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记载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关于精卫的记载是这样的:长着茂密柘树的鸠发山中,有一种形体像乌鸦,头上有花斑,白嘴巴,红爪子的鸟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就是名字的读音。

精卫填海是属于哪种故事(精卫填东海是为了报私仇)(1)

精卫名叫女娃,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她因到东海游玩时,不小心被淹死了。她死了以后不甘心,于是就变成了精卫鸟,一天又一天地叼石头,想把淹死自己的海给填平。大海怎么能被石头填平,所以精卫最后也没能成功。

精卫填海书面上的解释,是指立志必报深仇大恨。

她为什么填补大海?报复吗?那就算填平了大海,她也回不来了。希望别的人不再重蹈她的悲剧吗?为一只鸟而填海有必要么?

愚公移山感动了天帝,命神人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然而四海相连能填满吗?一系列的疑问丛生。甚至有不少人呼吁将这个故事移出课本,以免误导孩子:自己犯了错,却将责任推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

精卫填海是属于哪种故事(精卫填东海是为了报私仇)(2)

《山海经》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认为《山海经》是古代的巫书,当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也不必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衡量。

那么精卫填海,今天还有意义吗?

不妨让陶渊明来作答。他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其诗重要的主题,有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为: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填海是属于哪种故事(精卫填东海是为了报私仇)(3)

《山海经》

这首诗赞叹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泳,溺水而亡,就与东海结了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在陶渊明看来,精卫不过为一小鸟,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是神鸟会永远活下去,也将永远被困于这场悲剧中。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精卫填海是属于哪种故事(精卫填东海是为了报私仇)(4)

陶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加以赞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尽管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的复仇愿望未能如愿以偿。然而夸父追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令人赞叹。

如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

精卫填海是属于哪种故事(精卫填东海是为了报私仇)(5)

山西平顺阱底村人,以愚公移山精神,修出的"挂壁公路”。

所以这种精神作为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加以赞扬,应该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