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艳杰

《礼记》作为早期儒家典籍中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作品,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其中的《大学》篇,较为系统地建构了一套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大学之道》这篇文章被选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是有其深意的。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做知识来讲,用处不大,《大学之道》是方法论。今天,我想谈谈我对文章中第一句话的认识。

先来说说什么是“大学”?百度上的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理解是古代的高等教育的机构。在我国古代,“大学”一般写作“太学”,又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

据《礼记》,古人对于大学的具体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学制。它是大学最初的含义,始于周朝。《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朱熹解释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从大学小学对比的角度,指出古代的小学主要教授的内容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等基础知识,类似于今天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至于大学,其主要教授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儒家的高深学问和实践。

第二种是把大学理解成“大人之学”。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是对具有官爵的人的尊称。其本意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才干的官员。经小学的基础教育,学生十五岁而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之道,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如何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为政之学。它是需要达到一定年龄才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其中心目的是成就儒家的完善人格。

大学之道为什么要讲明明德(谈谈大学之道的三纲)(1)

根据这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些有关《大学之道》的视频,现在我总结一下“三纲”的深层次含义。

明明德,课本下面的注释解释是:彰明美德。这是内圣,属于个人道德层面的修身。亲民,课本下面的注释解释是:亲近爱抚民众。这属于实践过程,由此及彼,由小我到大我的过程。至于至善,课本下面的注释解释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至德圆满的大境界。

所以,“三纲”九个字,含义丰富又深刻。有层次、有先后次序,也可以说,明明德是起点,亲民是过程,止于至善是目标。如果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明明德”是“知”,“亲民”是“觉”,“至于至善”是知行合一。

先说“明明德”,根据刘宏毅老师所讲。如果把每个人比作珍珠,蒙尘了,不能看到光亮,需要通过亲民这种方式,来让“珍珠”重现明亮之光。他说,“亲民”实际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到世间的最底层去悟道。那么什么是“道”呢?他举了庄子的例子。

在《知北游》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道。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者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某种力量,结果听到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废物,好像是再怎么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

“道”无处不在。你要走到世间的最底层,触底反弹的力量才最大,才能得道。而且在亲民的过程中,你和外界的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能量交换。你所需要的能量交换来,你不需要的能量交换去。所以,我们要感谢世间一切的好人,他们给我们正能量,我们要感谢世间一切的恶人,他们把我身体里的负能量吸走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亲民”的原因。

大学之道为什么要讲明明德(谈谈大学之道的三纲)(2)

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刘丰老师说,我们看到外部的一切事物,全是我们内在的投影,所有的认知都是障碍。也就是说,我们对世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这也是我们烦恼的由来。参与外面世界的事情本身,就是让我们发现我们的障碍是什么,我们的认知缺陷是什么。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让“珍珠”彰显之明亮,也就是“明明德”。这样看来,“明明德”与“亲民”又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说说“至善”。“至善”是至的圆满的境界,是彻底的圆满。至善是超越小我、不求回报,是佛的境界。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九个字,写起来简单,翻译着也不难,里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彻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