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降雨频繁,不少地区积水严重,停放在低洼地区或冒险驶入积水区域的车辆直接遭到水淹。不少车主担心,搭载着电力系统的电动汽车,能够100%做到防水保护吗?与之相配套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全性能又如何呢?

电动汽车泡水了还能用吗(泡水后的电动汽车)(1)

电动汽车泡水超出标准存在隐患

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电系统在400伏特左右,超过了人体安全电压的范畴。为了保障电动汽车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电动汽车安全准入标准。

电动汽车泡水了还能用吗(泡水后的电动汽车)(2)

2020年新颁布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重点增加并强化了热失控报警和整车防水性能要求。其中涉水模拟情况是:车辆应在1米深的水池中,以20公里时速行驶至少500米,时间大约1.5分钟。如果水池距离小于500米,应重复试验使涉水距离累计不小于500米,包括车辆在水池外的总试验时间应少于10分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中明确要求,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电芯产品在满电状态下,需在腐蚀性更强的含3.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满两个小时,而在此期间,要求电池组能够正常使用,不得发生起火和爆炸等现象。

此外,电池、电缆接头等也需要满足IP67的防护等级。“IP”是“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code”(即国际防护代码)的缩写,后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了“固态防护等级”和“液态防护等级”

固态防护等级范围是0—6,0代表没有防护,6代表灰尘禁锢——尘埃无法进入物体。

液态防护等级范围是0—8,0代表没有防护,8代表持续浸泡。7代表常温下,当外壳暂时浸泡在1米深的水里将不会造成有害影响。这里的“1米”并不是路面积水深1米,而是水深没过电池以及相关电子设备1米。

除电池、电机的外部防护结构,电动汽车在生产时也已经设置了几套安全保护装置,仪表信息将会显示车辆是否处于漏电或者绝缘状态,以免车主出现触电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拥有强防护等级及保护程序的电动汽车,并非意味着可以保证涉水驾驶的安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卢兰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电动汽车没有得到很好保养或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电动汽车可能就不能满足绝缘要求,如暴雨天气汽车浸泡深度、浸泡时间超出标准要求,就可能引起安全隐患。

电池系统失效会影响所有操控系统

电动汽车泡水了还能用吗(泡水后的电动汽车)(3)

2016年,南京泡水大巴起火,电池系统当时按照IP54系列设计。

电动汽车泡水了还能用吗(泡水后的电动汽车)(4)

2018年,广州纯电动汽车由于下大雨浸水而起火。

在对电池进水影响的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发表过锂离子电池组水下安全性能的初步研究的论文。论文中分析得出

电池系统在浸没之后,由于电解水的反应会产气,在高压连接气体的运动下产生通断,使得连接的地方产生电弧。如果在全部浸入之后,电弧可能引起电池起火。最主要的是,当接触器两端正负极间距处于比较近的状态时,在盐水里面就能形成回路,电池就可能在水里出现大量火花释放,在浸水状态下还能烧起来。

电器连接口是电池系统与整车或外界重要的输出、输入、通信、监控通道,而接口连接件的多样性、数量多,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设计做得不好,可能会发生沿系统外线束线芯泄漏,另外低压线束密封堵无法承受相应水压或密封堵与插件不匹配而泄漏。”资深汽车工程师朱玉龙说,一旦电池系统失效之后,受影响的是所有的操控系统。

安全永远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近年来IP67的防护等级被当作厂家宣传的热点,那么,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电动汽车就能当船开吗?目前为止,行业内还没有做过电池长时间泡水的详细测试,即把电池泡在水里后,长时间去观测它的表现。卢兰光建议

如果电动汽车停车遭受严重泡水后,不要启动汽车,建议联系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驾驶中,避免涉水深度过大、涉水时间过长,如果不幸遭遇较深积水,建议离开车辆,请求救援。

泡过水的电动汽车应由厂家或专业机构对全车进行全面的检查后方可继续使用,尤其是电池必须经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和评估后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

对于不少人关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全性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夏明超建议,充电设施浸水后,一般也需要返厂检修检测后方可再次使用。这是因为暴雨造成的浸水,水中杂质的成分很复杂,极有可能损坏电气绝缘,同时水退却后很多的残留物也可能造成短路,安全隐患很大。

对于车主来说,电动汽车车主能做的主要是预防性规避,比如提前查看天气预报,如果遇见类似大暴雨天气尽量不要开车外出。如果涉水,等大水退去,维修门店营业,及时将车辆送去检测。此外,需要车主们多加留意的是,大雨过后,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大量以次充好、隐患重重的“涉水”电动汽车,消费者在购买二手电动汽车时一定要多留心,注意甄别。

文 | 记者 薛彩云

图 | 资料片 电动知士

来源: 中国交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