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放松,日常生活中,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头看看历史。古代疫情并不少见,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防疫的方法,有些就藏在古人的服饰和礼仪里。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从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到拱手作揖礼节,都可以看出古人预防疫病的智慧。

一顶幞头,隔出安全距离

宋朝与明朝服饰(你和安全社交距离之间可能只差一顶帽子)(1)

宋太祖戴直脚幞头。

看古装剧的人,都会对宋朝服饰印象深刻,尤其是的官员们头上戴的帽子,长长的帽翅有效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友们热议:“如果现在戴上这样的帽子出门,就能妥妥地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了。”

这种有着长长帽翅的帽子,其实叫幞头。它的诞生,最早是为了防止官员们交头接耳。

服饰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这种幞头也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幞头产生于北周。北周武帝时(572年)以幅巾裁为四脚,即加上四带,称为四脚幞头。隋唐时期,幞头内衬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说在幞头的里面用一个帽子架,支撑幞头,或者说给幞头固定形状,这种样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而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随着这两根带子的加长,名称由开始的“垂脚”、“软脚”,变成了“长脚罗幞头”。

到了宋代,幞头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之所以在宋代流行,有特殊的情况。黄强说:“我们看影视剧,觉得大臣上朝很规矩、很严肃,其实宋代初期并不是这样,大臣在上朝时,也会交头接耳,传播小道消息,影响上朝的秩序。幞头脚初期还比较短,后来两脚伸展加长,伸出的长度约一尺左右。戴着这样的长脚幞头上朝,为了避免幞头碰撞,官员们彼此就保持一定距离,至少相隔二尺,这样就无法交头接耳。”

宋朝与明朝服饰(你和安全社交距离之间可能只差一顶帽子)(2)

广袖掩鼻,减少飞沫传播

古代的宽袍广袖,也是“防疫好帮手”。

宋朝与明朝服饰(你和安全社交距离之间可能只差一顶帽子)(3)

大大的衣袖有着很多用途。一般里面缝着口袋,银子、书信之类的物件都可以放在其中。“为什么会用‘两袖清风’这个词来形容清官,就是因为袖子里面可以放钱财,两袖清风说明官员没有贪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说。

除了放东西,广袖的更大用途是当做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宋词大家辛弃疾曾经发出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君王掩面救不得”、《琵琶行》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都体现了广袖的这一用途。还有一个成语“掩袖工馋”,就是指的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虽然古代服装的设计初衷并不是用来防疫,掩鼻也不是刻意为之,但这些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飞沫传播。

拱手作揖,不必亲密接触

古人防疫的智慧,还藏在传统礼仪中。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无处不在。一个小小的拱手作揖礼节,既有历史底蕴,又能让人们在见面时保持距离,不必“亲密接触”。

宋朝与明朝服饰(你和安全社交距离之间可能只差一顶帽子)(4)

见面时拱手作揖,又叫做“揖礼”。是古人的礼仪。赵翌介绍,甲骨文的“人”字,就可以看做是一个人侧身而立,在行“揖礼”。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随着时代的变化,“揖礼”又衍生出很多方式。《长安十二时辰》《琅琊榜》等古装剧播出时,人们曾津津乐道男女手势的不同,掌心相对的方向等等,对中国古代礼仪产生无比热情。一般来说,表达祝贺、祝福的时候可以用拱手礼,如果想表达久仰、幸会等含义,可以用抱拳礼。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庄子等古代先贤的画像上很多时候都在行拱手礼。行礼时一般保持在一米以上的距离,不但仪态优雅,而且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的风险。

此外,古代礼仪中还有“食不言”,吃饭时不讲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飞沫传播。

来源:紫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