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方绅士”与“东方君子”的不同,其根本所在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差异;绅士风度在东方的传播与实践,是基于国际化,地域化,社会化沟通的需求,基于对西方文化,礼仪的尊重;而君子之道的主张,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两种文化,承载于“人”,实践于“我”,表现于“事与物”,“场合与身份”,均需要内外兼修,择善而从,扬长避短,方能相得益彰!

绅士及绅士风度

作为一个舶来词,英文的 gentleman是指英国绅士,他们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蹬锃亮的皮鞋。在中世纪英国,“gentry”(绅士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如爵士等职位。此阶层的男性成人当时称为“gentleman”(绅士)

爱德华▪伯曼在《像绅士一样生活》中介绍了绅士文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颁布了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首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绅士被解释为:“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工作的人”这一时期地位高的绅士需要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亨利八世时期,绅士用来指称上层人士和贵族。到了16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另一方面,有关绅士不应该工作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

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这与今天的绅士定义有些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为人所传颂,并且引领更多学者去探索,一方面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强盛至极: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殖民主义兴起,而新兴的绅士阶层在地域化沟通,社会化交流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重要之处,英国贵族阶级急于寻求一种高尚可贵的精神文化,来反映英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以此来统治殖民地区的民众,加速其文化的影响力,也正是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随着贸易往来得以沟通交流,互相影响。

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绅士的定义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早期的绅士价值,体现的是强调等级(与英国贵族的关系等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骑士精神。而绅士精神的现代意义则引申为“骑士般的勇气,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提倡独立人格,以及即使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也要保持谦恭礼貌,对待女性要举止优雅,保有浪漫情调,崇尚知识即美德。

英国教育家文学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理念》一书中对绅士下了准确的定义:“绅士从不会使他人受苦。他与周遭的一切保持和谐而非凸显自己。真正的绅士言行谨慎,从不锋芒毕露。施人以恩时他不以为意,好像自己倒成了‘受惠者’。他恪守古代圣人的箴言,眼界高远。”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性格》中这样描述绅士:“绅士生来所受的教育就是,无论他拥有了世界上多少财富,都会感到自己必须与他人分享,未能以适当回报社会,他就不会心安理得地享用别人提供的饮食、衣服和服务。”

考究的着装,文雅的举止,尊重他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建造。彰显男人的坚韧、礼貌、勇敢、谦虚、含蓄、深沉、与宽宏大量的人格之美——使得绅士“出类拔萃,风度不凡”!

从以上定义可以得出,绅士须具备从内到外,符合完美的属性,狭义的绅士定义可以从穿搭,礼仪,社会阶级,社会地位等方面出发,而广义上的绅士定义,则要求绅士符合任何层面的最好评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1)

而绅士风度便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看齐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绅士们倡导传统文化与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追求品味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代表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是中上阶层男士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

绅士风度在东方的传播与实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们打开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东西方文化开始随着商贸经济的往来,得到传播,交融,汇聚,实践。辛亥革命后,清朝专制帝制被推翻,建立新的共和政体,而此时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所感知体验的革命家们,才真正意义上将西方文化学以致用,用于当时的社会化改造中去。国民改头换面,扔掉黄袍马褂长衫,长发理短,西装革履,摇身一变,成为“绅士”!

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地域之间邦交正常化,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对国际往来需求的频繁交流,间接催生了对“绅士”的学习,然而现在当人们在描述“绅士”时,更多的是在陈述“绅士的作派”,绅士如何搭配,如何遵循着装礼仪,在特殊场合注重形象;如何在吃牛排喝红酒时,避免随性的礼节等等。甚至有诸多高净值人群寻求专业的礼仪培训师教授相关知识。但学习“绅士作派”并不能使我们成为绅士,对于熟谙绅士风度的人来说,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意义更值得被探讨。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2)

多年来被评为英国最佳着装男士的E.Tautz的设计总监 Patrick Grant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谈及绅士,坦言:“我觉得很多人都会对“绅士”有误解,他们认为只需要表面打扮得像一位绅士,但我认为内在也是极其重要的,你不能穿成一个绅士,但行为举止像一个流氓。只要你肯在你的衣橱上下功夫,任何人都可以穿成一位绅士,你可以穿成英国古典绅士或者现代时尚先生,但经典的“英国绅士”永远都走在时尚的边缘,他们喜欢带一些过去的色彩但又离不开未来感。你不能穿成一个绅士,但行为举止像一个流氓。“英国绅士”无他,主要就是讲求尊重,做什么事都深思熟虑,行为举止永远温文有礼,这更在于思想上的一种升华,而不只是靠身上的衣服来伪装成“绅士”,因为毕竟不是衣服创造了人类。”

这段话被我记忆犹深之处,就在于Patrick Grant先生一语道出“绅士的实践原则”!绅士于人,事,物,礼仪等,对外所展现的,所体现的,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尊重”!

试问何为尊重?尊重即是对其价值的认可!是“我”如何认可“他她它”的价值。

对“君子”最早的记载是出自《诗经·魏风·伐檀》,而对“君子”一词的解释与传播,则是始于孔子。“君子”是孔子所阐述的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是仁义,“仁义”是天道而行之,是地道而为之;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但凡事追求中庸。

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科林大叔告诉年轻人:“Manners make the man ”一语中的道出何谓绅士!“礼仪和礼节”造就绅士,而“君子”的出现也正是是其所处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的秩序失去混乱的时期。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道家以“无为而治”,墨家以“兼爱非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提出“克己复礼”的君子之道——仁,义,礼,智,信!以“仁”释“礼”,孔子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3)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

而思想,言行举止能遵守“仁”与“礼”的人,则称之为君子!

何谓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用白话阐述,意思是,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

从以上可知,君子之道对人的要求甚高,连圣人孔子都承认自己没做到,但是对于“君子之道”的详细阐述,也广泛出现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言论和著作中,孔子言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4)

《礼记·中庸》中则阐述君子行事的风格:“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而《礼记·玉藻》中,则对君子的行为举止提出了九项要求,“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

君子之道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首先,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所推行的“君子之道”,“君子”成为儒家思想的载体,符号;以追求共同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己任!以群体“集体人格”取代个体“独立人格”,为社会及当权者服务!

其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于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主张,是先认识自我,精进自我,提升自我以后,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尊乎礼仪,造福社会与国家;于此说来,君子更为追求内在精神,集体人格!

而“集体人格”,“集体主义”重视“人性本善”的一面,却忽视了“人性本恶”的一面。“个体”存在的私欲,私念,私利,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君子并不能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当。故君子之道被提出后,法家鼻祖韩非子提出“法制”观点,实行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以规范“人性本恶”而非纯粹依靠道德意识的自律精神。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5)

而君子之道的实行,其基本用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仁”与“礼”的结合,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奠定了基础,“仁”与“艺”、与“乐”的结合,给个体生命带来了乐趣,也为个体精神家园的确立提供了可能。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与“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均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君子之道从根本上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 主张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但因此却忽视了“养”。“教”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总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于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

服饰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谈绅士与君子及其区别)(6)

现代法律社会的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来管理人。人们都知道法律,人们乞求于法律,因为除了法律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应当检讨我们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应当更重视和强调“养”而不是“教”,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其次,“君子”对“人”的要求甚高,对能称呼“君子”的人期望过高;要求甚高,只能有少数人可以称得上“君子”,而期望过高,过于理想化!则致使那些不能够凡事皆圆满的伪君子过多;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君子”的概念被模糊化,失去了真实感,更没有了生命力!而想要去复兴君子之道的文化,则需要从过去的文化基础上,提出符合现当代,或者后现代新君子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