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拍摄时大哭(李焕英里的父亲戏份只有几分钟)(1)

先说评价:

这是一部用心去拍的、值得去看的好电影。

《你好,李焕英》刷屏网络,实至名归。

它最大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共情”。

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在每一个当儿女的心里,都有一个为家默默付出的老妈,一个勤劳朴实的老爸,一个被呵护着的、没心没肺的自己。

当你有心有肺的时候,会看到,父母原来这么老了,父母的青春在你的记忆里一团模糊,无论如何用力,都抓握不到飞速离去的时光。

2014年的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人哭成狗。

这种家庭亲情,实在太能引起共鸣了。

人活在时间胶囊里,唯一能对抗衰老的,就是传承生命。

所以,父母的心总是很矛盾的,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不希望他(她)太劳累,太辛苦,到最后凝结成一句:

健康快乐就好。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母亲,当然,也有一个典型的父亲。

存在感很低的父亲。

镜头中,一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在贾晓玲“金榜题名答谢宴”上,出现了几秒钟,在跳舞,没有露脸;

第二次在李焕英宣布结婚之后,由乔杉扮演,出场时间终于可以用分钟计了。

你好李焕英拍摄时大哭(李焕英里的父亲戏份只有几分钟)(2)

母女的感情浓墨重彩,父女的感情没有涉及。

这不是在批评电影。

我很欣赏这部电影。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可能在这部电影里,父女情不是重点,不用着墨太多。

但可以作为一个由头,引起我们的思考。

有多少父亲,在儿女的成长之中,是缺失的?

不说“留守儿童”,只说最普通、普遍的家庭。

父亲在一般的观念里,负责的是“赚钱养家”,工作压力成为离开家庭最大的原因(或者借口)。

记得我看《返老还童》(好像是这部剧,时间久远,记不太清了),就很不理解,男主居然可以在有了孩子的情况下,离开家庭,骑着机车,走上了流浪之路。

或许,在编剧心中,男人的角色,就应该在路上?

有一副很传神的画,母女在同一艘船上,父亲与母亲共同划桨,象征共同支撑家庭,但他却在倒影里面,女儿孤独地坐在一边。

你好李焕英拍摄时大哭(李焕英里的父亲戏份只有几分钟)(3)

这就是“假性单亲家庭”。

父亲虽然存在,可能为家作了很大贡献,但是在陪伴、教育或者表达爱意上,可能远远不如母亲。

所以,母爱常常是宽容的、绵长的,而父爱,却是无言的、沉默的。

而且,在影视片中,对于怎么表现父亲这个角色,除了专门反映这些内容的片子,其他的表现并不太好。

比如,一度热播的各种家庭剧,像《咱们结婚吧》等等,只要是存在“岳父”类似的角色,基本上是老实厚道和稀泥的,没有什么存在感,一般都是母亲、女儿、婆媳的戏。

这成了关于父亲的一个编剧模式。

如何把父亲的爱,在笑声与泪水、和谐与矛盾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对编剧的要求很高,或者,现实中,这样的亲子关系也很少。

或许,我们从乡土社会中走来,父亲的定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总是不好把握吧。

你好李焕英拍摄时大哭(李焕英里的父亲戏份只有几分钟)(4)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这本书里,有封信这样说:

这信上讲了好些悲观的话,你们别要以为我心境不好,我现在讲学正讲得起劲哩,每星期有五天讲演,其余办的事,也兴会淋漓。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 义(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

这是一种平等的说话方式。

或许,父亲的回归,除了多回家吃饭、多陪伴之外,剔除掉多余的,与传统有关的那些身份,好好说话,对家人平等相待,情况会有些改观吧。

你好李焕英拍摄时大哭(李焕英里的父亲戏份只有几分钟)(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