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泾川县坚持以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强化责任担当,聚焦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四大特困片区,突出规划引领,严格政策落实,强化督查调度,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62户74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35户6563人全面完成住宅及配套工程建设任务,1862户全部搬迁入住,拆旧复垦1522户,占计划任务的100%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解决“对象怎么定、选址怎么选、新房怎么建,质量怎么管、资金怎么用、搬后怎么富、问题怎么改”七个核心问题,严格对照政策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规划?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规划(泾川县七步走举措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规划

全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泾川县坚持以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强化责任担当,聚焦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四大特困片区,突出规划引领,严格政策落实,强化督查调度,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62户74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35户6563人。全面完成住宅及配套工程建设任务,1862户全部搬迁入住,拆旧复垦1522户,占计划任务的100%。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解决“对象怎么定、选址怎么选、新房怎么建,质量怎么管、资金怎么用、搬后怎么富、问题怎么改”七个核心问题,严格对照政策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一、紧盯脱贫目标,精准确定搬迁农户。根据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全县“十三五”期间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35户6563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实现稳定脱贫、拔除穷根、彻底解决贫困农户住房问题作为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精准确定搬迁农户作为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基础,依托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一申请、两公示、三审定”的基本程序,优先安排贫困户中的C、D级危房户,采取贫困户自主申请和村组、乡镇、县级三级审查的办法及程序,由乡村两级公示后最终确定搬迁农户。对搬迁农户原来的老旧住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乡镇与农户签订旧房拆除协议,要求在搬迁后一年内全部拆除。通过扶贫部门严把搬迁对象审批关和自然资源部门严把旧房拆除关,全县项目真正落实到了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住房条件最恶劣、搬迁愿望最迫切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二、立足群众实际,精心选择安置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根据每户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结合贫困程度、增收产业、致富渠道、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来精准选择确定安置方式,真正做到了选择农户更精准、搬迁安置重实际、脱贫致富有门路。在项目建设中,我们结合实际重点采取了以下安置模式。一是村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模式。针对星火、西王、刘李河、贾洼、朱家涧5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塬区沟壑边缘地带,群众长期生活在山高陡坡的半山腰或残塬沟边,自然条件差,群众出行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贫困,脱贫无望,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确定了整村、组搬迁的工作思路。二是就近集中安置模式。重点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高的偏远山区的贫困户就近搬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集中建点进行安置。三是村内插花安置模式。重点是针对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后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的实际情况,对耕种土地较多,且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的贫困户,通过购买闲置宅基地和兑换土地建房等方式,将山区群众搬迁到川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现了梯度搬迁、插花安置。

三、严格政策要求,精准确定建房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在搬迁农户住房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控制农村建房标准,坚决防止变相扩大建筑面积,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杜绝因搬迁而负债,因搬迁而影响脱贫进程。通过县上统一规划设计,乡村多方监管,群众联户建设和分户自建等形式,农村住房面积实现了“因人而定”。同时,在住房设计中,妥善处理脱贫和致富的关系,采取预留空间的办法,即庄基地审批时为搬迁群众在脱贫后改善住房条件预留空间,建基本保障住房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问题,通过这种办法,既杜绝了群众负债建房的问题,也确保农户在脱贫致富后可以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

四、突出质量监管,精细监管住房质量。住房建设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致富的核心,也是与搬迁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项目,只有先“安居”才能后“乐业”。近年来,我县把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管作为易地搬迁项目的重中之重来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探索经验,多措并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住宅工程质量监管,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是统一规划选址。因地制宜对所有安置点逐一选址、逐一规划,充分考虑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因素,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对43个集中安置点进行了地质勘察评估、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建成一个安置点,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批群众。二是建立健全“三监管”制度。在实施方案批复后,我们选择建筑设计院,在充分征求搬迁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完成了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的户型图和结构图,要求各乡镇严格按图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了群众监督、村级监管和工程监理相结合的“三监管”制度,严控建房质量。三建成后引入第三方进行工程质量评估。在继续执行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管的同时,积极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1862户住宅工程进行质量检测评估,检测评估合格并通过验收后,才能让搬迁农户入住。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重点做到了三个“全”,即全覆盖确保户户见面、全方位确保不留死角、全过程确保责任到位,从而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质量安全。

五、严把资金关口,精确控制群众负债。按照省市下达的投资计划,我们把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和专项建设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户均建房补助达到了10万元,在具体补贴上,我们认真“三本账”,即先按照住房面积算清建设总成本账,再算清国家的补贴账,最后确定农户的自筹账,做到了精准算账,因户补贴。通过严控面积、组织投工投劳和群众自建自监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房成本和自筹资金,确保搬迁群众掏最少的钱实现移民搬迁。对一些特困特殊家庭,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帮扶力量,把搬迁农户生活必需的灶台、火炕和卫生厕所等附属设施全部无偿配套建设,对有条件的农户积极组织到建设工地就地务工,通过2—3个月的务工收入基本解决建房自筹资金,实现了“零负担”搬迁入住。

六、聚焦脱贫短板,用心选择致富产业。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和“拔穷根”的目标要求,我们始终把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脱贫增收产业放在首位,按照发展产业与移民搬迁统筹考虑、同步推进的思路,立足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一户一策”,采取“长短相结合”的方式,将发展长期致富产业与实现短期经济收益相结合,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拓宽致富渠道,累计配套产业发展资金3707万元,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4400亩,新建苹果园1000亩、核桃园1000亩、柿子300亩,新建日光温室54座,钢架大棚200座,蔬菜大拱棚155座,种植露地蔬菜1180多亩,建成肉牛养殖小区3处,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后续产业薄弱的问题。投资1118万元,建档立卡搬迁户产业配股户均1.71万元,户均年分红855元,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增收难题,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双赢目标。

七、对照反馈问题,全力做好问题整改。扎实做好中央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国家成效考核、省发改委冲刺清零反馈的搬迁入住、旧房拆除及宅基地复垦等突出问题,认真学习《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百问百答》政策规定,细化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落实县乡联动机制,采取划片包干方式,明确包抓责任和时限要求,加快建设进度,2019年9月底,全县搬迁户全部实现搬迁入住。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占新腾旧”政策,制定《泾川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补助奖励实施意见》,集中组织群众实施拆旧复垦工作,拆旧复垦率达到了100%。紧扣“一户一策”,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易地搬迁项目结余资金,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围绕果品、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投资949.2万元新建玉都镇什字组、泾明乡算李村蔬菜产业园、王村镇朱家涧迁出区杂果经济林、红河乡姚哈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太平镇里口村易地扶贫搬迁养殖小区、高平镇牛棚建设6个产业项目,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玉都镇什字组、泾明算李村共建成日光温室11座和蔬菜大棚207座,甜瓜、蔬菜、西瓜长势喜人,搬迁群众初见效益;太平镇里口村、高平镇任家寺、牛家咀建成牛棚62个,实现了规模养殖和科学养殖;王村镇朱家涧、红河乡姚哈村栽植的1160亩新品种核桃、280亩中药材、200亩饲草玉米、200亩大葱、960亩黄豆,将发展长期致富产业与实现短期经济收益相结合,拓宽致富渠道,夯实了搬迁群众产业基础,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