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孤寡"不是好词,为嘛皇帝张嘴闭嘴都是孤、寡人呢?

读过《老子》,我才知道,敢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啊这类人全都属孤寡老人。嘿,至于当年他们所在的社区是否给他们送过"温暖",这就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古人只报虚岁呢(老子说34)(1)

这话听来像找乐儿。您别急,我这话一点不玄。没吃过猪蹄还没见过猪跑吗? 咱没跟皇上共过事,还没看过电视剧吗?影视剧里尤其是晋唐以前的皇上怎么称呼自己?张嘴闭嘴不都是"孤------","寡人------"我说的没错吧!

问题来啦。你老了,我说你是孤寡老人,你爱听吗?可普通人都不爱听的丧气词儿,古代那帮皇帝王公为嘛总爱"称孤道寡"呢?

为什么古人只报虚岁呢(老子说34)(2)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是老子的原话。"不谷"也是不完善的意思。这些词要用在一般人身上,人家一准儿得急眼,可王公大人们却心甘情愿揽为己有,怪不?也有学者考证,这些词儿以前有谦词的意思。想来言外之意,"我跟你们不一样"呗。别人加一块儿算一拨儿,他自个是一拨儿。

也可说,假如同一个人,当你做平头百姓时,说你"孤寡",你急眼;当你面南背北时,说你"孤寡",你舒坦。"舒坦"这词儿好,听着比舒服还舒服。

为什么古人只报虚岁呢(老子说34)(3)

可毕竟,这些词儿不算嘛好词儿。所以老子又接着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天下的事物,你有时好像是在损毁它,反而使它得到益处;有时是增益它,反而使它得到毁损。这个结论的总结忒重要了。

其实,老多人习惯停留在好就是好,越好就越好,离坏越远;坏就是坏,越坏就越坏,离好越远。可现实生活中有时却正拧着。

为什么古人只报虚岁呢(老子说34)(4)

举个例子吧。按理说,爹妈疼孩子是好事吧?可当你疼爱到一定程度,再往前爱,就该在爱前加一"溺"字了。这味儿可就变了,后果很严重。照理儿,溺爱本来是更添加对孩子的爱呀,而效果却是孩子在人格、能力、性格、身体等地方儿得到了损毁。适得其反,这事玄妙吧?

相反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从小是孤儿,或缺爹或少娘,没太多父母的加持帮衬,本来是生活对他的毁损吧,一切都得靠自个儿了。却反而使小子各方面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锻炼,长大出息啦。这事怪不?打古到今,小时孤苦伶仃,大了成为各自行道儿的人尖儿,那例子还少吗?孔子孟子耶稣释迦牟尼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哥白尼牛顿巴赫莫扎特高尔基托尔斯泰安徒生尼采列宁卓别林达尔文居里夫人华盛顿林肯马克吐温泰戈尔松下幸之助川端康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朱熹成吉思汗朱元璋王阳明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鲁迅胡适老舍傅雷巴金梅兰芳------这么多能人都是岁数不大,就失去一亲或双亲。少人疼,一点没耽误优秀。多亏是写头条号,要给报刊投稿,罗列这么多人名,编辑肯定认为我小子有骗稿费动机。

为什么古人只报虚岁呢(老子说34)(5)

这仅是一种例子。别的方面益之而损,损之却益的例子照样不少。在此,我就不再糊弄稿费了。

想通了这个理儿,回头再瞅咱自个儿身上的得与失,那界限就不那么分明了。到底嘛叫占便宜,嘛叫吃亏,可不是谁一时能说得准的。咱需要的只是把心态

摆平了,骑驴看唱板——走着瞧吧。

,