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

作者:删删【原创】

编辑助理:Kaka & 白云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言:“自制”网剧,是“逃亡”的电影导演们的“救命稻草”,还是压死疲软的电影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2)

正如《双城记》的开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今年,一边是开挂的网剧迎来了井喷式的大爆发,另一边是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的低开低走。

就像陈可辛说,电影产业虽然一直有自己的瓶颈,但互联网资本的入局为想要转型的电影人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这些投身网剧的大导演与其说是参与了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倒不如说,更像是为了暂时避开低迷的电影市场,而朝向更有利可图的互联网资本的群体性“跨界逃亡”。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3)

不过就目前结果来看,这场电影人的迁徙,与当初的预期还相隔甚远。

1

为什么要去做“网剧”?为了不等死

就像爱奇艺CEO龚宇说的:“如果不拼价格,上不了路。只拼价格,就死定了。”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4)

以爱奇艺为首的视频网站对导演跨界的“超级网剧”早已经按捺不住,以巨大的热情向“逃亡”的电影人们伸出了橄榄枝。

比如今年,爱奇艺就以7亿元和新文化签订了网络剧《西游·降魔篇》和电视剧《美人鱼》的项目协议。

视频网站走到今天,除开盗版问题,天价版权费已成为导致行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视频网站都在寻求商业模式的转型,若收入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广告投放和“二次打包出售”用户数据的方式,显然没有办法Cover整个平台庞大的开销。

为了提高用户转化率和留存率,只有两条路:一是拿下更多的独家版权;二是生产更多的自制内容。

对版权费用的争夺说白了就是“砸钱”。

在一次次你死我活的“烧钱”大战中,重要的三股力量——爱奇艺、优酷以及腾讯视频的背后,是BAT三家在财力和资源上的博弈和争抢。

明眼人都可以判断,要是真的硬碰硬的比拼财力和资源,更吃亏的绝对是爱奇艺。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5)

因此,爱奇艺不得不“赌上”自制网剧这第二条路,冲在最前面,以此为敲门砖,打开会员付费、甚至是提前进入“单片付费” “包年付费”的全付费时代,来盘活单一的盈利模式,为自己未来的生计赢得更多筹码。

2 为什么要为“逃亡”的电影人提供阵地?为自保

其实,从最早试水会员差异化排播模式开始,爱奇艺就一直没有放弃过向“付费模式”转变的努力。

只是,单片付费和包年会员这两种更成熟的盈利模式能否最终实现,还取决于“自制网剧”的模式能否真正的高质量的实现规模化。

规模化容易实现,高质量的规模化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奇艺手中虽然握有充足的网剧数量,但是质量不仅不稳定,还非常的参差不齐,即使有豆瓣高分的《灵魂摆渡》、《废柴兄弟》等佳作,但大多数还是徘徊在5分左右公认“烂剧”,比如《美人为馅》、《寻找前世之旅》等。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6)

缺少爆款,又没有质量稳定的优质内容,用户粘性培养不起来,“单片付费”和“交年费”的方式,说白了只能是水中探月

缺乏成功的经验,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想成功,能依靠的也许只有优质内容和影响力,如此看来,与坐拥名气和知名电影作品的大导演们合作网剧,或许是成功的捷径。

因此,用更加利好的政策来吸引知名的电影导演加入自己的“自制网剧”计划,一方面改善了优质内容“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似乎也符合导演们在电影产业疲软的现状中,开辟新生存之道的需求。

3 电影人的跨界“逃亡”,表现怎么样?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中国电影有病--战狼大火,难抵群狼腹泻),曾经谈到互联网对传统院线和电影票房的负面影响。

一边是传统电影市场的疲软,一边是互联网的强势入侵,秉持“实用主义”的商业片的好手们,一定能嗅到新的商机。

但对于这种类似“逃亡”的跨界,质疑从未消退——许多人认为“拍网剧”对于专业的电影导演而言,就是“不务正业”;甚至在多数作品还未面世之前,对于电影导演跨界网剧领域的“嘘声”就已经不绝于耳。

那他们到目前为止的表现怎么样呢?

对于电影人网剧的初试水,不得不提到几乎同时上线的两部超级网剧《河神》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7)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8)

除了都改编自知名IP之外,最大特点便是电影人对网剧的加持。

《河神》是由电影《寻龙诀》原班团队参与制作,由《寻龙诀》剧本顾问汪启楠担任监制;由《风声》、《画皮2》、《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电影的制作人陶昆担任出品人。

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则是由知名导演管虎执导的。

两者的成绩对比一下就很有意思了。

《河神》在工夫影业的电影化体系支持下,以“同行衬托下”的优质剧情,在豆瓣上收获了超过8分的好口碑,但是,播放量与其他爆款相比,却有点不尽人意。

而管虎导演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则恰恰相反,开播不到十天,播放量接近10亿,豆瓣评分却停在了5.3分。

即使顶着知名导演的光环,却依旧没能复制去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叫好又叫座的局面,口碑可以说已经全面扑街。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9)

接下来,还陆续会有冯小刚、周星驰、陈可辛等大导演陆续进入网剧的领域,而他们对网剧“初试水”的表现会怎样,也只能留待时间给出答案了。

4

电影都拍得好,网剧怎么就“扑街”了?

