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里茶叔叔怎么拍摄录音的?可以讲究也可以不讲究!

关键字:吉他、拾音器、音箱、加振、麦克风、手机转换盒、手机、电脑声卡

其实我录音是很不讲究的那种(我认识很多录音很讲究的乐手,和他们要聊录音设备的时候我都很丢脸,也因为我弹琴唱歌都不讲究了录音那么讲究干嘛),但是我又买过很多录音设备(真的很奇怪,我认真判断应该是我太有钱又太傻的关系),我就来说说我有哪些录音的排列组合哦:

  1. 一把吉他,一只手机(小米5,我只有这手机,以下说到手机,都是它)。这个是最简单的外录,录的画质和声音都不咋地,摄像头是小米5的前置摄像头(虽然不咋地但我觉得已经够了反正我靠颜值补),声音是真的不太妙,有时候朋友要买吉他,我就用手机录了一段给他,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听起来这个吉他发出来的声音像是打电话听到的(哈哈哈对啊本来就是电话嘛)。这个方案唯一的好处就是:超级简单。
  2. 还是一只手机外录,但是吉他接了音箱,人声对着话筒也接入音箱。这个马上就好很多,因为音箱是自带效果的(需要推荐就喊我),发出来的声音马上就被润饰的很好,在手机收音的同时,咱的耳朵听到的也一样的好,所谓的所听即所得(这时不用戴耳机)
  3. 上述外录方案的省略版,就是人声不用话筒,但是吉他接入音箱。我也常常这样,有时候是懒得拿话筒,有时候是“边教学边演出”我希望讲话的时候不要有混响(这样会太有磁性,我觉得很装叉很恶心)
  4. 上述方案改成内录。这个就讲究了,需要音箱(带输出孔)连一条线接上手机转换盒(很便宜)然后连上手机,转换盒有三个孔,除了刚刚说到的一进一出外,还有一个孔可以接耳机(这时候的耳机就非常重要,因为拔掉耳机就听不到自己弹唱的效果了,有可能弹或唱太大声/太小声/没有声),内录被认为是“更认真”的一种录音方法(但也不尽然,因为外录也可以很认真),但是它会过度强调了各个细节,手指磨蹭琴弦的声音、喉咙吞口水的声音... 什么的,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自己喉咙吞口水声音还蛮自信的,就可以用这个方案。
  5. 上述方案的内录,但是把音箱换成一个弹唱DI。为什么说弹唱DI呢?因为如果只是吉他DI,那你内录的声音就只有吉他没有人声了,我这儿也有推荐一款很棒的,需要再叫我。
  6. 上述方案的内录,只是收音设备改为电脑。那这个时候要把“手机转换盒”改为“电脑声卡”,这个也没什么大的讲究,电脑声卡也就那些款,而且没什么折扣所以俺就懒的卖了,自己天猫买。
  7. 电容话筒链接DI和手机转换盒。这个是我最近迷上的一个方法,我都不知道该称它是内录还是外录了(因为录吉他的部分算是外录,但是连到手机或电脑的那段,又是内录,唉不好意思我说我不专业嘛),它也挺简单搞定,需要DI的目的是,可以细微的调整音量/EQ/混响效果/...等,另外也因为电容话筒需要一个48v的幻想电源供电。它的好处是更加细腻了,不会有纯内录那么“电味儿”而是比较“原始”,同样也是适合我这种对手指磨蹭音和喉咙吞口水音很有自信觉得很好听的大叔!
  8. 多画面拍摄录音。这个最痛苦了,我想努力以后都用这个方法拍视频,因为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我的手指(我自作多情一厢情愿觉得大概有人需要看到清楚的手指),麻烦的是拍摄完之后,要把这些文件拿去电脑里用软件剪辑多画面拼起来。
  9. 装一个加振拾音器。这是一个新的范畴,很妙的几百块带来一个新天新地,可以两用(接音箱/不接音箱)玩各种效果,这个找时间说(其实是我还在玩)

里茶叔叔吉他教学入门第四课(里茶叔叔自学吉他关键字30集)(1)

这里我会拍摄一个视频《里茶叔叔自学吉他关键字,第29集》,做一些示范我这几种设备的配置,也把它们的效果都放在一起让大家戴着耳机听听看有什么区别(其实我好担心大费周章之后其实大家包括我自己听着根本没区别,我常常做这种瞎忙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