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1)

1987年的吴云华。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2)

196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棉布购买证。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3)

吴云华为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制作蒙古袍。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4)

锡林浩特市老年民族服饰艺术团的队员们。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5)

吴云华至今还在使用妈妈留下的老缝纫机。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6)

吴云华和姐姐、女儿在牧区蒙古包里缝制蒙古袍。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7)

吴云华带领民族服饰艺术团在土耳其进行交流演出。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8)

2015年,吴云华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9)

吴云华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获突出贡献奖。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10)

吴云华带领的民族服饰艺术团在宁波博览会上。

限购历史(从布票限购到)(11)

吴云华带着自己的服饰艺术团走进了加拿大。

这几天,锡林郭勒盟云华民族文化服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云华比平时又忙了许多,因为她正和工人们加班加点地为锡林浩特市老年体协服饰表演队赶制服装。

一说起要去成都参加全国老年服饰展演,已近70岁的乌云达丽还是按耐不住激动,“我们老年体协服饰表演队已经多次参加区内外的老年服饰展演活动了,但这次队员们的心情还真是不一样。5月1日就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了,一想到能向全国人民展示锡林郭勒草原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精美华丽的民族服饰,还真激动的睡不着觉呢!”

乌云达丽一边上下打量着自己身穿的民族服饰,一边站在镜子前笑着说:“我差不多和自治区同龄了,我们经历过缺吃少穿、‘布票限购’的年代,也迎来了丰衣足食、‘盛世华服’的时代。要说这70年的服装变化啊,那可真是太大了!我们现在不仅是有的穿、挑着穿、穿的好,还要穿出品牌、走上舞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吴云华在这儿嘛,她和服装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尺布票,穿上了新衣服

少年时的吴云华,作为姊妹4个中的老大,总是比别人懂得更多一些,会做的也多一些,那时的她已经会用家里的缝纫机做些缝纫活儿。

1968年,正在上初中的她,从商店中看到了一块灰色带花的布料,她心理很明白,要想买到这块布料,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布票才能买到。回到家后,经过一番番劝说后,母亲终于答应了她。她高兴地拿着妈妈给的5尺布票和两元多钱,一溜烟跑到商店,用她的话说:“当时卖布料的阿姨都用一种很惊奇的目光看着我。”

当吴云华穿着这件新衣服出现在同学面前时,她看到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服装作品吧。穿上那件上衣后就不想脱下了。直到初中毕业那年,我照毕业照穿的还是那件上衣。”吴云华说。

1971年,吴云华初中毕业后,她下乡来到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生产建设兵团。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母亲也被下放到了西乌珠穆沁旗。1973年,吴云华调到了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公社生产建设兵团。回想起那时的岁月,吴云华说:“在兵团时,我就爱积攒一些布头、布料,还经常帮战友们做些针线活儿。成家后,娘家婆家的十几口人的衣服我都做过。那个年代虽然并不富裕,但我和服装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生活也因服装而增加了许多色彩。”

让吴云华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他陪母亲去呼市看病,考虑了几天后才下定决心,花15元钱买了一件的确良上衣。当她穿着那件上衣站到母亲病床前时,母亲的几句话既出乎预料,似乎又在预料之中:“好看,好看!这钱花的值,我姑娘老给别人做衣服,也该好好穿件别人做的衣服了。”

1977年,吴云华的母亲平反后回到了锡林浩特。吴云华也于1987年返城回到锡盟印刷厂当上了一名技术工人。那时的她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她总能让家人在穿衣上尝到优越感。

“别人看到我给孩子做的绣花衣服,都以为是从商店买来的,后来也经常让我帮他们做。每到过年时,我就把一年攒下来的布料,为每人做一件新衣服。”吴云华说:“那时人们的服装已经开始‘赶时髦了’。我的新想法也越来越多了。”

四十元钱,走向了大舞台

1991年,吴云华利用去呼市给母亲买锁边机的机会,看到了许多,想到了许多,也暗暗地酝酿着要实现自己内心的那个想法。1993年3月,她下定了决心到呼和浩特市去专门学习服装裁剪。

吴云华瞒着丈夫向厂里请了两个月的假,用仅有的40多元钱悄悄地买了一张去呼和浩特市的班车票。母亲得知她没有学费,就跑到邻居家帮她借钱,她带着邻居家的200元存折,由于没记清存折名字,来回跑了两趟银行,第三趟跑到银行,工作人员说已经结账取不了钱时,她心里甭提有多着急了。最后在银行营业厅一位负责人的提议下,几个工作人员凑够了200元钱给她,她把存折留在了银行。

“当我拿着钱走出银行大门时,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在呼市两个月的学习中,我上的是初级服装裁剪班,因为没有学费上不起高级班,我就在教室外一边利用实习的机会,偷偷的听,一边用手里的纸样学着做。当年那40多元钱,就像给了我人生的大舞台。”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变迁,锡林郭勒草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吴云华像许许多多的草原人民一样,踏着时代的节拍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着。1994年初,经过一段时间的抉择,她请了几个月的假,还是如愿以偿的把服装裁剪店开了起来。

衣着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70年峥嵘岁月,70年风雨兼程。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过去城乡居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吴云华与服装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锡林郭勒草原儿女70年的奋斗历程。现如今,在通往全面实现小康的路上,具有锡林郭勒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已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接下来,停薪留职,买断工龄,几次搬迁店面,以至于交不起房租……乌云华经历着许许多多的挫折和收获,也深刻感受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她离成功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草原人民不仅穿的美,还要向更多的人展示我们的美,让我们的民族服饰成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吴云华说。

2004年,吴云华注册成立了锡林郭勒盟云华民族文化服饰发展有限公司,在她的倡议下,与盟文体局等部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锡林郭勒盟民族服饰大赛;2006年,吴云华有了自己近1260平米的厂区。2008年开始,她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和组建的服饰表演队,连续多年在全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上获奖。吴云华不仅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厂区也成为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2009年,锡林郭勒盟云华民族文化服饰发展有限公司代表自治区参加第十三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高度关注,后来加拿大客商专程到她的公司定做了几十套具有民族元素的现代服饰。从2014年至今,受自治区商务厅和国家文化部的委托,吴云华带着团队几次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进行民族服饰展示交流和商务洽谈活动。吴云华说:“当我们走进意大利米兰这个世界服装之都时,我在想,这是锡林郭勒草原向世界最完美的展示。”

就在记者发稿时,吴云华又接到喜讯,她被自治区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设计大师、民族服饰工艺大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