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依然不涉及剧情,依然是我自己的观演感受。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1)

8月6号,德云社主演的龙马社版话剧《窝头会馆》演了第四场。

好看。

也许这才是彩排时达到的正常水准,因为达到了这样的水准,所以才敢跟观众见面。

喜欢话剧的朋友可以放心买票了,不会失望的,这一版《窝头会馆》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个戏剧团体呈现的舞台效果。

第四场,演员们的台词和动作做了轻微的调整,表演状态更加松弛,情绪也更放得开。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2)

第一场的最佳是于谦。

于谦演得好,场上那么些演员各有各的僵硬紧张,只有于谦活色生香(我知道这个词有点怪)。

他演得太夺目了,简直是个老妖怪!

第一场戏要是没了谦哥,好看程度起码少一半。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3)

第二场的最佳是张九龄。

苑江淼这个角色不好演,家和国、爱和恨、希望和失望把他往相反的方向最大程度的撕扯。

能演出这种撕扯,才能形成情绪张力。

第二幕九龄和老郭的对手戏,九龄的情绪爆发,我看得心潮澎湃,眼泪盈眶。

对首演的戏和第一次演话剧的年轻演员来说,能演成这样,值得肯定。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4)

第三场的最佳是杨九郎。

第三幕的重点戏份,一半在苑国钟苑江淼,一半在肖鹏达。

肖鹏达是苑江淼的对照,两个年轻人各有各的痛苦,也各有各的撕扯。

杨九郎把肖鹏达内心的撕扯演得极好,身体是癫狂的激进的,表情却是害怕的恐慌的。

一样是希望周子萍跟自己走,前一句是看似祈求实则恶霸,后一句是看似恶霸实则祈求。

杨九郎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了人生的大悲欢,这种阅历,让他能够理解人物的绝望和痛苦。

进入人物、成为人物,他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展现,把肖鹏达活生生地摆在你面前。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5)

第四场的最佳,终于可以说老郭了。

老郭演戏不讨巧,演员讲究“相不游街”,可就老郭这张脸,他何止是游街?

他说了这么多年相声,观众很难忘记他是郭德纲,把他看成另外一个人。

只能说,老郭的相声深入人心。

就像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为译制片《红与黑》中的于连配音后,没有再做过影视配音的工作,也是因为观众对他的声音太过熟悉,只要于连一说话,观众想的就是赵忠祥,没法入戏。

这四场,老郭上场,观众就笑,就鼓掌。

很明显,观众是忍耐了一下的,但是,没忍住,忍不住。

哈哈哈哈,郭德纲哎!——观众就这想法。

好在,老郭明显对此有足够的准备,观众可以出戏,他不能。

老郭继续演戏,观众很快也调整了过来。

前三场,要说毛病,其实挑不出毛病。

可要说动人,我又分不清我是被老郭演的苑国钟感动了,还是被这个剧情感动了。

到了第四场,我可以放心地说,老郭就是演得好!

看戏看的就是情绪,那些隐藏在故事情节里,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流动的情绪,演员释放,观众接收。

演员情绪到了,观众才看得爽,才过瘾,才觉得值票钱。

这一场的老郭,情绪比前三场都饱满。

我坐在第14排,离得这么远,却看清了老郭因激动而涨红了的脸。

散场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

前两场坐第9排,我都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为什么坐第14排我却觉得自己看清了?

到底我是真的看清了,还是因为我接收到了老郭的情绪,所以脑补出了老郭的表情?

不管怎么说,老郭这一场,演得就是好。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6)

栾云平和曹鹤阳这两位挺厉害的,从第一场开始就稳。

目前的四场,这两位一直稳定,演技一直在线,基本上搭一眼,心里想一下“这是小四”“这是栾云平”就过去了,不会再想演员是谁,只有人物活生生地在台上活着、动着。

还有一场,北京就要结束了,下一地是天津,再往后,会有南方的一些城市。

对《窝头会馆》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个戏的背景。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7)

《窝头会馆》里人物的语言风格跟着人物的身份走,出身低的角色说台词不是字正腔圆清晰入耳,而是那种慵懒的、发粘的腔调。

并且,台词有很多老北京的方言土语,如果不懂就很难听得清,获取不到信息,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

郭德纲高清写真大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四场repo)(8)

我看第一场的时候,不懂为什么翠兰子脱臼,于谦扮演的古月宗只是在楼上逗蛐蛐,王九龙扮演的翠兰子的姑爷会那么恼怒。

后来看了《窝头会馆》的纪念册,才明白古月宗不是在逗蛐蛐,而是在嘲弄翠兰子。

一把年纪的老头儿嘲弄翠兰子因脱臼疼得叫唤是FA情,翠兰子的姑爷能乐意就怪了。

《窝头会馆》是部好戏,德云社挚挚诚诚地演,我认认真真地看。

看完前两场,我疑惑侯震演的厨子端灶上的锅,为什么一点都看不出烫手。

家里老人告诉我,以前的人干粗活多,手上茧子厚,对冷热不敏感,尤其是厨子,更是长年累月练就的功夫,不怕烫。

赵树理的短篇《手》就描写了这样的人,因为干活狠,所以茧子厚,手硬得可以当耙子使。

这也是戏剧的魅力吧,带领观众体验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人生,看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我们现在的难以理解,却是当初的寻常不过。

这篇就写到这儿吧,今天中午,我继续天桥午场,晚上继续《窝头会馆》。

明天没有文,明天我返程。

大家有什么想问的,评论区留言,等我安顿好,看是直播还是写文,找个合适的方式和大家好好聊聊。

总之一句话,《窝头会馆》好看,德云社没愧对我的票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