应放弃更多的黄油。

你或许会问,一个国家如何将黄油转换为大炮?黄油转换成大炮,并非指这两种实物的直接挪动,而是要经由将生产它们的经济资源从一种用途转换成另一种用途的渠道和手段。

我们可以用图 1-1 形象地描述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图中横坐标表示黄油,纵坐标表示大炮(如果你不熟悉图形,或者对于如何将图表变成图形感到不甚了了,请参阅本章附录)。根据表 1-1 中的数据,在图 1-1 的横轴上向右猛取5个单位的黄油,在纵轴上向上取0个单位的大炮,便可得到F点;同理,向右取4单位黄油,向上扯取5单位大炮, 就可以得到E点 ;最后,向右扯取 0 单位黄油,向上址取 15 单位大炮,可得 A 点。

如果用所有的代表黄油与大炮的不同的产址组合的新点填满上述几点之间的空隙,则我们就能得到如图 1-2 所示的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简称PPF的连续平滑的曲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有效率地得到的最大产量。】

常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回读经济学第一章)(2)

图1-2 一条平滑的曲线把代表生产可能性数值的各点连接起来这一边界表示可供选择的清单,沿养这条边界,社会可以选择用大炮去替代黄油。它假设技术状况和投入数址是既定的。边界之外的点(如I点)是不可行的,或者是达不到的。而边界内的任何一点(如U 点)表明经济尚未达到有效率的生产,如商业周期中失业率较高时的情形。

常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回读经济学第一章)(3)

图1-3 经济增长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a)尚未发展的国家很贫穷。它必须将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食品,而只能享用很少的奢侈品。

(b)投入品的增加和技术变革使PPF向外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一国从A移动到B,与增加的奢侈品消费相比,食品消费增加较少。如果愿意的话,它也可以同时增加两种物品的消费。

生产可能甡边界在社会选择中的应用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供一个经济体进行选择的菜单。图1-2描绘的是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同样适用于对任何其他物品的选择。由此,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如高速公路)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如住房)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社会决定今天消费的东西越多,则用于生产未来消费物品的资本品的产量就越少。

图1-3到图1-5给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些重要应用。图1-3表明经济增长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影响。增加投入,或改进生产技术,能使国家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其结果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该图还表明,一个贫穷的国家必须将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食品,而富裕的国家随若其生产潜能的增长,则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奢侈品。

常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回读经济学第一章)(4)

图1-4表明了必须在私人品(按价格购买)和公共品(用税收支付)之间进行选择。贫穷的国家仅仅能承担很少的公共品,如公众健康和基础教育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产出份额将被用于生产公共品和提高环境质量。

图1-5表明,一个经济如何在(a)当前消费品和 (b)投资或资本品(机器、厂房等)之间进行选择。通过牺牲当前消费和生产更多的资本品,一国的经济能够更快速地增长,从而使未来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两种物品(消费品和资本品)。

不要做时间的傻瓜

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写道:”时间是你人生的硬币,是惟一一枚你自己拥有的、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花费的硬币。当心,切勿让其他人替代你去利用这枚硬币。”这足以强调:人们最常面对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这项选择。例如,作为一名学生,你可能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准备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和历史的考试。如果你仅仅复习历史,那么,你会在历史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在经济学考试中取得低分,反之亦然。把两门考试的分数看做你学习的“产出“,在时间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画出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又如,如果两种商品是 “分数”和“娱乐”,你又如何画出这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呢?你自己处于这条边界的何处?你的那些懒惰的朋友们又在何处呢?

机会成本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作《未选择的路》中揭示 了经济学的一个最深层的概念: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当你决定是否学经济学,是否买汽车,或是否上大学时,你需要放弃一些事情——存在着若干 可以被放弃的机会。这类有待被放弃的非最优的事情或东西,体现着你进行该项决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概念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加以说明。 不妨看图1-2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该图反映了大炮与黄油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假设,该国决定将大炮购买献从9 000门增加到12 000门,即从边界上的D点移动到 C点,则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为多少呢?你可以用美元来计算它。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需要穿透货币的面纱,而直接考查各种选择的实际影响。说到底,从D 到C的机会成本,是为生产较多大炮而必须放弃的黄油。在本例中,增加3 000门大炮的机会成本是100万磅黄油。

