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常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招考点汇总)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宋濂,明朝初期文学家,本文是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序”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二、重点注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 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己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1、叱咄:训斥,呵责。 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17、穷冬:隆冬。 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 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 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温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温,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三、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的)神态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很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鲜美丰盛的饭菜享用。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若神仙一般;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总之,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要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能看到。他们的学业有不精通、品德有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他)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四、理解性默写

1、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2、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主旨及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最终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或反衬)。体现在:

(1)用老师的严厉(未尝少降辞色)反衬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也突出他求师的艰难,用以勉励马生。

(2)用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的贫穷清苦(蕴袍敝衣)作对比,表现作者求学的端正态度和读书带给他精神上的愉悦,也表现他求学生活的艰苦,信念的坚定,并依此勉励马生不怕清苦,勤奋读书。

(3)用太学生条件的优越和自己求学的艰苦作对比,表现自己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精神,勉励马生不怕清苦,刻苦读书。

六、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答:(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难;旅途之难;生活之苦。

2、本文第一段文字中宋濂的“嗜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家贫缺书,借书抄录:(2)趋百里拜师求学,态度谦恭。

3、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因家贫而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求教,勤学好问。

5、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答: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

6、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目的: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1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④不怕吃苦。

8、你觉得“先达”对学生“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答案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答案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师长是传统美德。

9、作者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衣食住行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着”,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激励马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勤勉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10、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成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答:示例一:赞成。学生应该谦虚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示例二:不赞成。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的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求得真知。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答:(1)家中贫困,长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2)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3)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皲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4)不与同舍生攀比衣食之优越,而是专心致志读书,从中体味学习的“足乐”。

/12、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

/13、学习本文后,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

答:示例(1)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汲取知识:(2)要向学士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

14、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

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东周时代,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勤学成语:①囊萤映雪 ②悬梁刺股 ③凿壁倫光 ④韦编三绝

勤学的名人名言:

①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③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欢迎关注,共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