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对亲友的祝寿活动中,“寿桃”是常被采用的礼品或食品。“寿桃”既可选用成熟的桃子果实,也可用面粉或米粉做成如同成熟桃果形色的代用品。
桃子果实何以被为祝寿之用?这是因为它们(主要是蟠桃、水蜜桃)的形色美观、滋味甘甜、意涵嘉瑞。再者,还缘于中国古代若干神活故事,其中,如宋代《太平御览》引汉代东方朔《神异经》:“......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所以,后来衍生的“蟠桃宴”,多用于祝寿。
明代戏曲作家、进士谢谠(1512-?),就曾写有“轻风送十里荷香,舞鹤乱半帘松影,满门齐赴蟠桃宴,人人共祝长生”(《四喜记·椿庭庆寿》)。因此,桃子果实有“仙桃”“寿星桃”美称。此外,它还有美人桃、人面桃、鸳鸯桃等别名。
主要起源于中华大地的桃,其名称之由来,据明代《本草纲目》载述:“桃性早花,易值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一曰兆,言其多也。”桃树、桃花、桃果,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早在两千年前的《诗经》里,已多处有咏桃诗句,其中《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中的“蕡”字读音fén,含义“硕大”;“蓁”字读音zhēn,含义茂盛。《周南·桃夭》三次用“桃之夭夭”,借描述桃花形色美观、桃果硕大味甘以及桃叶青翠茂盛,比喻美丽可爱的出嫁姑娘。
无巧不成书的是,“逃”和“桃”同音,后来有人把“桃之夭夭”诙谐地衍生了“逃之夭夭”,用之形容溜走,逃逸得无影无踪。此外,桃园、桃花源、桃花运、桃李等词,也被赋予不同的意涵。
中国古人把野生桃树进行移植栽培的历史,据学者考证,约有四千年了,汉代时,中国桃种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古波斯(Persia,今伊朗),之后,中国桃种又从波斯陆续被引种到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继而又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以致于后来拉丁文把桃树与桃果称为Pesica,误以为这种果树原产于波斯,导致后来桃的英文名称由此衍生为Peach,至今仍沿用。实际上,中华大地才是桃的故乡。
中国古人食用桃子,逐渐体验到它对人体有补益、生津、润肠、活血、消积等功效,可用于体虚、贫血、闭经及便秘等辅助食疗。桃仁有较突出的活血化瘀功效,还有止咳、杀虫作用,历代中医用桃仁参与配伍组成的中药方剂繁多,有的径直标明桃仁之名,如桃仁汤、桃仁煎、桃仁散、仁芍药汤、桃仁红花汤、桃仁承气汤等,分别用于治疗瘀血停滞、闭经、产后腹痛、损伤血瘀、便秘等。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桃树为蔷薇科小乔木,中国许多地方品种多样,成分不完全一致,总体而言,桃子果实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维生素(A、B1、B2、C、K)、矿物质(钙、磷、铁、钾、钠等)、纤雄素、果胶等。其中,钾相对较多,钠较少,故适于水肿患者食用。其果胶有助于防治便秘。常适量食用桃子,对人体有补益和美容作用。
桃仁主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其煎剂及提取物有抗炎、抑制血液凝结、抑制咳嗽中枢、扩张血管、杀虫等功效。鲜桃仁所含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被吃进胃里后,会被胃液水解生成有剧毒的氯氰酸,人体中毒后的症状,分别有流涎、头晕、头痛、腹痛、腹泻、脉搏变细弱、心悸、呼吸紊乱,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致死。供药用的桃仁,经过加工措施,毒性虽大为降低,但服用仍不可过量,孕妇则禁忌服用。
桃仁
桃子虽对人体有补益,但食用应适量,胃肠功能紊乱者,暂不食桃子。婴儿最好不给食桃子,避免因桃子中的多量大分子物质引起不消化。桃子糖分较多,糖尿病患者慎食桃;孕妇不宜多食桃,因有些人可能会升高血糖。
中医学认为,桃子性温,身体有热时(诸如舌质红、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最好少食或暂不食桃。此外,不食未成熟的桃子,民间还有桃子忌与鳖同食的说法。
来源:《民以食为天》
编辑:四叶参
图源:网络
傅维康
傅维康
教授、主任医师、著名医史学家
1930年生于长汀,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医师、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馆长兼医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国针灸史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医药文化随笔》。前二书由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法、日、越、印尼、西班牙文出版。主编出版有《中国医学史》、《针灸推拿史》、《中药学史》等。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价为“二十世纪将中国医学史介绍到世界的突出贡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