举个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在国立黄石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声称,由于黄石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经济学家却回答说,用货币收入来衡扯成本未免太狭隘了。试问,伴随金矿开采而来的噪音、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 是否真的不会影响黄石公园独特而宝贵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成本可能很小,但是, 考虑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效率

经济学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以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市场结构、经营动机和税收体制中的效率。注意,效率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总体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的效率,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很容易地演示出来。效率意味着该经济处在边界 ”上” 而非边界 ”内”。

【当一个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时, 即当选择点处在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就说此时是有效率的生产(productive efficiency)。】

让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效率的生产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我们从图1-2中的D点所示的位置开始分析。假设市场需要增加 100 万磅黄油,如果我们不考虑 PPF 所示的约束,我们也许就会认为在不减少大炮产掀的情 况下,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黄油,比如,通过移动到I点,即 D 点的正右方。但是,I点处于边界之外的“不可能”区域。从D点出发, 在不放弃一些大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多的黄油。 因此,D 点是有效率的生产点,而I点则是不可能达到的点。

运用 PPF, 我们能够说明生产效率的一种更深刻的意义:位于PPF之上,意味着生产更多数扯的某种物品 必然要求放弃一定数批的其他物品。当我们生产更多的大炮时,我们就用大炮替代了黄油。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法则,生产可能性边界则表示社会为人们提供的各种选择。

商业周期和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浪费总是有很多理由,让经济遭受资源无效率利用之苦。 当经济中还存在若未利用的资源时,该经济体决不可能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而只能是处于其边界之内的某个位置。在图1-2中,U点代表 PPF之内的某一点;在 U 点,社会仅仅生产了2单位的黄油和6单位的大炮,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而若将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则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于是整个经济可以从U点移至D点,从而生产出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并提高该经济体的效率。我们能够在保持大炮产址的同时,得到更多的黄油。

历史上,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1929-1933 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总产出几乎下降了25%。经济体并未遭受由于技术性遗忘(technological forgetting) 而产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而是因为各种不利因素压低了总支出的水平,从而使经济下移到其 PPF之内。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费支出扩大了需求,因此产出迅速增加,经济被拉回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最近的增长放缓发生在 2007-2008 年, 其间美国国内的住房和信用市场等问题癹延到整个国民经济。美国的基本生产力这些年来并没有下降。 然而, 被削减的总支出在那个时期曾将经济暂时地推到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当市场无法真实反映事物的稀缺性时,例如环境恶化,另一种非效率就会发生。假设一个未被管制的企业决定往一条河排放化学物质, 导致鱼类死亡, 并破坏了人们的娱乐机会。这家企业这样做并非由于它有邪恶的意图,而是由于该排放物的市场价格并没有真实反映其 社会偏好(social priority)——在无管制条件下,污染的价格为零,而不是本应用死去的鱼和丧失的娱乐机会所衡量的机会成本。

环境恶化也会使经济处于生产可能性以内。这种情况可以由图1-4(b) 来说明。由于企业没有面临正确的价格,经济从B点移到了C点。私人品增加了,但公共品(例如洁净空气和水)却减少了。有效率的环境管制可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东北方向移动,直至回归虚线所示的有效率边界。

在结束本章之前,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开篇时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对此,最好的回答也许是凯恩斯提供的一个最有名的论断。他在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最后几行曾这样写道: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比常人所了解的更有分量。的确, 统治世界的人可以说非他们莫属。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我确信, 同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相比, 既得利益的作用是被夸大了的。 诚然,这绝非是指眼前,而是指经历了一段岁月之后。因为,在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25岁或30岁以后还能继续为新理论思潮所裹挟的人往往为数不多。因而,文官、政治家乃至鼓动家们用以左右时事的高论不大可能是最新的。尽管如此,思想,而不是利益,或迟或早终归是危险的,无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放纵邪恶。

旨在理解怎样才能将经济学强有力的思想用于人类社会核心问题的分析,这就是我们学习经济学最根本的理由。

小结:

下一章,萨缪尔森将对现代混合经济展开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整理文稿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稿,请您点赞,关注,转发,让更多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们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