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1)

皇位争夺战向来都是一场流汗又流血的战争,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很难想象,历史上有哪个朝代的权力交接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完成。

不过在唐史上,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对皇权就没那么执着,相比权力,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低调的生存方式,那就是夹着尾巴做人。

要说这对父子,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唐睿宗李旦和他的长子李宪。李旦有三让天下的美名,李宪也有一让入账,他们的退而求其次,反而为自己的生存赢得了空间。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2)

李旦的三让天下

所有人都这样说,武则天把两个有能力的儿子给杀了,留下两个能力平平的儿子来利用。长子李弘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在随同高宗和武后从幸东都时,忽然暴亡于合璧宫绮云殿。事后官方给出的死因是“沉瘵婴身”、“旧疾增甚”,属于自然死亡。

就算李弘体弱多病,不幸“自然”死亡了,那么次子李贤可是身强体壮的硬汉一枚,但他的人生也一样的短暂的。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李贤因私生活问题暴雷,最终在武后的操作下,一场普通的“风化案”办成了一场“谋逆案”,李贤当然是必死无疑。尽管在父亲高宗的力保下留条命,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京师两千多里的边瘴之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即使不被逼自尽,也活不了多久。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3)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这样一来,两个儿子已经解决掉了,只剩李显和李旦了。估计他们兄弟二人心里都在唱着忐忑,太子一职不好当啊,谁当谁送命。

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李显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第三任太子,也好歹顺利晋升到了皇帝一职。不过李显还没得及得瑟,他妈武则天就以“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为由,将他贬出了京城,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最后,李旦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赶鸭子上架 也得上啊。不过,他已经做好了随时撤的准备,大唐上下都知道武则天想当女皇,更何况自家老娘都把“天意”给抬出来了,你李旦还有什么好说的,那就让呗,人哪,健康地活着比什么都强。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4)

于是,身为皇帝的李旦几次战战兢兢地请求禅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丢下李唐天下,改姓武周,保住了一条命,这是李旦的一让天下。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旦就这样在武周窝囊地过了些年头,机会还是来了。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李旦听说,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让位于远在房州的哥哥李显。这是李旦第二次让出天下,是不是觉得李旦很了不起,贼聪明,心胸特宽广。别急,人家让完长辈、同辈,还有晚辈呢,第三次出让天下是给他的儿子李隆基。

隆基兄,众所周知,他虽然是凭着杨贵妃流传千古,但人家可是凭实力拿回李唐的。公元710年,他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摧毁了韦后集团,正式将李唐江山回收至李唐子孙手中。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5)

凭借实力他顺利上位为太子,但随着他的锋芒渐露,太平公主坐不住了。这小子藏得够深啊,本以为是个黄毛小子,没想到小小年纪城府挺深。于是姑侄俩也开启了一场围绕皇权的闹腾。

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对难。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亲妹妹,到底该帮谁呢。一开始,他也拿捏不准尺度,一会为妹妹说好话,一会儿又偏向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看,这不行啊,我俩只能有一个人存在,否则这皇家日子没法过。

说实在的,太平公主想做女皇有点难,你一嫁薛绍二嫁武攸暨,再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里外里都不是李家人了,从法理上讲,女皇之路便行不通。更何况她遇上了一位强劲的对手--李隆基,二人斗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可开交。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6)

李旦看着姑侄俩的斗法,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他还是站在了儿子这边。先天元年(712年)年,李旦将天下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这天下他管不了,你们爱怎弄就怎弄吧,他要消停地活几天。开元四年(716年),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他这一生险象环生,能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走到最后并不容易,三个哥哥死得不明不白,妹妹也因好权最后被侄子逼得自尽了,唯有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尽管唯唯诺诺,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但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也算得上死于天命。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7)

李宪的关键一让

李隆基和父亲李旦的品性相差甚远,可以说是子不类父的典型。不过李旦的长子李宪倒是子类其父的榜样,他也同李旦一样,做了一件事关人生的大事,将天下让给了弟弟李隆基。

李宪,又名李成器,这名字好听,六岁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但是他命不好,正好赶上权力欲爆棚的奶奶武则天擅权,作为儿子的李旦,命运都是跌宕起伏,更何况是隔了辈的孙子呢?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8)

父亲李旦被奶奶赶下台后,随着父亲降为皇嗣,李宪也就成了皇太孙。再后来,他又遇到了弟弟李隆基与姑姑发动的唐隆政变,弟弟李隆基的声望也因此水涨船高。李隆基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再次当选大唐的CEO,但是让李旦难堪的问题也出现了,这太子之位究竟给谁呀?一时之间,储君问题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

按照法理,李宪是当之无愧的合法继承人,既是嫡又是长,况且名分早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定下,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但是,果真立李宪为太子,那李三郎能饶得了他吗?搞不好又要重演一遍“玄武门”的故事。

唐朝亲王的儿子(唐朝一对皇族父子)(9)

就在李旦为难之际,看破人生的李宪发话了,他说,爹呀,你们也甭费脑子了,也不要太为难,和平年代立太子以嫡长子为先,但国家有难时就要将功劳大小纳入考量。如果不能顺势而为,就会失去民心,我看这事儿,你们还是把继承人的位置留给老三吧,我退出!

话说李宪真乃大丈夫也!也是一位杰出的智者,顶住了权力的诱惑,甩一甩袖子,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点权威。

还好,还好,当上皇帝的唐玄宗,对几个兄弟都还不错。李宪用清静无为的一生,在锦衣玉食中度过了他六十三年还不算短暂的人生。

李宪死后,唐玄宗失声痛哭,后被追封为“让皇帝”,也算是圆了他的皇帝梦。

所以说,人哪!在复杂的难以掌控的形势面前,或许退一步便海阔天空了。你也不妨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