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庸并非碌碌无为,差不多就行意思,而是另有深意。“中”、“庸”两字组词却重在一个“中”字。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理论(你知道孔子提出)(1)

中庸之道,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也,小编认为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灵感是来自于孔子读《易经》的感悟,这本书是老子推荐给孔子读的书,孔子读的高兴,心中感慨世间竟有这样的书,行则在囊,卧则在侧,多次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韦编三绝),终于有所感悟,《易经》中所讲凡万事万物皆是相对,并不绝对,相对的两者之中亦分别蕴含有相对的玄机,互相证实,互相补充,所谓中庸及取相对两者之精华,去其糟粕,合而为一,无不及亦不过,无所不及亦无所不过。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理论(你知道孔子提出)(2)

通俗的说,中庸就是要尽人事,安天命,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一出生下限就已经决定了,而一个人的上限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去争取,但是对于结果又不必刻求。西藏的一些高僧往往以经年累月之功去用五彩细沙砌成美丽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高僧全部专心致志,口诵经文,一丝不苟,可是等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这些高僧会毫不犹豫的将图案一手抹掉。乍看不可思议,可细细想来这却是一种极高的人生态度与生活境界——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之中,却不要被生活中的得失所累。毕竟有些东西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正如最近小岳岳拍的电影《祖宗十九代》中说的那样“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然而在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更是一种是治人的哲思:人在做,天在看,天命已定,乾乾向前。每个人都找准自己的位置,辅之以不懈努力,必能在所居之位取得成就,功不越位,安于天命,不怨天忧人,人人安居而乐业。这么看来孔子倒成了中国的“管理学之父”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理论(你知道孔子提出)(3)

中庸之道所蕴含的哲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如果我们细细揣摩,时时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在文章的最后小编说一点自己对于中庸的感悟:自以为聪明的人容易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这样就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就像股市、还有最近风头刚过的世界杯赌球等这类活动,还是奉劝大家量力而行。

你对于中庸之道有什么理解和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