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
教育部举行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
浏览平台时小编注意到,在“课后服务”资源板块,下设了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等6类资源。其中,研学实践资源有392个研学实践基地和20个研学实践营地的资源内容。
研学实践活动的“国家队”来了
那么
“河南队”的情况如何呢?
小编和你一起探索
↓↓↓
河南
研学课程研发,从1.0迈向3.0
要点
研学课程是提高研学实践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确保研学实践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的关键环节
突出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课程,是我省研学课程研发3.0版本的基本要求
研学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建设,是研学实践教育品质化发展的保证,也是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动力源泉
01 3年3批39门精品课程、40门特色课程
河南研学课程研发
从1.0迈向3.0
3月中旬,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公布了2021年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名单,有9门课程被认定为精品课程,20门课程被认定为特色课程。
小编发现,本次公布的课程,涉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多种类型,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对象清晰、内容翔实,对各地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研发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此,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得到了官方肯定。2019年3月,省教育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全省中小学将研学实践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打造具有中原风格、国家标准、国际视野的研学实践教育“五个一”精品工程。
作为“五个一”精品工程中的一项,研学课程是提高研学实践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确保研学实践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的关键环节。正是认识到研学课程的重要性,省教育厅自2019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共向社会公布了3批共39门精品课程、40门特色课程,还公布了“红色研学、文字研学、古都研学、黄河研学”4条精品线路。
为进一步扩大研学课程征集活动的效果,省教育厅整理出版了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指导丛书《豫见研学,遇见你》第一辑、第二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引发了全国研学实践教育界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据悉,刚刚公布的2021年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将收录到丛书的第三辑中。这套丛书不仅呈现了全省研学课程的研发成果,也见证了河南研学精品课程从省教育厅一家征集到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三家联合征集的过程,更展示了河南研学课程向专业化、科学化、内涵化发展的历程。如今,河南研学课程研发,已经从1.0版本升级至3.0版本。
02 学校、基地、营地、研学机构
充分发掘资源优势
研发出具有河南特色的课程体系
小编了解到,从2017年起,河南持续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推荐工作,实施校外活动能力保障和提升项目。截至目前,已认定了130多家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3家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1家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也建立了一批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同时,省教育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32家,还确定了10个研学旅行实验区和42所研学旅行实验校。全省初步构建起以营地、基地为枢纽,实验区、实验校为支撑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为研学课程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已公布的3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中,常见由学校、基地、营地和研学机构共同合作,充分发掘资源优势,研发出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课程体系。
河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秀美的中原山川美景、淳朴的地域乡风民俗、辉煌的社会发展成果等元素,突出河南地域特色、符合研学实践教育要求,这是河南研学课程研发从1.0版本升级为3.0版本的重要“质变”。
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河南地处黄河流域地理中心,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需要有更大的担当。2020年7月,河南省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会议在开封市召开,会议对全省黄河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引导各地研发一批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黄河文化研学精品课程、精品线路,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2021年5月,我省联合山东等沿黄9省(区)教育厅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研学联盟。在首批黄河流域精品研学课程评选中,河南有4门课程入选,占所有入选课程的1/5。
在公布的课程中,涉及黄河文化研学的精品课程有《探究黄河文明,体察黄河之忧》《郑“遇”黄河,预见美好》《走近母亲河,感受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寻黄河之美,做有根少年》《大国重器,江河相会》等。小编梳理发现,这些课程充分挖掘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如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寻黄河之美,做有根少年》课程,就是借助黄河柳、黄河鱼、黄河桥、黄河船、黄河米、黄河水6个当地风物,带领学生多角度探索黄河文化。
了解五千年的河南历史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博物馆。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课程,是河南研学课程研发的特色和亮点。小编注意到,在公布的3批课程中,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等都有课程入选。
河南博物院的《探寻“最早的中国”》课程,以省内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和遗址为研学目的地,带领学生探寻中原大地上中国最早的古村落、最早的宫殿和最早的文字,体会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读夏都文化,走进第一王朝》课程,立足夏文化研究,构建“寻·夏”“探·器”“觅·都”三个主题,紧密结合博物馆建筑及珍贵文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完成挑战任务。
“突出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课程,是我省研学课程研发3.0版本的基本要求。”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辛海超说。
03 研学路上有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门好的研学课程
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成长
“我和同学一起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探究中草药知识。这里和学校不同,我们拿着学习单,一边写一边听讲,还能动手实践,亲眼看到珍贵的中草药。虽然和在学校的学习方法、学习角度不同,但研学带给我的是知识和快乐。”从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三(3)班学生焦星皓的日记里,小编感受到了他对研学课程的喜爱。
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也是研学的主体。研学课程的效果如何,从学生的实际获得就能看出来。因此,一门好的研学课程能为学生减负,更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成长。快乐和成长既是教育的动力,也是教育的结果。
说起研学的教育效果,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教师王素霞十分感慨:“这是一个令人快乐的课程,快乐岂止属于学生,快乐也属于我们老师;这是一个具有成长力的课程,它让我们放下手中的课本,推开教室的窗,探身出去,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教育天地。”
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南阳市第五中学校校长王超告诉记者:“2021年,我校师生研学来到郑州时,恰逢郑州大暴雨。行程不顺利,但参与研学的学生仍从中收获了很多,既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又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这一次研学,虽然没有按照计划完成,但师生一致认为这便是最好的研学。“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该校2020级学生赵彤在演讲中说。
“这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突飞猛进发展的研学实践教育按下了暂缓键,但也让我们有时间对过去几年的发展经验、成果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说,“面向未来,研学实践教育既要解决普及化、常态化实施的问题,更要关注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研学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建设。这是研学实践教育品质化发展的保证,也是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动力源泉。”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
来源 | 原载《教育时报》,作者:张红梅 苏江召。(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