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阴脉和阳脉的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阴脉和阳脉的区别(辨别阴脉和阳脉的重要性)

阴脉和阳脉的区别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黃帝內經•陰陽別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三阳在头,头指的是人迎穴。人迎穴在哪里呢?人迎穴就是在喉结两旁。我们现在用手摸一摸自己喉结,两边就各自一个动脉,这就是所谓的人迎脉。诊人迎脉就知道三阳经的虚实,在古代,尤其是在汉代,除了诊手腕寸口的寸关尺的脉象以外,还有测人迎,还有足部的趺阳脉。人迎、寸口,这都是在汉朝的时候经常摸的脉象。但是到了明清之后,人迎脉象就很少摸了,只诊手腕下面的寸口的脉象。张介宾注解“阳明动脉,约人迎在喉结两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头。”其实就是解释了三阳在头。

什么叫三阴在手?手指的是两手的寸口脉,就是我们平时去医院医生把的脉,诊寸口脉可以知道三阴经的虚实情况。所以张介宾在《类经》里注解,他说“《五脏别论》里讲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五味入口,就是我们吃的水谷精微这些食物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就是说进入胃,在胃里消化,用营养来滋养五脏,五脏气变见于哪里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变见于气口。气口就是寸口,就是我们经常把的手腕外侧的气口脉,就是我们经常把的手腕这个地方的寸关尺。气口又跟手太阴肺经相连,因此叫做“三阴在手”,所以“三阳在头、三阴在手”,通过把手上的脉象,《黄帝内经》的这一篇里就认为手上的脉象重点是探测阴经的脉,探测真脏脉。

我们再往后看,“所谓一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迎和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别于阳者,知病忌时”也就说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所谓的忌时就是指的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的意思。“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也就说辨别属阴的真脏脉,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的时期。古人没有现代的医学的发达程度,古人就是通过脉象来进行判断。不像现在一般重症患者都进ICU病房,ICU病房有很多支持,血压掉下来可以升血压,血容量没有可以输血、补液。还有很多营养支持的方法,开通静脉通路,或者用呼吸机等等的,或者是鼻饲都行。古人没有静脉输血这些方法,他就得通过脉象来判别患者的情况,所以叫做“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我们再往后看,“谨熟阴阳,无与众谋”,也就说临床的时候要谨慎而熟练的辨别阴脉和阳脉。“无与众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自己心里非常有数了,胸有成竹了,你不用跟其他人商量,也就是说不用大家伙讨论,众说纷纭了,直接就能判断出来,叫做无与众谋,不用大家一起再进行讨论了。

也就说这一段话整体上分出来什么叫阳什么叫阴,阳脉又分为二十五种,阴脉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真脏脉见。真脏脉一显示出来,阳气一丧失,这个患者可能是疾病比较重,预后不太好了,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就是说判断三阳脉,重点是看人迎,人迎脉也是一个把脉的地方,是在喉头、喉结两侧,大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块就有动脉,你找到动脉会感觉到一跳一跳,这就是在汉朝的时候,以及在汉以前大家把脉的一个位置。

寸口就是“三阴在手”,就是我们的手掌伸开,大拇指这一端的鱼际再往下这个地方的脉象,桡动脉这里,用三个手指往上一定,叫寸关尺,寸关尺定下来之后,用寸关尺来候肝、心、脾、肺、肾,这就是明清之后的脉法。在汉朝之前,这个地方是重点探测阴脉,探测真脏脉的。

《黄帝内经》的《阴阳别论》这一篇重点讲的就是这种诊断方法。后世把手分为左、右脉,左边以候不同的脏器,右边以候不同的脏器,就不是专门候阳脉、阴脉了,而是候全身。张景岳是明代人,他就跟大家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只把寸口脉就可以知道全身五脏的情况。寸口脉我们把上去之后,左手是候心、肝、肾,主要是指肾阴,右手主要是肺、脾、命门。“左主里,右主外”,“左持而御之,右主推之”。所以主外就是肾阳,就是肺、脾、命门,那边就是心、肝、肾。

总而言之,左右手一共是二三得六,正好是六个部位。六个部位合在一起又分为浮、中、沉,所以叫三部六候,每一只手都有三部,浮中沉都有三再乘以三,浮、中、沉三种不同的层次,这样合在一起正好是九个脉象,叫做三部九候,两手合在一起正好是十八个位置,十八个位置正好候不同的脏器,这要是讲到诊断学以后,再跟大家详细分享。

所以理论上应该是明代开始,重点用寸口脉来判断患者的全身的情况。人迎脉不怎么应用了。延续到清代,再延续到现代,门诊上中医给你号脉,哪有说把脖子伸出来,我号号你喉结两边的人迎脉?没有。你可能在门诊上很难遇到这样的脉法,很难遇到这样的医生。

其实这种脉法在南方一些传承也都存在,“南方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像《伤寒论》里就有人迎穴的这种诊断方法。所以有一些南方的个别的家传或者师承的把脉方式,他还会把喉结两侧的人迎穴的脉,但是现在我们在医院里遇到的,或者是在诊所、门诊部遇到的这些中医医生,很少有把喉结两侧的人迎脉的大夫,这种脉法几乎现在没有用的了。有一些情况可以通过人迎脉来判断这个人的“别于阳者,知病忌时”,知道他的所谓的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这就是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段经文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内容并没有那么复杂,我在这里就跟大家分享完毕了。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