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小谢尔顿》在2017年上映,该剧情讲述的是在《生活大爆炸》主角之一谢尔顿的少年天才生活,在其中一集中,“天不怕地不怕”就认科学的小谢尔顿被朋友的动作吓坏了,他说:“你对于一个虚拟物体的爱吓到了我。”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

小谢尔顿所说的虚拟物体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它只是朋友幻想出来的而已,在儿童心理学上,这个虚拟物体可以被称之为“假想伙伴”或者叫做“假想朋友”。

假想朋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喜欢的玩偶或者其它玩具,另外一种则是宝宝幻想出来的,可以是任何东西。综合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在2岁半—3岁半阶段和5—6岁阶段的儿童更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拥有了假想朋友。

在《超人回来了》中有一期,宋家三胞胎去吃饭的时候,突然说:“爸爸那个人在看什么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可当爸爸宋一国转身去看的时候,除了墙上的一幅画之外什么都没看到,这可给宋爸爸吓坏了,其实那只是孩子根据画上的汽车和桌子想象出来的情景。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2)

所以,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对着空气或者一个玩具说话,不要害怕也不要紧张,这说明你的孩子一定有了一个“假想朋友”了,这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3)

“假想朋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Svendsen提出的,指的就是“别人看不见,完全是由儿童自己想象出来的并认为真实存在的伙伴”。

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早在1918年就有相关的数据被提出,研究人员认为,有8%的儿童会有假想朋友的现象。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4)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数字达到65%。但在近年来,国内很多儿童、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开始进行假想朋友的调查和研究,在数据显示,在43%的学龄前儿童里有过假想朋友的现象。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65%的学龄前宝宝都拥有过“假想朋友”,这种现象会在儿童的6到7岁时会慢慢消失。

“育儿教父”皮亚杰也认为在7岁之前的儿童对有一个特别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桌子、凳子、布娃娃都是有生命的。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5)

很多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动画片《小猪佩奇》,其中就有一集就是讲的小羊苏西和她的“假想朋友”——狮子里奥的故事。小羊苏西对着空气向来家里做客的佩奇介绍:“这是我的新朋友,狮子里奥。”可佩奇却看不到,原来这是小羊苏西虚构了一个假想的朋友。小羊苏西还为这个假想的朋友设计了喜欢的口味,设计了衣服。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6)

为什么会出这个假想朋友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经说过:“年龄偏小的孩子往往通过假装游戏对他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处理。”

就是说,孩子所幻想的假想朋友一定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并且这个假想朋友也一定会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某些需求。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7)

1.同龄玩伴太少: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独生子女,平时除了家长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玩伴,就算是上幼儿园之后也只是会在幼儿园期间跟小朋友玩一会儿,回家之后还是自己一个人。我记得以前,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小朋友特别多,每天从早玩到晚上,每天如果家长不拿着棍子往家赶,那根本不想回家。可现在的小朋友进了家门就不想出去,每天抱着电子产品玩游戏或者盯着电视看动画片,能够玩在一起伙伴太少了。

2.自我意识发育: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这个阶段也正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不希望任何人干涉自己的行为,所有的事他们都希望自己去做,可是家长们总是喜欢替孩子们去做主,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就在这个时期,那个可以跟孩子说话、听孩子命令的假想朋友就出现了。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8)

3.情绪被忽略了:2岁之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养转到育上面,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的情绪表达,很多孩子的情感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一个朋友来表达情绪。

虽然,假想朋友的产生看上去好像有些问题,但上文说过,有假想朋友的儿童是正常的,并且还对孩子有一定的好处,所以,对于这个虚拟朋友,家长们还有客观看待。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9)

这个朋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美国心理学教授泰勒在2001年出版的《假想朋友及创造出它们的儿童》一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关于她对假想朋友的研究,她认为,有假想朋友的儿童更容易理解别人,也有更好的社交能力。

1.不再孤独,缓解恐惧,这是一种安慰。

孩子在儿童阶段需要最多的是陪伴,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家里只有老人,孩子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多数孩子都被圈在家里,很少到外面去玩,也就没有合适玩伴相陪,这会让孩子内心很孤单。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可能就会在孩子心里产生一个假想朋友,只有这个朋友会陪着自己,这样也能减少外界对孩子的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家中发生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变故,孩子内心的情绪没有地方可以释放,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假想朋友帮助孩子缓解内心,使其可以得到一种安慰。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0)

2.通过假想朋友,家长可以正确引导

有一天,我告诉儿子不能光着脚踩在地上,否则就会生病、拉肚子。儿子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应我,而是对着自己的一个猴子玩偶说:“你怎么不穿袜子,是不是要拉臭臭啊。”一边说还一边假装生气的样子。

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举出了一个案例,通过案例发现女孩容易通过假想朋友来表达思想,比如,妈妈在吃饭的时候告诉女儿要吃胡萝卜,女儿可能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跟身边的洋娃娃说:“知道吗?你不能挑食,如果挑食就会长不大,就会被打。”

通过假想朋友,儿童可以更加轻松、更加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家长就更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给予孩子更适合方式进行引导与教育。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1)

3.丰富想象力,提升创意力

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有一个女孩叫Riley ,她通过从大人们那里了解到的奶牛的叫声和小马的叫声等小动物之后,就幻想出一个由棉花糖组成的朋友 Bing Bong,这个朋友有具体的形象,甚至名字。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2)

假想朋友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出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里,通过图画书、动画片、父母的说话里、去动物园看到的各种动物都有可能想像出一个假想朋友。这个假想朋友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具体的样子和名字,这个朋友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只要需要随时可以出来。

儿童和这个假想朋友可以做出很多模仿的情节,可以在孩子大脑中不断地想出各种故事,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能够促进孩子想象力与创意力。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3)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朋友

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奇怪的事情都认为是可怕的,所以,一旦看见就会去指责和制止,其实真的不需要这么紧张,面对孩子的这个虚拟朋友,家长可以这么去做。

1.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朋友:既然假想朋友对于孩子来讲是正常的一种形为,那么,作为家长来说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上来就给孩子贴标签,指责孩子或者认为孩子不正常。同时,在尊重的基础上也要接纳孩子幻想出来的那个朋友,在上文提到的小猪佩奇的那一集中,佩奇爸爸和妈妈非常配合小羊苏西,还和这个虚拟朋友玩在了一起。

小孩总是威胁大人怎么教育(与其吓唬孩子不如正向引导)(14)

2.观察并满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和那个朋友说话、互动的时候,家长不要轻易去打扰,应该先观察一下孩子所说内容是什么,是关于生活里的某件事,还是单纯设计情节做游戏,又或者孩子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表达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有必要的话,一定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3.走出家门多和小朋友在一起:以前大家都住在平房里,孩子在家里一刻都呆不住,现在住进了钢精水泥的楼房里,屋门都不愿意出来了,所以,家长还是尽可能地多带孩子走出去,多和现实中的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虽然,假想朋友对于孩子并不是一件坏事,但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容易脱离现实社会,阻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使孩子无法理解真实社会中各种现象与关系,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孩子的情绪,不要认为无害就放任,任何事情过度好事也会变坏事。

Happy爸爸,70后大叔,42岁当爸爸,每天分享育儿经验,希望大家关注我,感谢每一位为我的文章点赞、转发的朋友,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新手爸爸妈妈和准备做爸爸妈妈的朋友们。(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