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林下词谈》中的记载:苏轼被贬到惠州时,有一次和爱妾朝云闲坐,正值秋霜初落,天地间已经有了悲秋之意,苏轼于是让朝云为自己唱首《蝶恋花》的曲子听,朝云便唱了起来,但是歌未唱完,朝云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己。

东坡问她为何如此,她回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晚年的苏轼,依然对这首《蝶恋花·春景》念念不舍,说明他内心的情怀便是如此,而朝云作为东坡的知音,自然明白东坡的心境,她知道,即便再豁达的心,也无法阻挡客观苦难带来的创伤,所以触发朝云惆怅的,或许并非“天涯何处无芳草”,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上一句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1)

苏轼像

那么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究竟说了什么呢?能让人如此感怀?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描绘春景,但是却没有伤感的情绪,反而让人觉得旷达,因为上片是在失望中蕴含着无限希望,这种感觉是从动态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

“花褪残红”本是凋谢伤感之事,但是东坡却别出心裁的接以“青杏小”三字,便立马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花瓣的凋落为青杏长出创造了条件,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除了青杏之外,词人又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远方,“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飞来,说明春日渐深,流水涨绿,红花被绿树所代替,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景,流水、人家、飞燕,再加上前面的青杏,何尝有什么伤春之感?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上一句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2)

但即便没有伤春之感,但春天毕竟是要渐渐逝去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枝上柳绵吹又少”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柳絮随风而去,越来越少,同时也意味着,春天也在慢慢减少,这似乎又要伤感起来了,可是妙在东坡笔锋一转,“天涯何处无芳草”,立马便描绘了一幅更加开阔的春景图:春草!读词至此,往常诗人们的伤春情怀,居然变成了东坡笔下豪迈而高远的境界。

在这此消彼长的春景中,东坡带着我们进入到了更有趣的下片。下片转而由景写人,极富戏剧性。东坡用短短的五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才子佳人“邂逅”的场景,但是,这一次的邂逅却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偶遇不同,行人遇见佳人,而佳人却毫不知情,为什么?因为东坡巧妙地在两人之间,设置了一道墙!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上一句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3)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面,是欢笑着玩秋千的佳人,墙外面,是路过的行人。行人只能听到笑声,却见不到佳人,这让一切显得戏剧化。假如佳人这时通过高荡的秋千看到了行人,或许能够就此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可是,东坡没有这样做,反而笔锋一转,让佳人“消失了”。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现在,行人不仅见不到佳人了,甚至连笑声都听不到了,一道墙,就这样将两人完全隔开了,有可能发展成艳遇的故事变成了单相思,即便是情再多,也只能徒增烦恼而已,而且,奇妙的是,行人知道佳人,而佳人却自始至终,不知有行人。


《蝶恋花·春景》这首词,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写一段春景、一场故事,但其实,却寄寓了东坡的人生哲理。用简单的语言和逻辑,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人生哲理,这是苏轼词的妙处之一,这首词,便是如此。那么这首词体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上一句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4)

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正如东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况,一道风景消失了,另一道风景便会出现,花谢了,果实便来了,燕子、绿水也都来了,柳棉少了,芳草却来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岂不是多情的?

但是,即便我们如行人一样,对“佳人”倾注了十二分的热情,最后得到的,很有可能是生活的冷漠和无情,如此看来,生活又是无情的。

在这有情和无情之间,是人生,是生活,也是阅历。如此一来,苏轼便巧妙地向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实质,充满着趣味和情味。并且,东坡还向我们说明了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生活的“有情”和“无情”,那便是乐观对待。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上一句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5)

这绝不是东坡的鸡汤,而是东坡经历了人生坎坷之后,对人生的认识。如果把墙比作人生的阻隔,那么东坡便是那个行人,而理想便是那位佳人,东坡一直走在路上,即便他对理想倾注了十万分的热爱,得到的仍然是“笑渐不闻声渐悄”的结果,但是东坡无怨也无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便是东坡的人生态度,也是整首词不显伤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