“我们没有钱”

在投资上,对网剧的投入明显与一部电影是不能对等的,有限的投资金额,则意味着必须要在演员片酬和制作经费之间做出抉择。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0)

撞击心灵的问题:在现在的环境下,口碑能不能当流量吃?

以《河神》为例,为了让服装、道具、场景等重要环节的质量得到保证,团队当初选择了将节约下来的成本大量投入到制作环节。

但即使如此,最后结果却是——收获了好口碑、豆瓣评分8.2的《河神》,播放量却干不过豆瓣评分2.8分的《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对于网剧而言,明星意味着流量,是拉动收视率和点击率的保障,甚至是决定能不能在初登银幕的直接碾压同期的在同一个视频平台“上架”的作品的关键。

由于在开发初始拥有的大知名度的IP太少,为了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即使知道一些流量“小鲜肉”演技辣眼睛,也不惜花重金去砸。

即使明星效应能够在早期吸引到流量,但是让人分分钟出戏的演技,不仅留不住用户,还会“毁”了一部剧。

谁都知道精良的制作和优质的内容才是留住用户的“万金油”。

内容跟不上,明星大咖的名号就算天花乱坠也挽救不了口碑一落千丈的颓势。

供需关系不改变,就算有整顿的政策也终归只是隔靴搔痒。

就像养孩子一样,营养得跟上,个子才能不输给别人家的孩子。没有钱,哪来的营养?

“好的编剧都领盒饭去了吗?”

这大概是一个千古难题:IP的改编到底应该怎么做?

以管虎导演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为例,播放量是上去了,但是豆瓣上的评分从播出开始就一路走低。

网络上对于这部管虎导演的“网剧处女作”,吐槽的最多的就是大量改动了原著的基本框架,人设也是乱七八糟:台湾腔的胡八一、演技做作的王胖子……既然是IP剧,借着IP 的名气,硬生生把盗墓的主题,改成了青春情爱冒险的主线。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1)

像爱奇艺、优酷这样的视频平台,开发大IP的优势是非常直观的,一部东西能带来流量,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大IP 以它被看好的前景和变现优势,会以逆向倒逼影视工艺前期各个环节进行改变。

在这种变革中,编剧的角色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怕的是,编剧这个神秘环节连在电影行业里,也能算得上是典型的“阿喀琉斯之踵”。

不同于原创,构建自己的故事是相对容易的,改编大IP,对编剧的要求更加严格,编剧需要详细的了解原著中的所有人物关系,人物个性,剧情走向等等。

原著的构架越完整,细节越详细,改编的难度其实是越大的,这是绝对不能够仅仅只“跟着感觉走”。

由于没有完善的培养、选拔编剧的机制,整个行业都呈现一种“鱼龙混杂”的状况。

加上改编IP的一整套机制和流程都没有被成熟的建立起来,制度都成了“打酱油”的,终归令人惋惜还是被“不专业”透支的IP 的光环和价值。

在此,删删想替编剧们说句话,希望行业能重视这个角色的作用;也想替观众们说句话,希望编剧们也能够严肃对待自己编剧的身份。

“互联网数据,说好的神助攻呢?”

众所周知的,Netflix以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分析造就了的《纸牌屋》。想

必视频平台也对“逃亡”的电影人们寄予了拍出中国《纸牌屋》这样的殷殷期盼。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2)

对于视频平台而言,一部好“网剧”必然是能懂观众心的——准确把握观众喜好,做出精准的市场预判。

互联网的“观众监测”数据,应该成为导演团队在制作网剧作品的有力的“助攻”——不论是在前期的准备,还是在后期的制作、宣发等环节,都能帮助做出更加科学的市场决策。

特别是对于从电影领域跨界过来的导演而言,对互联网群体用户习惯和喜好,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他们需要借助一些数据的帮助,去更直观的培养起对这个新的用户群体敏锐度。

但是,说起目前国内互联网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3)

点击量造假,水军刷流量和恶意差评,为了营销买断热搜等等各种秀下限的乱象层出不穷。

这些“贡献”让本该成为“神助攻”的互联网数据不仅失去了公信力,而且还会破坏电影导演在行业中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对于市场和艺术的直觉。

摸着石头过河的跨界导演们,一边是被数据破坏的艺术直觉,一边是对新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方式的“手感生疏”,接下来找不找得到“感觉”,怕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了。

话说回来,视频平台和电影人跨界联合这件事本身的逻辑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们需要放下的是对导演个人光环的过分迷信。

因为优秀网剧的产生,需要依赖的是整个团队的支持和努力,以及整个大环境的优化。

同时也像冯小刚所说,网剧是一个趋势,但还是立足于电影。

“一方面我们受惠于网剧这个新的事物;同时也不能只关注流量,还是要抓住内容和表演。”

一句话:跨界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END-

艺术家跨界执导电影(电影导演上演跨界网剧)(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